作為海洋科研資源最豐富的城市之一,青島頂級的科研稟賦有機會催生更多創業家
從科學家到創業家
科學家創業的時代正在興起。成功上市的寒武紀、剛剛過會的云從科技、科創板上市已獲受理的奧比中光以及正在規劃IPO的第四范式,這些硬科技獨角獸的創始人在從實驗室轉戰商場之前,都是業內頂尖的科學家。
云從科技的創始人是被譽為天才計算機科學家的周曦,曾在美國伊利諾伊香檳分校師從“計算機視覺之父”黃煦濤教授,回國后曾帶領團隊7次獲得世界人工智能識別大賽冠軍,并將中科院重慶研究院的人臉識別技術帶到世界第一梯隊。寒武紀創始人陳天石16歲進入中科大少年班,31歲研發出首款人工智能芯片,與其哥哥陳云霽一起被譽為將AI裝上中國芯的“雙子星”。AI獨角獸第四范式的創始人戴文淵曾是百度最年輕的高級科學家。專注3D攝像頭的奧比中光創始人黃源浩是全球光學測量最頂尖的專家之一。科學家創業成為資本追蹤的熱點方向之一。報道顯示,僅聯想創投所投資的公司中,創始人是頂尖科學家的就達30位之多。
在青島,也不缺乏科學家創業的故事。剛剛上市的青島海泰科,由青島科技大學聚合物新材料創新創業共同體團隊成員孫文強主持創辦,已成為國內外重要的汽車注塑模具研發基地。這只是青科大系10余家學科性公司之一。被譽為飛秒激光器技術第一人的曹祥東博士,將飛秒激光項目落地青島自貿區。專注激光雷達遙測技術的青島鐳測創芯科技有限公司的創始人,是中國海洋大學的博士生導師吳松華。
在以往任何一個時代的創業故事中,科學家幾乎從來都不是主角。他們的形象不符合人們對商業世界弄潮兒的刻板印象,科學家們也對走出實驗室存在疑慮。施一公院士甚至曾經直言,鼓勵科學家創辦企業,是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如今,在這個場景開放、資本蓬勃的時代,科學家成為創業領域的一股蓬勃的力量。
科學家創業,不僅有利于將科研成果更好地轉化為實際的效益,還能夠用企業的利潤來反哺科研,提高科研競爭力。而要落地頂尖科技,需要找準賽道,借力資本的力量,充分發揮“科學家+企業家”的合力。
技術不等于產品,科學家創業,首先要找準市場方向。科學家創業往往都聚焦細分領域,精準就格外重要。以奧比中光為例,公司原來的主攻方向是工業用3D傳感,但工業市場有限的規模嚴重限制企業的發展,于是他們把研發方向確定在消費級3D傳感上,成長為如今的獨角獸。
資本的助力也是科學家創業不可或缺的元素。頂尖技術的落地往往需要復雜的實驗驗證環節,需要一定的成本投入,在經過場景的充分驗證之后,才能迎來市場爆發期。青島鐳測就是在創始階段得到了嶗山區資本平臺巨峰科創的天使投資,才順利完成了初期的產品認證,迎來高成長期。
科學家創業,面臨著角色的抉擇。公司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對這些一心撲在技術上的大拿來說,工程化、管理、經營方方面面都是挑戰,需要把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寒武紀的投資方聯想創投就曾經表示,在投資時,最擔心的是從中科院孵化出來的團隊,是否具備經營企業的能力,以及是否有商業運作的頭腦。這就需要引入產品、市場、渠道、技術、人力等環節的專業人士,協助科學家的技術成果進行商業落地。
作為海洋科研資源最豐富的城市之一,青島有頂級的科研稟賦,有豐富的應用場景,有創投風投的基礎,抓住這波科學家創業的市場風口,有機會誕生更多創業家。(楊 光)
責任編輯:張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