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企業和群眾不托人也能辦成事、辦好事、快辦事,對日照不動產交易登記來說,數據是有力的說明:辦理業務3.1萬件,平均時限0.5個工作日,提速50%。
走進日照市政務服務大廳的不動產專區,現場人頭攢動,最多的一天辦理了550多筆業務。“特別方便”“省老事了”“服務很好”,是現場聽到最多的評價。
聚焦群眾的“急難愁盼”,日照不動產交易登記創新“一體化全業務通辦、一件事全場景聯辦、一碼式全過程幫辦、一鏈條全流程智辦”,正是這“四個一”模式,贏得了群眾頻頻點贊。
強化換位思考,通過“減流程、減環節、減材料、減時間”,以更貼心的服務,讓群眾辦證不求人,是日照不動產交易登記“一體化”改革的真實寫照。
再造流程,以“物理整合”催生“化學融合”
“一個窗口”快多了!這是某房產開發公司趙彥超的感慨。
給業主辦證,是趙彥超的日常工作,每隔幾天都要去不動產登記大廳送材料,材料只用放在大宗業務窗口,回去等通知就行。相比過去,他最大的感受是“快,還省心不少”。
“過去先到房管窗口提交材料,然后等著不動產窗口通知出證。因為辦大宗業務,可能一次就有上百份材料,所以得好瞅著哪個窗口人少”,趙彥超坦言,“這樣無非就是想著能快點。”
那么,“不快”到底卡在哪兒?
“盡管房管、不動產、稅務在一個大廳,且并聯受理業務,但合了大廳沒合職責,減了窗口沒減環節,不少時間耗在部門溝通上”,日照市不動產交易登記中心工作人員董磊說,“我們也想快,但流程必須要走。”
更快,是從“一體化”開始。1月28日,將房屋交易管理、面積管理、資金監管等職能整合后,日照市新的不動產交易登記中心揭牌。由此,機構改革的物理變化催生一系列的化學反應———
從職能整合,房屋交易登記“一件事”實現全業務市區通辦、一站通辦;到業務融合,房屋面積和權籍調查辦理環節由8個合并為1個;再到隊伍聚合,綜合窗口制、全能柜員制讓群眾到1個窗口、交1套材料、與1人互動。
正因為“一體、一環、一窗”的流程再造,才有了趙彥超只對接“一個窗口”的方便與快捷。采訪中,他打開日照不動產登記“一網通辦”平臺,實時查詢自己的業務辦理進程,“這不,我現在只需要到這一個批量業務窗口交上材料,剩下的事情都不用我管了,等通知來取證就行了,大宗業務基本5天就能辦結。”
一體化全業務通辦,讓群眾少了多頭跑、反復跑,辦理時限實現大大提速。如今,不動產新增了企業間轉移等5類業務“即時辦”,除繼承和婚姻析產等復雜業務需公示外,所有二手房業務全部納入“1日辦”。
“在資料齊全或共享信息完整的情況下,一般業務20分鐘左右即可辦結。”日照市不動產交易登記中心直屬業務部主任李邐介紹,群眾領取受理單后,可以自愿選擇證書快遞業務,也可以自行到自助服務區打印證書,更加便捷。
變革理念,以“群眾視角”對接“群眾需求”
“不見面”能行嗎?這是辦理房屋過戶時劉兵的最大顧慮。
5月,他通過某房產中介購買了一套二手房,房主是日照人,但常年在外。前期都因為對方在外地耽擱了不少時間,這要辦理過戶了,賣方卻在湖北回不來。
因為第一次辦理這樣業務,劉兵急得直撓頭,“有人說對方在外地,業務也能辦,我的第一反應是‘開玩笑’吧。”
讓他沒想到的是,6月10日在服務大廳的不動產業務區,真的是雙方不見面就辦了過戶,“全程線上辦,也就10分鐘的事,省的來回跑了。”劉兵邊說還給了個贊。
“站在群眾視角,提升群眾體驗”,日照市不動產交易登記中心主任徐漢棟解釋,此次不動產交易登記一體化改革,一以貫之的就是堅持群眾路線,任何一項改革措施都由群眾需求引發,最終的成效也由群眾評判。
于是,不只是被劉兵豎起大拇指的“不見面”辦證,近距離感受不動產交易登記服務,對接群眾需求,優化服務流程的改革,在點滴之處持續發力。
在線下,一件事全場景聯辦,讓群眾不跑腿——
過去,不動產業務只能在大廳辦。如今,不動產在全省率先實現電子簽章,服務網點延伸至1家公證處、3家法院、5家中介、24家銀行的169個網點。
過去,辦理貸款多頭跑反復跑。如今,通過系統互聯,實現在金融部門或公積金部門即可辦理不動產抵押、解押登記,辦事“只跑一次、只進一門”。
過去,“水電氣熱”過戶需人工推送信息至相關部門。如今,正在積極推進不動產轉移登記“水電氣熱”過戶網上協同辦理,全程無感知。
在線上,一碼式全過程幫辦,讓服務不掉線——
過去,不動產辦理流程和相關政策在墻上。如今,106項晦澀難懂的不動產業務指南集成到一個“智慧導辦”,掃碼關注后,操作一目了然。
過去,“網辦平臺”場景不好用、使用率不高。如今,通過智慧導辦智慧指南的遞進式引導,自主選擇業務類型,系統根據業務難易,線上線下智能派單。
過去,市直屬大廳與分中心業務不均。如今,引入場景模式,“碼”上即時顯示市區5個業務部排隊情況,自動選擇最優路線、最短時間,網上派單取號。
從一事一辦到套餐服務,從靜態指南到智慧導辦,前后對比的變化背后,是思想觀念、體制機制的深度改革。
采訪中的一個細節耐人尋味:掃碼進入日照不動產的智慧幫辦,“買賣二手房”“房產更名”“抵押貸款”等等,這每一項操作中,都是以“我要”辦理來滿足需要,而不是以“要我”辦理來硬性要求。這個“我”就是辦事群眾。
群眾需要什么樣的服務?其實這個問題并不難,就如同這一細節中透露的,主動換位思考,就不會“缺位”服務。
直擊痛點,以“看不見的流程”實現“看得見的服務”
6月22日,日照、青島兩市率先完成了首筆不動產登記“全省通辦”業務,這讓張旭陽連連感慨:“真是方便,不跑腿也不求人,業務就辦好了。”
原來,張旭陽所在的公司在日照市嵐山區投資了一個鋼鐵精細加工項目,在向日照銀行申請貸款時,需用青島房產做抵押。銀行工作人員告訴他,“辦這項業務,不動產抵押登記雙方都要到不動產所在地(青島)才能辦理。”
然而,6月22日下午,兩人來到日照市政務服務大廳不動產交易登記窗口,工作人員通過登錄青島市不動產登記網辦系統,發起抵押登記申請。青島市不動產登記部門接收到異地代收的案件信息后,對業務進行受理,并審核通過。當天下午,抵押權人日照銀行就領到了電子不動產登記證明。
這雖是新聞報道中的案例,但是“讓數據多跑路”的便民服務新措施,在不動產登記中心不斷“解鎖”。
看得見的服務,是看不見的流程與付出。不動產的業務很復雜,讓“數據多跑路”說起來簡單,但卻需要打通多個部門的多個系統。堵點在所難免,且都是“難啃的骨頭”。
比如二手房過戶,需要登錄房管產權交易、資金監管、維修基金、產權登記等6個系統,辦理一個業務需多人在多個系統切換。這就造成“一次交易多次簽署合同、反復提交資料、反復按手印”。
直擊堵點痛點,以數字化為手段,整合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住建局和市行政審批服務局三部門的需求與服務,把全業務類型的“不動產交易登記”相關系統集中在一個平臺。
在此基礎上,日照市不動產交易登記中心正積極推進房屋交易登記電子合同,讓群眾只簽1個電子合同,可供交易、核稅、網簽、貸款、登記等5個場景共享提取使用。通過電子簽章、數據共享,實現不動產業務的“零材料”“無紙化”。
據悉,本地市民辦理不動產登記業務,可一證(身份證)通辦、刷臉通辦,更加便利,這一創新舉措在6月底已經落地落實。
“我們提出以‘互聯網+’向‘務聯網+’進化,其中‘務’是指‘服務’,即疏通部門壁壘堵點,化解數據共享難點,實現全流程‘服務互聯’。”日照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書記、局長李仲強說,“我們正努力將所有場景痛點通過‘服務互聯’解決,真正實現一鏈條全流程智辦。”
據介紹,下一步,不動產一鏈條全流程智辦將著力實現金融協同、風險防控、信息共享三大目標。所謂金融協同,是指嵌入“智慧貸款申請”模塊,二手房交易“賣方還貸款、解除抵押、房屋過戶、買房再抵押貸款、打款給賣方”合并同步辦理,消除買賣雙方的“信任痛點”。
風險防控,是指聯合各大銀行,對交易資金賬戶進行監管,全程顯示資金轉入、轉出動態,對風險警示信息實行刷臉確認等,解決資金挪用風險失控的“監管難點”。
信息共享,是指精簡審批材料,實現“2個免提交”,即能夠提供電子證照的,一律免予提交實體證照;能夠用共享或核驗方式取得的資料,一律免予提交紙質證明材料。
“改革發展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我市不動產交易登記改革將不斷優化辦事流程,真正讓企業和群眾不托人也能辦成事、辦好事、快辦事”,李仲強說,“讓大家辦證不求人,將會是我們最貼心的服務。”(日照報業全媒體記者 孫向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