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9月8日訊 近日,我國退役軍人事務部公布了第三批185名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體名錄,其中膠州烈士,曾任山東省膠縣縣長兼縣大隊大隊長的姜諤生光榮“上榜”。他17歲投身革命,在短暫的33年生命中,三次被捕入獄,幾乎三分之一的歲月是在敵人的鐵窗中度過。酷刑折磨和“囚徒”苦難,沒有讓他屈服,他以百折不撓的革命精神,數次逃脫敵人的魔掌,他“潛伏”于敵人內部,送情報、救人質、轉移群眾,展現了頑強不屈的民族氣節與大無畏的英雄氣概,以血肉之軀為后人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英雄事跡 子孫后代銘記于心
說起姜諤生烈士,在膠州大店村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可是我們心目中真正的英雄,他的一生坎坷曲折,卻又激昂壯烈,他的英雄事跡堪比一部 ‘潛伏’大片,是真正在刀尖上行走,在生死線上穿梭的人。”昨日,膠州烈士陵園馬軍主任在得知姜諤生“上榜”第三批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體名錄,不禁連連感嘆:“這個稱號,姜諤生烈士當之無愧,他是我們所有人的驕傲。”
昨日下午,頂著炎炎烈日,馬軍來到了姜諤生孫子姜軍專家中看望,并把這個好消息告訴他。在姜軍專家中,爺爺姜諤生的相片被擺在顯要位置,每隔幾天,姜軍專都會拿一塊干凈的毛巾,給爺爺的老相片除除塵,擦擦邊邊角角。“逢年過節,或者一些特殊的節日,我們家人就會一起來祭拜一下爺爺,雖然他已經犧牲了,但是他的故事我們輩輩相傳,家里老老少少都銘記于心。”姜軍專說。
看著身邊發黃的老照片,面對著那張永遠停格在33歲的年輕面龐,馬軍感慨萬千,他打開了“話匣子”,向記者娓娓道來姜諤生烈士不平凡的一生。
他曾被譽為膠縣東鄉“三杰”
姜諤生,曾名姜效騫,1911年生于膠州市膠東鎮大店村一個貧苦農民的家庭,他6歲起就在本村的村塾讀書,盡管家境貧寒,全家仍節衣縮食供其讀書。青少年時期,他經常與一些伙伴學拳習武,磨練出了剛毅的性格和反抗精神。
1928年,姜諤生考入膠縣師范講習所,開始閱讀進步書籍,接受馬克思主義思想。夏末,中共青島地下組織派黨員鄭登、田曉光來膠城發展黨的外圍組織“互濟會”,姜諤生成為互濟會員骨干。下半年,姜諤生加入中國共產黨,并發展本村進步青年加入黨組織,在農村傳播革命火種。由于思想進步,學識精深,與王石民、匡聯文被譽為膠縣東鄉“三杰”。
為保存革命力量 假投降開啟 “潛伏”生涯
“到了 1929年上半年,姜諤生因與匡聯文等人組織學生在校園內張貼革命標語、痛打克扣學生伙食費的事務長金明倫而被學校除去學籍。 為尋求真理,救國救民,同年7月,姜諤生考入濟南省立鄉村師范學校本科班,并通過中共山東省委秘書于清書(又名于畫舫)的介紹,接上組織關系,參加了鄉師第一屆黨支部,任組織委員,協助黨支部書記于一川組織領導學生運動。”馬軍說, 1930年暑假期間,按照上級指示姜諤生與姜效汶一起,在沽河岸的大店及周圍村莊,率先建立起來膠縣第一個農民協會,發展會員77人。此間,他還培養積極分子,發展黨員,為革命積蓄力量。
1931夏,姜諤生回鄉參加“大沽河農民武裝暴動”的籌備工作,但因計劃泄露,暴動被迫終止,姜效汶經組織安排,轉移東北,姜諤生因青島黨組織遭破壞受牽連,不久在濟南鄉師被捕。在獄中,他雖受盡各種酷刑的折磨,卻始終沒有暴露任何黨的機密。1932年,國民黨實施了一系列反革命策略。為了保存革命力量,黨指示姜諤生以灰色面目,打入國民黨的“捕共隊”,不斷將消息提前告知中共地下組織。這期間,他默默忍受不明真相的同志的白眼,積極利用一切機會保護黨的地下組織和黨的有生力量。
冒險傳消息 確保黨員群眾及時轉移
一次姜諤生隨捕共隊在濟南實驗劇場監視共產黨的可疑人員,碰巧遇到濟南鄉師姚仲明同志帶領進步學生在此活動,處境非常危險。姜諤生急忙示意趕快離開,姚仲明等會意,避開了國民黨特務的搜捕。1935年冬,姜諤生與“捕共隊”前往牟平搜捕膠東“一一四”暴動人員,因情況緊迫,在臨近村莊時,他冒險向一名村民透露了消息,使得該地黨員干部及進步群眾及時轉移。“姜諤生一次次掩護我們黨的干部,受到了敵人的懷疑,在牟平縣再次被捕,被關進濟南監獄。”馬軍說。
英勇指揮 負傷不下火線
據姜諤生妹妹郭文 (原名姜淑貞)回憶錄記載,“全面抗戰爆發后,哥哥獲釋出獄,旋即去魯西北參加范筑先將軍的抗日部隊。一有機會,他就請求到前線作戰。在一次對日軍交戰中,他奮力沖殺,繳獲敵人一支槍和一匹戰馬。”
1938年春,姜諤生回到膠東抗日革命根據地,恢復了組織關系。不久,被膠東特委派往山東民眾抗日救國軍游擊隊姜黎川部開展統戰工作。秋,姜黎川反共,形勢緊張。按照上級黨委指示,姜諤生配合韓育民等及時將在姜部工作的黨員干部及所控制的部隊安全撤出。
1939年2月,八路軍山東縱隊膠濟一支隊正式成立,姜諤生任支隊參謀長。支隊下轄3個大隊,9個中隊,共計500余人。主要活動在平南、高密、即墨三縣交界和膠縣鐵路以北一帶。先后在馬店、五里堠子、姜家街、河西店等地多次與日偽軍交戰。每次戰斗姜諤生斗身先士卒,英勇作戰。“一次,在韓哥莊與日偽軍作戰中,哥哥挺身而出,英勇指揮,負傷不下火線,狠狠打擊了日偽軍。誰料,敵人吃了敗仗迅速卷土重來,哥哥因傷沒有與部隊同行,日偽軍五六百人向我們隱蔽的村子撲來,哥哥與我躲在牲口棚的草堆中幸免于難。”郭文在回憶錄中說。
1943年上半年,姜黎川背信棄義,破壞與八路軍合作抗日協定,姜諤生奉命撤出姜部。同年11月,膠縣抗日民主政府在膠北大杜戈莊建立,姜諤生被選為膠縣第一任縣長兼任縣大隊大隊長,增選為中共膠縣縣委委員。膠縣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后,姜諤生以縣長的名義發布了政府成立布告。他日夜奔走操勞,活動于日偽軍據點的各個村莊,為縣、區抗日政權的建設和根據地的鞏固做出了重大貢獻。
面對酷刑 他堅貞不屈英勇就義
1944年2月6日,姜諤生在趙家塋村參加縣委會議時,遭日偽軍突襲而被捕。日軍對他用盡酷刑,放警犬將其活活咬死。犧牲時,姜諤生年僅33歲。
姜諤生對黨忠心耿耿,對人民鞠躬盡瘁。他不僅自己為革命出生入死,而且將革命思想灌輸到整個家庭之中,他全家都積極從事革命工作,成為中國共產黨地下組織的秘密交通站。
據膠州烈士陵園馬軍主任介紹,姜諤生烈士生前共生育有6個子女,因為舊時條件所限和疾病困擾,幸存下來的是一個兒子和一個女兒。目前,姜諤生的孫子們也生活在大店村,他們將爺爺的故事作為“傳家寶”,一代代講下去,讓紅色革命精神在血脈中永遠傳承。
紅色精神在村莊繼續傳承
記者了解到,姜諤生生前所在的大店村,是一個有著“紅色基因”的村莊,該村共有革命烈士10人,分別是姜諤生、姜效濤、姜瑞明、姜寶行、姜效汶等,其中1人是國內革命時期犧牲的,3人是抗日戰爭時期犧牲的,5人是解放戰爭犧牲的,1人是抗美援朝犧牲的。
“我們村建有烈士紀念館,這些烈士的事跡在館內都有介紹,每年我們也會組織中小學生來掃墓,給他們講述烈士們保家衛國的感人故事,號召他們向先烈學習,從小樹立愛家、愛村、愛國的崇高意識,讓紅色精神在我們村永遠傳承下去,銘記歷史,緬懷英烈,珍惜當下。”大店村村委書記說。(青報全媒體記者 李彥宏)
責任編輯:馬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