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 評論員 王學義
電影《失孤》原型人物郭剛堂找到孩子郭新振的消息引發廣泛關注。7月13日,公安部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該案偵破情況。此前,河南省已安排專人,陪同郭新振赴山東聊城認親,郭新振、郭剛堂一家失散24年后得以團聚。
2015年電影《失孤》上映,劉德華破舊的摩托車上插著三桿大旗,在高速路上迎風獵獵招展。那部片子,54歲的劉德華演得很用力、很拼,他犧牲掉了一貫的帥氣,出演一位農民父親。過去的華仔、華少、華哥,變成了老劉。從電影院走出來,我們記住了電影背后那場真實的尋子悲劇。轉眼六年多過去,孩子找到了、重逢了、相認了,悲劇有了美好的結局。
泣血尋子
美好的結局是熬出來的。1997年,兩歲半的郭振被拐走。多年來,為尋找兒子,郭剛堂曾騎行50多萬公里,跑了31個省份,報廢過10輛摩托車。如果沒有這股勁,就不會有《失孤》這部電影,也不會有如今的團圓。警方也付出了巨大努力,一代又一代刑偵民警接續偵查。2021年公安部部署開展“團圓”行動,匯聚全國資源攻堅,案件終于取得進展,命運隨即改寫。
嚴懲人販子早已成為社會共識,等待呼某、唐某的將是法律的嚴懲。很難想象,二人在戀愛旅游期間,居然為圖財而拐賣別人的孩子,真是喪盡天良,再嚴重的刑罰也是咎由自取。而怎樣在刑事追責之外進行民事索賠,值得進一步關注。無論如何,受害者家庭都應該得到更多補償,人販子也應該在刑事之外付出更多代價。
父子相認
近年來,被拐兒童與家人團聚的新聞不絕于耳。這是國家打拐決心的直接體現,也是打拐效率提升的證明。隨著DNA信息庫逐步完善,AI人臉識別等技術介入,天網系統覆蓋越來越廣,互聯網尋親深入人心等,相信還會有更多團圓喜訊傳來。但與此同時,一些“洗白”手段也在升級。比如2020年就出現了有地方司法鑒定中心虛假鑒定,“不是親生也能鑒定為親生”。
相關部門不能放松警惕,希望在全社會共同努力之下,每一場《失孤》都熬來美好結局,這世界早日實現“天下無拐”。
責任編輯/王學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