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日報2021年7月14日8版
一周說
攻堅克難 邊破邊立
如果城市是幅美麗的畫卷,那么違建就是其中最礙眼的瑕疵。盡快清除影響市容環境的違建,讓城市畫卷再現靚麗色彩,是創建文明典范城市的必要之舉。
近日,我市頂格推進,圍繞市民群眾反映強烈、嚴重影響市容環境的違法建設和“十亂”現象,展開凌厲的攻勢。相比其他影響城市環境的問題,私搭亂建無疑是環境治理中的“痼疾”,不僅破壞生態環境、影響城市形象,更侵害群眾利益、有損社會公平。重拳出擊,勢在必行。
但要實現存量違建“基本清零”的目標,絕非一日之功。我市的拆違工作剛剛開始,就出現了一些小“雜音”。日前,多位網友通過觀海新聞客戶端“直通12345”平臺反映,城管工作人員在小區的拆違現場,遭遇違建責任人的百般阻撓,有的居民甚至撒潑打滾,極盡刁難,致使拆違效果大打折扣。
應該看到,違建牽涉的利益千絲萬縷,可謂一道全國性城市治理難題。正如改革進入深水區,必須動真碰硬方能越過險灘一樣,拆違進程也絕非一馬平川,面對利益糾葛和權益紛爭,作為城市“管家”的城管執法部門,必須要有高超的戰略智慧和靈活的戰術手法來從容應對。既要堅守公眾利益,又要避免激化矛盾;既要堅決依法拆違,更要公平拆違。在這方面,省城濟南的經驗可以借鑒,在拆遷過程中,該市堅持“先政府后個人,先黨員后群眾”的原則,對違建分批公示,對未在規定時間內拆除完畢的涉“公”違法建設,采取約談、通報批評、組織處理等措施,確保拆違的順利進行。打鐵必須自身硬,先公后私,拆出了公平,拆出了正義。唯有一把尺子量違建,一把刀子切到底,方能使得拆違工作真正得民心、遂民愿、讓民服。
無疑,拆違是一場城市治理的“硬仗”。在這場“攻堅戰”中,也能折射出一個城市的社會治理演進之路徑。以此為契機,探索創新多元參與的社會治理模式,不斷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是題中應有之義。面對這塊難啃的城市管理“硬骨頭”,北京、上海等國內先進城市先行一步,創出社會共商共治的拆違“新路數”。尤其是北京石景山區,通過黨建領頭統籌、強化綜合執法、基層共商共治等新型治理模式,不僅將各類資源全面下沉到街道,讓綜合執法成為一把城市治理的利劍,更是在基層成立了“老街坊勸導隊”,進行自拆、勸拆和助拆,共商共治,攻堅克難。該區用1年多時間拆除的違法建設面積,超過其前20年的總和,率先成為“基本無違法建設城區”,為解決國內城市違建問題提供了可復制、可借鑒的有益經驗。我市也要在拆違過程中,積極探索新的聯動工作機制,形成以黨建為引領、居民自治、社會組織參與、三級網格員協同的“大聯動微治理”模式,讓拆違工作成為“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居民自治良性互動”的具體實踐。
拆違還是一場城市治理的“博弈”,不僅要拿出“硬功夫”,也要拿出“巧繡工”。一方面,對于已經認定并進入整改程序的違建,相關部門應敢于擔當,動真碰硬,科學整治。要拿出“組合拳”、“硬辦法”,拳拳著實、招招見效,真正做到拆“存量”,控“新增”。另一方面,對于多次下達整改通知拒不執行的,還要拿出切實的解決之道。在這方面,可以學習成都利用法規和新技術手段為拆違保駕護航的經驗,該市在拆違過程中,同步發布相關地方法規,規定對違法建設不得辦理相關不動產登記手續,并將當事人拒不自行拆除違法建設的信息等納入信用管理,全面助力拆違順利進行。
城市的拆違史,無疑也是一部城市規劃的變革史。因此,一方面,拆違進程要攻堅克難;另一方面,拆違模式還要邊破邊立。一“破”一“立”,細微之處可見真章。讓我們欣慰的是,不久前,市北區永吉路上一處20多年的三層違建,被多個部門聯合執法,夷為平地。據介紹,這是扎實推進爭創全國文明典范城市以來,市北區拆除的面積最大的違法建筑。按照規劃,這片騰出來的空地將建設口袋公園。一方面,依法拔除了多年來的城市“頑疾”,可謂大快人心;另一方面,利用拆違留下的“真空”補齊民生短板,更加溫暖民心。這個事例不僅讓我們看到了相關部門拆違的決心和力度,也給我們一個重要啟示,那就是拆違過程一定要跳出僅拆不建、僅破不立的思維慣性,未來,要結合城市長遠規劃,制度先行,便民首重,讓“拆違”更加充滿民生溫度。
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破”是為發展著想,“立”是為百姓造福。因此,只有以更大的氣魄、更強的決心和更科學的治理模式推進拆違,才是保障群眾利益的根本之道。未來,相信青島將結合拆違進程,不斷提升城市品質,積極探索一條城市有機更新、治理轉型的有效路徑,為城市發展描繪出更美好的新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