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見過人工引雷嗎?7月12日,中科院大氣所在濱州開展人工引雷實驗,震撼網友!
視頻還沖上了熱搜,
據悉,
人工引雷可以為
認識閃電發生發展的物理本質提供條件,
為雷電定位系統提供標定源,
并進行真實條件下雷擊防護測試。

網友紛紛表示,
原來科學這么酷!


為何要引雷?
相關人士介紹,火箭人工引雷技術,是指向起電的雷暴云發射拖帶金屬導線的專用火箭從而人為觸發雷電的技術。
自然閃電的發生充滿了瞬時性和隨機性,很難開展直接探測,人工引雷實驗可以使閃電的發生在時間和空間上有一定的可預知性和可控制性,便于集合光學、電流、電磁場等多種手段同步觀測,為認識閃電發生和發展的物理本質提供了良好條件。
此外,也可以利用人工引發雷電的精準時空信息和放電參量,為雷電定位系統提供標定源。再者,利用人工引雷可以開展真實大氣條件下雷擊防護測試研究。
新聞多看點
其實,從富蘭克林生活的時代開始,人們便試圖將“天上的雷電”從空中引下。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工引雷”逐漸引起科學家關注。
為解開雷電發生的物理過程之謎,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災害天氣國家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重點實驗室)雷電研究團隊于2006年在廣州從化建立了國內首個固定雷電野外試驗基地,每年5月至8月開展人工引雷試驗,目前已成功引雷百余次。
今天,我們為大家揭秘人工引雷這件“酷炫”工作背后的玄機。
如何實現人工引雷?
引雷火箭是人工引雷的主要工具,箭體內有火箭發動機、發動機點火電爆管。
人工引雷火箭拖著一條細細的鋼絲,鋼絲要有足夠的抗拉強度,要細、要輕,以減輕火箭的負荷,而且導線表面要光滑,以減小飛行阻力。
火箭發射后上升的速度是決定能否成功引雷的關鍵。火箭的發射速度要掌握適中,太快了,會將鋼絲拉斷;火箭太慢,趕不上帶電粒子的飄移速度,同樣不能引雷電落地。
人工引雷每次都能成功嗎?
并非每次都能成功。
引雷需要研究確認閃電產生的條件,包括電場、電荷或其他有關的空間條件,同時要準確探測空中電場強度及其演變特性。當引雷條件滿足,還要在自然閃電放電之前及時進行引雷。
目前,世界上只有法國、美國、日本、巴西和中國等掌握了人工引雷技術。
人工引來的雷電最后用來做什么?
人工引雷可以為我國雷電監測、預警預報和防護技術研究與開發提供必要的基礎平臺,為我國雷電業務的發展提供更加科學的技術支撐,以提高我國雷電災害防御能力。
傳統的避雷系統是由避雷針、避雷帶、引下線、接地體等構成的,但隨著新型避雷裝置的研究,需要進行更加實際的雷擊試驗。人工引雷提供了最接近真實的自然雷電模擬源,不但可以用于雷電物理研究,還能對雷電防護裝置的性能進行綜合試驗和評估,結果更為可靠。
另外,人工引發雷電對雷暴電場和降水有明顯影響,一般會導致降雨猛增,對冰雹云進行人工引雷則可以使冰雹削減、降水增加。未來,人工引雷有可能成為人工影響天氣過程的一個有效手段。
人工引雷所在地點的附近還會產生強大的電磁輻射。這種輻射則可能誘發農作物或其種子基因發生變異。如果將人工引雷技術應用于人工育種,就能以大大低于太空育種的成本,選育出多種有實用價值的新品種。
雷電是一種強大的能源,如果能控制它并為人類造福將產生不可估量的價值,人工引雷火箭也許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歷史上特斯拉曾給
馬克·吐溫演示過電流
美國文學大師馬克·吐溫想必大家并不陌生。他的《湯姆·索亞歷險記》、《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伴隨了我們的童年。但是,下面的事例也許會顛覆大家對這位世界大文豪的印象。
馬克·吐溫是高科技的重度發燒友,曾因資助自動排字機而破產。貝爾發明電話后,他是第一批用戶之一。馬克·吐溫有個好朋友叫尼古拉·特斯拉,是與愛迪生齊名的發明家,“交流電”系統的設計者,特斯拉電動車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
1886年,特斯拉在實驗室“制造”出球狀閃電,可以在室內四處飄浮,還能拿在手上把玩,馬克·吐溫得知后,被深深地吸引了,于是經常找各種借口出入他的實驗室,只為過一把玩“球”的癮。
還有一次,特斯拉用陰極射線管給馬克·吐溫拍照,結果底片意外曝光,差點成為世界上第一張X光照片。

馬克·吐溫在特斯拉實驗室試驗球狀閃電
來源:好奇橙柿綜合中國氣象報、人民日報、中國小康網、微博網友
責任編輯:程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