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日報2021年7月15日第7版
漚肥種菜、私搭亂建、雜物成堆的“私家院落”隨處可見——
毀綠圈地,不能成為“一樓標配”!

治理圈占公共綠地行為是爭創全國文明典范城市工作的重點之一。根據市民提供的線索,近日,記者實地探訪發現,我市部分小區私自圈占公共綠地現象頗多,居民多次向相關部門投訴,違規者依舊我行我素,有的甚至愈演愈烈,從前院拓展到后院,甚至蔓延到小區的路邊綠地。
“投訴后,相關部門有時也會在單元門外張貼責令自行拆除的通知,貼完后就沒了下文。‘狼來了’喊多了,誰還信?”有居民無奈地說,“若不出重拳、想出良策,繼續任其野蠻瘋長,圈綠問題將積重難返。難不成圈占綠地要成為‘一樓標配’?”也有居民提出建議:“在一些毀綠嚴重、整改難的小區,執法人員能否選出重點進行個別突破,形成震懾力,讓觀望者知難而退。”

■浮山后八小區9號樓一戶居民圈占綠地,種植蔬菜。
●探訪1:
一樓居民私自圈占院子種菜,甚至用糞便漚肥澆地或用農藥除蟲,樓上居民投訴多年無果,有苦難言——
樓下“農場”樂陶陶
樓上居民苦難言

近日,浮山后八小區居民彭先生撥打本報輿論監督熱線吐槽說:“一樓住戶擁有‘私家農場’,樂了;樓上居民開窗聞著臭味,苦了。我們投訴多年,相關部門總是回復說‘會去現場看看’,耳朵都快聽出繭子了,也沒見有人前來制止這種行為。”
彭先生告訴記者,浮山后八小區始建于2005年,一開始,僅有個別居民在一樓開墾“私家農場”,種些大蔥、蘿卜,后來膽子越來越大,不僅搭起架子種黃瓜、豆角,有的一樓住戶竟然漚肥種菜。近日,記者根據彭先生提供的線索前往浮山后八小區9號樓、14號樓實地探訪,一樓院子確實儼然是“私家農場”。

居民看到記者前來采訪,就小區圈占公共綠地的行為議論紛紛:“以前,一樓居民只是圈占樓前的公共綠地,現在樓后也成了‘香餑餑’。有的居民將單元門旁的綠地圈占為自家院子,用來堆放雜物。”“一些居民甚至見縫插針,將道路旁不大的綠化面積也圈起來,搭起種植蔬菜的架子。”“圈地的材料五花八門,有鐵絲、竹竿、鐵柵欄、繩索、木棍,還有歪歪斜斜的樹枝。”
說起小區公共綠地的現狀,彭先生氣不打一處來。“有開辟成菜地種菜的,還有圈成‘大雜院’的……更令人氣憤的是,一些居民圈占綠地種菜時,使用糞便漚肥澆地,或用農藥除蟲,我們都不敢開窗通風,嚴重影響小區環境和居民的正常生活。”彭先生說。
居民趙先生告訴記者,小區居民的年齡偏大,以中老年人居多,毀綠種菜、囤積雜物的習慣短時間內難以改變。特別是一開始圈占綠地的居民并未被及時阻止,導致其他居民爭相模仿,紛紛圈地占地。

記者采訪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居民正在打理“私家菜地”。他說:“我們種點菜又怎么了?誰管這事?也沒見著誰來拆呀!不圈白不圈,有的居民圈得比我家還夸張……”
多位居民告訴記者,他們曾多次撥打市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但并未見到有關部門進行整改。

▲公共綠地被圈占種上蔬菜。
●探訪2:
小區公共綠地被圈成“自留地”,拓寬小區道路計劃受阻,鄰里糾紛不斷,物業人員無奈撥打投訴電話——
小區滿眼鐵柵欄
居民無奈求外援
天泰桃源小區的圈占公共綠地問題同樣令樓上居民頭痛不已,物業公司工作人員李先生致電本報輿論監督熱線:“一眼望去,小區里到處是鐵柵欄。”
李先生所說的天泰桃源小區位于市南區奉化路52號,共有7個樓座。近日,記者實地探訪看到,正如李先生所言,小區多棟樓前綠地被鐵柵欄圈成“自留地”,圈占公共綠地種菜、堆放雜物的問題不在少數。

“因為緊鄰大片公共綠化區域,4號樓周邊圈占、毀壞公共綠地的現象尤為嚴重。”一位居民帶著記者在小區里轉了轉,“有的業主使用鐵柵欄圍成‘自留地’,在里面種菜、堆放雜物;有的業主使用竹竿把公共綠地圍成‘私家花園’;有的業主在公共綠地上搭建違法建筑;有的業主干脆鏟除綠地,將地面硬化……”

記者在小區里看到,在一些公共綠地上,有居民或用磚頭鋪設小路,或開墾小塊菜地。“我們小區內的綠化面積本來很大,環境也優美。有業主試著私自安裝圍欄圈占公共綠地,發現沒人阻止就開始毀地種菜。后來,不少業主‘跟風’,就演變為現在的景象:一眼望去,到處是鐵柵欄。”一位小區居民說。
業主圈占公共綠地的問題也影響了小區的物業工作。“公共綠地的日常管理和維護困難重重,居民們時常因為圈占公共綠地發生糾紛。”李先生談起公共綠地被圈占一事大吐苦水,“老小區的道路狹窄,根據大多數居民的需求,我們計劃拓寬小區的道路,方便居民出行,可是,部分公共區域被個別居民圈占為‘自留地’,拓寬道路的計劃無限期擱置。我們物業一直想解決圈占綠地這個頑疾,維護大多數居民的公共利益,也期待著城管執法人員嚴格執法,讓違規者感受到震懾力。”
“4號樓東西兩側的道路是小區居民通行的主要道路,如果能拓寬,可以很大程度上緩解交通問題。然而,4號樓東西兩側的公共綠地被業主圈占了,物業無法進行道路拓寬。”一位小區居民說,“因一己私利影響了整個小區,該管管了。”

在采訪中,記者還看到一些倒在綠地里的圍欄。有居民告訴記者,去年,小區業委會向有關部門反映過圈占公共綠地問題。之后,城管執法人員到小區進行了現場執法,拆除了部分圍欄,將其放置在原地。執法結束后,有的業主重新安裝了被拆除的圍欄,恢復了“私家院落”的原狀。
“氣溫逐漸升高,居民投訴、糾紛也‘水漲船高’。我們不得不向市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求助。”李先生介紹,從6月2日起,他多次向市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反映這一問題,但城管部門一直沒有聯系他。“6月22日,市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工作人員給我電話說‘城管回復稱已將圍欄拆除’,問我滿意與否。但據我了解,城管未進入小區執法。”
李先生和居民繼續尋求“幫助”,又將小區內存在圈占綠地現象的材料交到了八大湖街道辦事處。“希望城管部門能盡快拆除小區里的圍欄。”李先生說。
采訪中多位居民表示,小區內的圈占綠地情況已經年深日久,需要主管部門“雷霆出擊”。他們紛紛呼吁:“希望職能部門加大整治力度,拆除小區里的圍欄,對圈占綠地的業主進行處罰,還居民一個優美的環境。”

▲公共綠地被圈占破壞后裸露黃土。
●探訪3:
有的居民在公共綠地上圍出近20平方米的院子,有的業主搭建簡易架子,種上蔬菜——
“圈地”改院無人管
“可開院子”成賣點
有的一樓業主圈占了樓后一片大面積公共綠地,改成了“私家院落”;有的一樓業主用竹竿搭建起簡易葡萄架,或是種植西紅柿、茄子……這是記者7月13日在西海岸新區陽光海岸小區42號、43號樓看到的現狀。
梁女士已在陽光海岸小區居住了十多年,近日,她致電本報輿論監督熱線反映,小區部分一樓住戶圈占公共綠地改建成“私家院落”,42、43號樓問題尤其嚴重。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陽光海岸小區2005年整體建成。42、43號樓位于小區西側,樓后的大面積綠地被一樓住戶使用圍擋圈占成了“私人花園”。記者在現場看到,42號樓1單元東戶居民使用籬笆和綠植在自家樓后圍出近20平方米的院子,并對地面進行了硬化,里面放置了花盆、晾衣架等雜物。在西戶居民圈占的院子中,原有綠植已被全部移除,留下了黃土地裸露在外。43號樓一層的6戶居民只有一戶沒有圈占綠地,其窗下還能看到原有的草坪,其他幾戶在打造私人院落方面則是“別出心裁 ”:一家業主用竹竿搭起了簡易葡萄架,院子里擺著燒烤爐、長凳;另一家業主三面安裝不銹鋼圍欄改成“小院”,種上了西紅柿、茄子、黃瓜等。
據梁女士介紹,小區建成初期,小區內的公共綠地保存完好、綠化率高,整個小區環境既美觀又和諧。“后來,一些業主開始圈占公共綠地種花、種菜,尤其是42號樓的業主,竟然圈出了近20平方米的院子。”梁女士介紹,此前她和幾位鄰居向物業多次反映過綠地被圈的問題,物業表示他們沒有執法權,僅能口頭勸阻。

“房產證上沒有這些院子,都是后期業主自己圈占的。”另一位居民告訴記者,有些業主圈占了綠地,并以此為賣點,提高房子的銷售價格,“買了二手房的人就認定自己的房子帶院,此后清理起來就更費勁了。”
記者在某二手房交易平臺上搜索該小區房屋信息時看到,一些房屋中介將“可開院子”作為賣點進行銷售。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邱 正
記者點評
公共綠地不容“自留”
一個規劃完整的小區,綠化覆蓋率是一條“硬”指標。多個省市規定,小區綠化面積不應低于土地面積的30%。《物權法》規定,小區公共綠地屬于小區全體業主共有,嚴禁任何單位及個人破壞、圈占綠地。小區綠地被圈占改為“自留地”,勢必會帶來綠化面積的減少、小區品質的退化。
從小區的“成長史”看,交付之時往往是違規者“圈占”想法躍躍欲試之始,若執法不硬氣,違規者就會我行我素,進而明目張膽愈演愈烈。在這種情況下,法規的嚴肅性被消解,“流水式執法”的負效應也日益凸顯。
在采訪中,記者已看到這種負效應:公共綠地被圈,居民投訴,執法人員探查現場,圍欄被拆,蔬菜被清理;執法人員離開后,公共綠地再次被圈……整治工作陷入了“圈、拆、再圈、再拆”的怪圈。
圈占綠地為何難“破圈”?原因種種。從執法者的角度,確有難言之隱,比如說,一些處罰標準已不符合當下的現實情況等,但是,如果將圈占綠地難“破圈”的問題僅僅歸因于此,其結果只能是讓違規現象積重難返。
居民把家園搞出特色和向往田園的想法可以理解,一些栽花補綠、養護綠植的公益之舉,應該被點贊和鼓勵,但是“圈”為己有,甚至改為堆放雜物、種植蔬菜的“私家院落”,則是置公共利益于不顧的違規之舉。
公共綠地不容“自留”!當前,我市正在全力爭創全國文明典范城市,整治圈占綠地是考驗城市管理者智慧的一道治理難題。期待相關各方同心協力,清理存量、剎住增量,從嚴從重執法,糾正違法行為,恢復公共綠地的原貌,并建立長效整治機制,維護個人與集體的合法權益,讓圈占的公共綠地恢復公共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