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觀海新聞7月15日訊 彩旗錦衣,輾轉騰挪,剛柔相濟……伴隨擁有近500年歷史的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洼里盤鼓的鼓聲,青島市“非遺在社區”系列活動暨第五屆青島嶧陽“非遺大集”,今天上午在城陽區胡嶧陽文化園正式開啟。來自各區市的100余項“非遺”亮相園區,集中展示地方特色文化、民俗、手藝與美食。

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人民大眾的智慧創造,彰顯獨特的文化基因,也是一地民眾共同的精神標識。本次活動由青島市文化和旅游局、中共青島市城陽區委宣傳部主辦,城陽區文化和旅游局、城陽區流亭街道辦事處、東流亭社區等承辦。據介紹,2020年底,青島與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8個城市被文旅部確定為全國“非遺在社區”試點城市。為更好留住城市歷史文化根脈,培育非遺傳承發展豐厚土壤,青島市文化和旅游局陸續推出了膠東五市非遺創意大集、“非遺進校園”、非遺展演等活動,其中城陽區堅持“見人見物見生活”理念,成效尤為顯著,他們實施社區非遺傳習展示設施建設、社區非遺保護與傳承、非遺傳承人能力提升舉措,發揮了非遺在當地社區文化建設中的促進作用。

今天的非遺大集現場,非遺展演舞臺讓觀眾眼前一亮。嶧陽古曲《漁姑謠》《千難萬難不離嶗山》作為開場,將管樂、弦樂、彈撥樂、擊打樂器融為一爐,據說這一流傳300年的曲調一度面臨失傳,如今現場聆聽,實屬難得;作為國家級非遺項目的即墨柳腔也閃亮登場,一段《胡影尋父》,一招一式都裹攜著濃郁的鄉土氣息,迂回百轉的曲調更是深入民心。

而此時,現場制作與售賣非遺文創產品的大集已是人山人海,木版年畫、魯錦、泥老虎、中國結、面塑、剪紙、滕式烙畫、葫蘆雕刻、糖畫、吹糖人、民間布藝、桃木雕刻、泥塑、木偶戲……每一項獨特的手藝都讓趕集者駐足,拔不動腿。非遺中的美食也不可或缺,陳氏花餑餑、胡氏老酒、流亭大饅頭、寺后老燒鍋、鑫復盛豬蹄、奇香緣火腿、秋臨醬貨、嶧陽山泉……這些歸屬城陽區的特色珍饌,盡顯老青島的風土民情。


面塑、吹糖人等老手藝還特設了互動體驗活動,邀市民游客現場親身感受非遺技藝的魅力。而在大集一側的互動體驗區,古老而傳統的競技項目投壺、蹴鞠也吸引了不少年輕人現場體驗。此外,結合慶祝建黨100周年,非遺大集還設置了“百年征程波瀾壯闊 百年初心歷久彌堅”的主題拍照墻,市民游客們紛紛打卡留念,借此表達對黨的生日的濃濃祝福。

據悉,截至目前,青島共有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167項,省級非遺項目55項,國家級非遺16項。其中,出自城陽區的胡嶧陽傳說就是青島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性項目,也是此次非遺大集“嶧陽”稱謂的由來。(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魏/文 王雷/圖)
責任編輯:劉錕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