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多萬公里,24年尋親路……山東漢子郭剛堂尋找被拐賣兒子的故事被拍成了電影。今年7月,好消息傳來:在公安機關“團圓行動”中,經過公安民警多番努力,郭剛堂和被拐24年的兒子相認。在青島,也有一群民警,他們為了讓那些離散家庭骨肉團聚,默默地付出著努力。僅今年以來,他們就找到失蹤、被拐兒童15名,為4個家庭找到走失親屬,已組織認親6場次。7月14日,記者走近公安機關“團圓行動”中的青島刑警“團圓行動小組”,聽他們講述了團圓背后的故事。

青島市公安局刑警支隊參與“團圓行動”的民警研究案情。
DNA顯威力
梳理數據很重要
“團圓行動”將如何開展?記者從公安機關了解到,“團圓行動”是公安部統一部署、在各地公安機關開展的破積案、查找失蹤被拐人員的行動。行動依托“全國公安機關查找被拐賣/失蹤兒童信息系統”,以偵破拐賣兒童積案、查找失蹤被拐兒童為主要內容,通過積極完善父母尋找失蹤被拐兒童信息、廣泛采集疑似被拐人員數據、及時組織技術比對核查等工作,全力偵破一批拐賣兒童積案,緝捕一批拐賣兒童犯罪嫌疑人,爭取早日實現家庭團圓。
“團圓行動”要面對的,往往是持續10多年、20多年甚至是更長時間的積案。這么多年過去,被拐兒童的體貌特征大多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甚至連身上的一些明顯的傷疤都可能愈合。要證明血緣關系,必須依托現代科學技術。而要做到親子關系的排他性和同一性,DNA技術是最有效的。
“團圓行動”中的重要一環,實際上是公安機關通過比對失蹤兒童和親生父母的DNA,依法作出“親子鑒定”。這也是“團圓行動”中,公安機關的一項核心任務。
采血、檢驗DNA、得出結論等環節非常復雜,如果大規模地進行,難免會有重復勞動,浪費了寶貴的警力。而很多失蹤兒童的父母或者本人已經到公安機關采集過DNA信息。在這種背景下,用現代化方法梳理這些信息,做到精準采集、精準比對,是最有效的方法。
7月14日下午,“團圓行動”工作小組宋警官,向記者講述了他在公安機關“團圓行動”中如何開展數據梳理工作的。

市公安局刑警支隊技術處民警對血液樣本做檢驗。
為“精準比對”
他每天工作13個小時
“今年年初,‘團圓行動’開始之后,全國公安機關全面梳理歷年來的兒童失蹤被拐警情,對兒童未找回且未錄入‘系統’的,及時采集檢驗并錄入。”宋警官告訴記者,“這次作戰中,我需要梳理比對的線索有1000多條,這都是計算機難以判定的線索,需要人工來識別確認。有時候雙方的信息看上去是比中了,實際上并不是。”
民警告訴記者,他們核實過一條比對信息:一對父母生育了三個兒子,老大老二一直在身邊,老三年幼時被拐賣,父母到公安機關采集了DNA數據。前不久,老二被公安機關采集了DNA數據,系統經過比對,很可能會顯示老二是年幼時被拐賣的孩子,如今和父母比中了,實際上老二一直生活在父母身邊,這種情況就需要人工識別確認。
除了上述這種情況,還有很多不完善的數據。有的只采了被拐賣兒童父母一方單親的DNA,有的出生日期模糊,有的沒有圖像信息……種種信息,都需要進行大規模的梳理工作。
在這次“團圓行動”中,宋警官作為公安部專家被抽調濟南,參與全國“團圓行動”作戰。宋警官在濟南工作組的任務,就是找出這些信息,或是過濾掉,或是找出來指導地市級公安機關進一步采集完善數據。
“每天盯著電腦,從早晨8時工作到晚上9時。”宋警官告訴記者,連續10多個小時盯著屏幕,累得眼睛脹痛,腰酸背痛,但他一直堅持著。“每條信息背后都可能是一個失散多年的家庭,幫他們團圓是我們警察的天職,這點累不算啥。”

市公安局刑警支隊技術處血樣室儲存著不少血液樣本。
父母配合
被拐兒童不一定配合
信息完成梳理過濾后,下一步就是把信息精準推送到各地公安機關。
“和其他地方的信息相比,涉及青島的條數比較少。” 行動小組張警官告訴記者,經過多輪篩選,公安部給青島警方推送了50多條比對線索,但這50多條,并不代表青島有50多起拐賣兒童案件。
“青島市公安局歷來高度重視打拐工作,加上群眾的高度支持,近10年來,青島本地沒有發生過兒童被拐案件,青島本地拐賣兒童案件沒有積案,不欠賬。”行動小組張警官告訴記者。
盡管如此,這50多條信息背后還是有50多個骨肉分離的家庭。他們雖然不是島城的家庭,但幫他們團聚,青島公安責無旁貸。根據規定,公安機關要重新采集血樣收集DNA等數據,經過進一步比對才能確認雙方的親子關系。
這么一來,新的問題產生了。“找尋兒女數十年的家長會主動讓我們采血檢測DNA,但那些被拐賣兒童,不一定會配合我們采集DNA數據。”張警官告訴記者,很多兒童被拐時年幼不記事,一直生活在養父母身邊,周圍的人也沒有告訴過他,他根本意識不到自己有過被拐賣經歷;有的現在有著較為穩定甚至很體面的生活,不愿面對之前的那段經歷。如何勸說他們配合團圓行動,也是擺在公安機關面前的難題。

青島警方陪同劉先生(丁建峰)回到了四川雷波縣老家認親。
入情入理勸說
青島刑警打開他們心扉
今年5月,即墨公安分局刑偵大隊在工作中發現,不久前采集的劉先生血液樣本DNA與28年前的失蹤兒童丁某高度相似(本報7月9日曾經報道)。
當年,丁先生和妻子向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越西縣警方報案,稱3歲的兒子丁某不見了,疑似被人拐賣。后來,當地警方采集了丁先生和妻子的血樣,將DNA信息上傳。
丁某失蹤28年后,劉先生的血樣入庫,比中了丁先生夫婦的血樣——劉先生很可能就是失蹤28年的丁某。當地重新采集了丁先生夫婦的血樣,但即墨警方聯系劉先生時,他心有顧慮。民警告訴記者,他們多次勸說劉先生,劉先生現在也已為人父,要體諒那對四川老夫婦的心情。在民警的勸說下,劉先生這才慢慢冷靜下來,進行了第二次DNA比對,比中后去四川認親。
行動小組張警官講述了今年5月的一次尋親過程,濟寧人小瑞之前在青島被采集過血樣,對公安機關一直有抵觸心理。今年5月,刑警支隊發現小瑞的DNA和湖南常德一對夫婦的DNA比中。張警官聯系小瑞時,小瑞起初反復詢問張警官怎么得到他的聯系方式。張警官和小瑞聊天,讓他慢慢信任了自己。但當張警官得知小瑞在濟寧,勸說小瑞去附近的公安機關采血配合“團圓行動”時,小瑞稱“以后再說吧,現在沒有時間”。
“我們不能因為他的不配合放松工作,他的父母還在老家辛苦地等待。”張警官稱,六天后,他將自己參與的安徽亳州的一張認親照片發給了小瑞。小瑞發來一個“哦”,沉默了幾分鐘才回復:老家的公安機關也給他打電話了。“你的親生父母沒有錯,他們等你等得好辛苦。”張警官繼續展開勸說。6月初小瑞回復,自己已經到就近的公安機關采血。比對結果確認后,小瑞回到了湖南常德,去看望親生父母。

認親成功的劉先生與家人緊緊地抱在了一起。
50多條信息背后
是50多個期待團圓的家
被拐賣兒童和父母的人生被人販子強行改變,數十年后的重逢,鄉音已改,相貌已變,但父母的那份思念,永遠不會更改。
“孩子是父母身上掉下來的肉,血濃于水,這份骨肉相連的親情,無論如何是割舍不了的。”行動小組成員姜警官告訴記者,“團圓行動”雙方認親時抱在一起的感動場景,讓很多辦過多起大案要案的民警流下熱淚。
親人相見,在場的民警被掌聲和鮮花包圍,有些父母甚至會下跪致謝;在那份面對面的感動背后,還有一群默默工作的刑偵技術人員。他們每天在實驗室與各種儀器和檢材打交道,把一份又一份血樣中的DNA轉化成帶點位、有可讀性的數據。
“天天的工作,和‘大家來找碴’一樣。”民警告訴記者,在刑事技術科學領域,DNA技術的同一認定、親子關系認定兩大功能,是無可取代的,也是最能為“團圓行動”提供依據的。雖然工作有些枯燥,但他們深知,每一份“團圓行動”相關的送檢材料背后,都是一個分別數十年,即將團圓的家庭。
經過多輪篩選,1000多條推送到青島的信息被篩選到只剩50多條。這50多條信息背后,是50多個破碎的家庭需要青島警察的協助走向團圓。正因為如此,他們的工作特別仔細。
重拳出擊
打擊拐賣人口犯罪
在幫助失散家庭團圓的同時,青島市公安局刑警支隊積極開展摸排,重拳打擊拐賣人口的違法犯罪行為。
5月14日,刑警支隊在走訪摸排中獲取線索,暫住在青島西海岸新區一小區的女子馮某(37歲,江蘇人)有拐賣兒童嫌疑。獲取該線索后,偵查員隨即連夜趕赴西海岸開展工作。經調查,2021年2月,賀某(28歲,貴州都勻人)以收養的名義,將自己6個月大的非婚生女兒交給馮某,并收取馮某3萬元。隨后,馮某又以5萬元的價格將孩子轉賣至江蘇南京。辦案民警又趕赴南京開展工作,成功解救被賣女嬰。目前,案件已抓獲涉嫌拐賣兒童犯罪嫌疑人5名,正在進一步審查中。
“下一步,刑警支隊將進一步落實公安部和省公安廳的指示精神和工作要求,繼續通過不斷完善兒童失蹤快速查找以及信息采集檢驗、比對核查等工作機制,認真開展推送線索核查。”刑警支隊相關負責人表示,將深入到城鎮社區進一步加大涉拐線索摸排力度,力爭進一步擴大戰果。讓打拐、防拐工作做到實處。
防止兒童走失
青島也有“安珀警報”
在美國,為了方便大眾和警察營救走失和被拐賣的兒童,有一套運作成熟的“安珀警報”系統。
1996年,九歲女孩安珀在得克薩斯州阿靈頓被誘拐殺害。 “安珀案”發生時,得克薩斯州已經開始用緊急廣播和電視警報系統發布龍卷風等危險天氣或自然災害預警。當地居民意識到,可以利用廣播電臺等媒介,比照天氣預報,以同樣的頻率和力度不間斷播出失蹤兒童的新聞。這就是“安珀警報”。
在中國,隨著“互聯網+”助力中國經濟社會迅速發展,中國版的“安珀警報”來了:2016年5月15日,“公安部兒童失蹤信息緊急發布平臺”正式上線啟動,各地公安機關將在這一平臺的協助下建立兒童失蹤信息發布的權威渠道,發動群眾搜集線索,一線打拐民警也可以即時上報各地兒童失蹤信息。
一旦有兒童失蹤案件發生,警方會將相關信息第一時間通過“公安部兒童失蹤信息緊急發布”官方微博等新媒體對公眾發布,同時通過新浪微博、支付寶和高德地圖等手機App推送到失蹤地周邊的相關人群,讓更多群眾及時從官方渠道獲取準確信息,協助公安機關快速偵破案件。
早在五年前,青島市公安局就在各級刑警部門設立了專(兼)職民警具體負責這一工作,一旦接到兒童失蹤、被拐的報警,辦案民警會立刻通過平臺發布信息。如果找到了失蹤、被拐兒童,警方也會第一時間通過平臺推送信息,向廣大市民通報情況,回應大家的關心。
青島公安“尋親天團”
已查找到15名失蹤被拐兒童
記者了解到,青島公安這支工作小組已經為19個家庭圓了團圓夢,共找到全國失蹤、被拐兒童15名,為4個家庭找到走失親屬,已組織認親6場次。“團圓行動”期間,破獲拐賣兒童現行案件1起,抓獲犯罪嫌疑人5名,解救被拐賣兒童1名。
民警告訴記者,“團圓行動”,離不開全體群眾的支持。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有足夠的血樣以供比對。
但現實情況是,有的被拐兒童的父母雖然期待,但因為還不知道“團圓行動”,或者路途遙遠等種種不便,未能到公安機關采血;有的被拐兒童不知道自己的身份,一直沒有被采集過DNA信息。
為更好地運用科技力量、助力早日實現團圓,日前,公安部刑偵局通過官方微信對外公布了3000多個免費采血點地址和聯系電話,方便群眾就近快速聯系公安機關免費采血。
7月14日,青島市公安局刑警支隊公布了青島的13處免費采血點的最新聯系方式和地址。請失蹤被拐兒童的父母和疑似被拐人員(包括收養、領養、抱養、流浪乞討等人員)前往就近的公安機關(不受戶籍限制)接受免費血樣采集。同時希望廣大群眾發現身邊的涉拐線索及時向公安機關提供,協助查找失蹤被拐兒童,請大家相信科技尋親力量,離散親人團圓就差“一滴血”的距離。
公安機關專門提醒,由于一些失蹤被拐案事件時間久遠,有些當年報警求助的群眾聯系方式已經變更,希望在“團圓行動”中及時向公安機關說明,以便公安機關有認定結果時能夠及時通知。(觀海新聞/青島晚報 首席記者 劉卓毅 通訊員 劉揚 左晟)
責任編輯:榮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