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7月16日 今天,第二屆跨國公司領導人峰會進入第二天,多個論壇平行展開,海內外嘉賓們圍繞政策解讀、行業走向等暢所欲言,開啟一場場思想的交鋒。在眾多熱點話題中,“雙碳”(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個被多數跨國公司提及的高頻詞匯,這透露出碳減排正在成為跨國公司在華布局新的戰略方向。
同一天,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在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啟動,首筆全國碳交易撮合成功,價格為每噸52.78元,總共成交16萬噸,交易額為790萬元。由此,中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將成為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規模最大的碳市場。而跨國公司也已經躍躍欲試,在自身碳減排的同時,加速賦能合作伙伴,構建零碳經濟體系。
帶頭推進零碳經濟
“中國碳排放權交易是2011年開始在北京、上海、廣東、湖北、重慶等省份試點,但當時的試點范圍比較小。上海本身有一個面向本地的碳交易市場,今天又啟動了一個全國的交易市場,昨天上海本地的碳交易市場收盤價是每噸40塊錢,今天全國性的成交價是每噸52.78元,一夜之間漲了30%。這意味著對于一個企業來講,碳減排做得好是有錢賺的,做得不好要罰很多錢。”SAP中國電力與公用事業行業首席行業專家孫福杰注意到了中國全國碳交易市場的首筆交易。
事實上,關注中國“雙碳”機會的不只有SAP一家,德國的林德、日本的三菱日聯等跨國公司均已悄然布局碳減排項目,并設定了極具挑戰的目標和路線圖。
比如,作為全球領先的工業氣體和工程公司,林德公司制定了2018-2028年十年階段性減排目標,致力在此期間減少35%的溫室氣體排放,并承諾將研發經費的1/3用于去碳項目的研究和開發。
在林德大中華區氫能負責人陶治看來,實現這樣的目標需要多管齊下。首先,林德將在現有的生產裝置上,利用先進技術來降低耗能;其次,將大規模購買綠色能源,替代傳統化石能源為基礎的電力、蒸汽等;此外,將加大對氫能產業的投資力度,加大減排相關的技術研發。
再比如,美國江森自控提出2030年在生產運行系統中減排55%,同時幫助客戶減排16%,承諾在2040年前實現凈零碳排放。
江森自控日立空調集團副總裁兼中國區總經理關宇介紹:“為了確保江森自控提出的2040年實現凈零排放,我們在所有工廠里推行安裝太陽能設備,同時也正在全面推行安裝光儲能設備,提高利用綠電使用比例,建立智能制造行業新能源應用的標桿。”
素有日本“玻璃大王”之稱的AGC集團承諾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
“我們的主業是玻璃,玻璃的能源消耗量非常大,對我們來說做到能源減排是非常大的挑戰。我們希望通過技術創新達成減排,也希望學習中國的做法,來實現‘雙碳’目標。”AGC集團執行董事、中國總代表上田敏裕表示。
日本最大的金融機構——三菱日聯金融集團也在日本眾多銀行中率先發布了2050年之前達成投融資組合產品的溫室氣體凈零排放的承諾,還制定了通過融資手段積極支援客戶低碳化進程的方針。
三菱日聯銀行(中國)有限公司行長大和健一透露:“為了支持中國環保方面的客戶,我行去年設立了50億元人民幣的綠色金融基金。為了實現碳中和,我們將從全球視野角度出發,提供最佳的金融方案,全面支持客戶的事業轉型和技術創新。”
群雄逐鹿中國市場
中國“雙碳”目標釋放的機遇,吸引著越來越多擁有先進技術和經驗的跨國公司。
“‘雙碳’目標的實現,歸根到底需要有技術創新做支撐,通過數字化、綠色化帶動傳統行業的優化升級,實現減污降碳,我們鼓勵跨國公司與中國合作伙伴開展合作研發、標準制定,將技術、商業模式的創新與巨大的市場規模有機結合,實現乘數效應。”商務部亞洲司二級巡視員孫淑強說。
總體來看,跨國公司在碳捕捉、氫的儲存運輸、節能減排、輕量化等方面有著較強的技術優勢,與中國在產業層面的合作空間巨大。
其中,江森自控主要聚焦占建筑運行能耗一半的暖通空調,通過提供能效管理系統和節能改造方案,幫助中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前,江森自控在上海和香港的標桿工程,最高實現了節能45%、減碳40%、節水42%。
德國順爾茨環保集團瞄準的是廢金屬的循環利用。“中國是一個制造業大國,很多碳排放來自重工業。回收廢鋼、廢鋁,可以大大降低碳排放。”德國順爾茨環保集團總裁拉斐·蘇漢舉了一組數字:中國的廢鋼回收率只有22%,歐盟平均回收率是55%,美國這個數字達到了69%。
海運是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第六大來源,船運占到了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3%左右。為了讓海運領域的脫碳更加成功,全球最大的集裝箱貨運公司馬士基計劃在今后30年間使用更多的零碳能源。馬士基(中國)有限公司總裁彥辭算了一筆賬,要實現2050年前的脫碳目標,需要投資1.2萬億到1.6萬億美元,包括船只儲能、船只能效、陸基投資、氫能投資、碳合成投資、燃料基礎投資等。
作為全球非輪胎橡膠和塑料技術領域的主要制造商,康迪泰克致力于通過降低車輛重量,來實現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和碳排放的最小化。
“空氣彈簧產品是由金屬部件加上橡膠組成,非常重。為了降低重量,我們開發了聚酰胺代替金屬材料,整車可以降低30公斤以上,間接減少碳排放。”大陸集團康迪泰克高級動態解決方案事業部銷售市場總監郝建華介紹了一種高分子聚酰胺材料如何滿足輕量化需求。
挑戰與機遇并存
在官方發布的規劃中,中國將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而美國、歐盟、韓國、日本等均計劃于2050年實現碳中和。相比早已完成工業化的發達國家,中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遠景目標可謂時間更緊、難度更大。
不少嘉賓認為,實現“雙碳”目標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系統工程,同時也蘊含著重要的機遇和廣闊的前景。
“為什么中國要在2060年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實際上我們看到發達國家已經很早就實現了碳排放的達峰,中國實現碳達峰要比發達國家少用很多時間,所以工作非常艱巨。”三菱日聯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咨詢調研部專家李博表示。
上田敏裕也表示:“中國要實現碳中和的時間非常短,中國面積又比較大,實現這個目標任務非常難。而且全世界的產業在中國都有涉及,如何在推進經濟發展的同時實現‘雙碳’目標,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但是中國將‘雙碳’目標作為重要的課題,我們也感受到了中國的決心和信心。”
“中國要用30年的時間走完發達國家70年的碳中和歷程,應該說任務非常艱巨,我們作為能源企業感受到非常大的壓力。”山東能源集團董事長李偉持同樣觀點。他表示,在綠色礦山方面,要通過智能化開采提高效率,同時調整產業結構和區域結構,把災害重的、效益差的煤礦關掉;在綠色化工方面,提高煤化工高端新材料的競爭力;在新能源方面,強勢發力海上風電、陸上風電和光伏;在上下游產業鏈融合方面,和國內外公司加強合作。
孫福杰認為,在水電、風電、太陽能等清潔能源方面,中國在總量上有明顯的領先優勢。通過推動雙碳目標,可以有效地轉變能源結構,減少對于石油和天然氣海外進口的依存度,保證能源安全。
不過,在加快“雙碳”發展的一片呼聲中,也有冷靜的聲音。“碳排放權實際上就等于發展權,我們往雙碳上走,不可能一夜之間就完成。”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主任田亞峻認為,“一個新的能源技術從原型到成熟應用大概要經過20年到70年的時間,在做決策的時候要特別慎重,如果盲目或者激進推進雙碳行動,可能違背科學發展的自然規律。同時,技術的成長和培育,也與政府的投入支持以及金融政策密不可分。”(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周曉峰)
責任編輯:岳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