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幸福的婚姻都會有100次離婚的念頭和50次掐死對方的沖動。
當然,幸福秘訣在于——第101次的握手言和以及第51次的原諒。
親密關系總會體現在溝通的語言上,而語言有兩層信息,一個是言語本身的意思,一個是背后隱含的關系,言語背后隱含的實際是:“你在關注我嗎?”“我對你重要嗎?”“你在乎我的感受嗎?你知道我的需要嗎?”“你認可我嗎?欣賞我嗎?接納我嗎?包容我嗎?”如果這些需求都被滿足的話,你說夫妻間的親密關系還能出問題嗎?
但關鍵是你能聽懂這些“不是人話的人話”嗎?我和我家先生的親密關系,有時候自己都覺得很好笑。何止是100次離婚的念頭,又何止是50次掐死對方的沖動呢。從最初的“激情期”慢慢過度到柴米油鹽,才知道童話里的故事都是騙人的。
我們之間的交流最初也是溝通蠻順暢的,先生一開始說“我是個不會浪漫不懂風花雪月的人,我就知道過日子是要踏踏實實的,兩個人相伴到老,依然還能相互攙扶。”先生的踏實讓我有了深深的依戀。有人說親密關系的核心就是依戀,反正最初的幾年,我們幾乎沒有爭吵,溝通是愉悅的,是平等的,沒有我對你錯之分。重要的是我們雙方都會去傾聽對方在說什么,現在想想簡直不可思議,那是哪里來的耐心?慢慢的我們越來越想說服對方,比如我想說服對方的是“不要喝酒抽煙,對你身體沒有一點好處。”“回家肥皂洗三遍手好嗎?先把外面的衣服脫下來,換上家里的衣服,這都是必要的衛生常識。”等等,無非是想證明我是對的,你是錯的,請聽我說。這時候先生的防御上演了,“我知道你是為了我好,可有時候場合避免不了,不是我不想戒。”。“那都是你的規定,我從小農村長大,沒洗手不也健健康康的嗎?”再后來變成了抗議:“為什么家里那么多規定都是你定的?這些規定好像都是針對我的?我怎么從來不設置些條例規范下你?為啥都是你站在制高點去評判他人?”說這些的時候還都是平靜的,我也就一笑而過。
再后來,那可不是相互說服那么簡單了,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爭吵(是雙方都想說,都不想聽)不斷升級。因為先生經常出差,粗枝大葉的他讓我先有了委屈,然后慢慢變成各種挑剔指責“你為啥又沒洗手?”“為啥回來那么晚不打電話,打個電話讓我心安很難嗎?”“你出去吧,天天在外面待著,最好不要回家......”
明明想說的是“你關注我嗎?”“我對你重要嗎?”“你在乎我的感受嗎?你知道我的需要嗎?”,卻將它們變成了更有殺傷力的刀槍棍棒,欲望沒有被滿足,情緒繼續升級,指責變為憤怒“你心里還有這個家嗎”“有本事在外面待著別回家” (其實是自己在想著對方,是孤獨的,渴望對方理解、看到)“看你那個熊樣,我真是瞎了眼嫁給你!”“離婚!”(以為這是對方的軟肋,以此攻擊對方,一招就能將對方擊斃的感覺特爽)有時候兩個人也都努力要挽回感情,一起出去散步,不到五分鐘必然背道而馳,而且再沒有相遇的問題。回到家誰也不理誰,進入冷戰狀態,甚至搬去女兒房間分房而睡。有時候心里柔軟,不想讓自己和對方帶著情緒睡覺,就去再爭論一番,結果必定是以“去死吧”摔門而去為結束。
憤怒轉為緘默冷戰(誰也不想說,誰也不想聽),再久了,還真有一次雙方進入到談判階段,先生說,“既然你天天提離婚,那不如遂了你的愿。”于是二話沒說兩人拿著戶口本、身份證、結婚證就出門了,一路上越想越委屈越想越氣,我不也就說說么,我錯哪兒了?他連句挽回的話都沒有說,認個錯會死嗎?行!離就離誰怕誰?(委屈的是:我的需要,你沒有看見,我想要得到你的認可,你卻指責和批評我,你不懂我還不肯安慰我。當不明白自己的情緒背后沒有滿足的欲望時,很難正確的去表達這些訴求)車開到民政局門口,我一下子就哭了,然后情緒爆發,委屈怨恨一股腦的拋出去……(此刻的悲傷反而容易拉近雙方的距離,如果此刻是憤怒呢?憤怒卻只會把人推的更遠。)
然后先生得意的笑著說,“不是你天天喊著離嗎?”然后開始他的說服教育:“夫妻之間有些話不能隨便說的,要有底線,哪能隨便就離婚離婚,成個家容易嗎,我是農民的兒子,可能有些習慣不如你意,我更不會甜言蜜語,家就是責任,男人的責任,撐起一個家不容易,我們的責任就是讓父母安心,讓孩子舒心,承上啟下負重前行,懂嗎?”。(停止爭吵需要直接說出需要。回到依戀的源頭。看到自己和對方憤怒背后的悲傷,并且能夠說出這種悲傷背后的需要。做心理健康的人,就是直接說出自己內心的需要,不要讓對方去猜。)自此我再也沒說過離婚。情感慢慢升溫,那個給我安全讓我依戀的先生好像又回來了。再后來學習了心理學的我,越來越能正面表達我內心的訴求,我對先生的需要,散步的時候不再背道而馳,而是能手拉手的談天說地,溝通進入正常軌道,雖然也會有意見不合,但是不再是相互傷害的我對你錯,家里的“情”越來越流動。
夫妻親密關系的信息交流可分為五個層次,依次是:溝通,說服,爭吵,緘默,談判。五個交流層次,從溝通到談判,“情”由高至低,而“理”由低至高。所以家不是講理的地方,理有了,情就沒了。如果夫妻交流模式能做到平等溝通,那婚姻大多都是幸福穩定的,如果處于其他層次,就建議逐漸向上一交流層次發展,往上走“情”就會越來越多,到時候撒不撒狗糧怎么撒就是你說了算啦。
(作者:延旭凌,新陽光2020級初級研修,經濟學學士,高級經濟師,潛心學習心理學十余年。)
你同意作者的觀點嗎?你和愛人說過這樣“不是人話”的人話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責任編輯: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