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7月20日,這是一個值得被世界交通史記載的日子——世界首套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統在青島下線。
當5輛編組工程化列車鳴響汽笛、驚艷亮相,現場雷動起熱烈的掌聲。藍色列車緩緩駛出,猶如光影精靈震撼人心,許多人掏出手機定格這一歷史性時刻。

大國重器“貼地飛行”,從浮起來、動起來,到跑起來,飛起來,它刷新的是“地表”時速,擎起的是制造強國、交通強國的榮光與夢想。
人類的進步、科技的發展皆源于對未來世界的美好憧憬與想象。
19世紀,發端于英國的工業革命,顛覆了幾千年來的運輸方式、生產方式。從此,技術的每一次躍升總是以追求速度與效率為牽引。
1825年,世界上第一條標準軌鐵路問世。近兩百年來,不同國籍的科學家致力于為輪軌列車提速。然而要讓它擺脫地球引力,消除輪軌之間的機械接觸產生的摩擦與震動,比登天還難。科學家們普遍認為,以“中國高鐵”為代表的高速鐵路已經接近輪軌列車極限。
1922年,德國科學家赫爾曼·肯佩爾第一次提出“電磁懸浮鐵路”的設想,打破了“車”必有“輪”的常規概念。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等待,20世紀70年代初,德國研制出世界上第一輛磁浮原理樣車,建成了一條長660米的試驗線,證明了磁浮列車的可行性。日本、美國、俄羅斯等國家緊隨其后,相繼開始了磁浮交通技術的研發工作。
中國進入磁浮交通研究領域始于上世紀80年代,起初開展的是中低速磁浮交通技術研究。
在進入21世紀之前,各國關于磁浮交通研究均停留在試驗階段。
2002年12月31日,世界第一條商業化運營的高速磁浮交通示范線在上海建成通車。這是我國引進德國技術建造的第一條磁浮交通商業運營線,也是世界上第一段投入商業運行的高速磁浮交通線路。430千米的時速,第一次真正刷新了人類地面交通的速度紀錄。
此后在2005年,日本開通世界第一條中低速磁浮線路。
2016、2017年中國相繼在長沙、北京開通2條中低速磁浮線路。
相比輪軌交通的出現晚了約150年,磁浮交通的進展顯得有些緩慢。
7月20日,由中國中車承擔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我國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統在青島成功下線,這是世界首套設計時速達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統,標志著我國掌握了高速磁浮成套技術和工程化能力。
它的成功研制,對于打造我國高端裝備產業新引擎,形成軌道交通領跑新優勢,搶占科技競爭制高點,加快構建現代化綜合立體交通網、支撐“科技強國”“交通強國”戰略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填補了航空和輪軌高鐵之間的速度空白,可以助力形成航空、高鐵、高速磁浮和城市交通速度梯度層級完善、高效、靈活便捷的多維立體交通構架,豐富我國交通運輸速度譜系,提高軌道交通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保持我國高速交通領域先進優勢,拉動高端裝備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升級,對于搶占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制高點,助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快建設交通強國、科技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01
有了高鐵為何還要發展磁懸浮
談及磁懸浮列車,許多人都以高鐵的發展為參照進行比較。
縱觀我國高鐵發展史,從“一寸高速鐵路都沒有”,發展到擁有世界上運營里程最長的高速鐵路,從時速200公里到350公里,再到正在研發中的時速400公里等級高速動車組,我國在高鐵領域已經形成了先進的技術裝備和運用經驗。
國鐵集團統計顯示,“十三五”時期,全國鐵路營業里程由12.10萬公里增加到14.63萬公里、增長20.9%;其中,高鐵由1.98萬公里增加到3.79萬公里、翻了近一番?!八目v四橫”高鐵網提前建成,“八縱八橫”高鐵網加密成型。
擁有世界最快高鐵的中國,為何還要發展磁懸???
目前,高鐵最高運營時速為350公里,飛機巡航時速為800-900公里。時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懸浮恰好可以填補高鐵和航空之間的這段速度空白。

作為目前可實現的、速度最快的地面交通工具,高速磁浮用于長途運輸,可在大型樞紐城市之間或城市群與城市群之間形成高速“走廊”。按實際旅行時間計算,在1500公里運程范圍內,高速磁浮是最快的交通方式。以北京至上海為例,加上旅途準備時間,乘飛機需要約4.5小時,高鐵需要約5.5小時,而高速磁懸浮僅需3.5小時左右。發展高速磁浮,有利于搶占軌道交通技術制高點,保持我國高鐵領域的領先優勢,助力交通強國建設。作為一種國際尖端技術,高速磁浮是世界軌道交通技術的一個“制高點”。
從長遠發展來看,我國的地理空間尺度的確需要這一速度段的載運工具,成為綜合交通系統的一部分,使各種交通方式能夠互補并互相銜接。
3月23日,交通運輸部發布《關于下達2021年交通運輸戰略規劃政策項目計劃的通知》,對今年重點戰略規劃政策項目進行公示。在今年新開項目中,有一項為“京滬磁懸浮高速鐵路工程研究”,這是國家層面首次提出有具體線路走向的高速磁懸浮研究項目。
今年2月,國務院印發《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其中提到,要研究推進超大城市間高速磁懸浮通道布局和試驗線路建設。
除此之外,多地政府也提出了高速磁懸浮規劃。

安徽G60科創走廊
去年12月,安徽省提出“謀劃研究G60科創走廊高速磁懸浮交通系統”,爭取國家在G60科創走廊布局高速磁懸浮交通通道,并先行啟動合肥-蕪湖(江北新興產業集中區)試驗工程研發建設,逐步推動G60科創走廊高速磁懸浮通道全線建設,實現區間內1小時通達。
今年2月,廣東省自然資源廳發布的《廣東省國土空間規劃(2020—2035年)》提到,要預留京港澳高速磁懸浮和滬(深)廣高速磁懸浮通道。其中京港澳高速磁懸浮在廣東省內的走向計劃從韶關-廣州-珠海,滬(深)廣高速磁浮計劃從汕頭-汕尾-深圳-廣州。

滬杭超級磁浮示意圖
此前,廣深高速磁懸浮已在進行研究論證。中國工程院對此開展了工程預可行性研究,初步確定四條備選方案。
《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也提到,將“積極審慎開展滬杭等磁懸浮項目規劃研究”。
成都在東部新區的規劃中將“聚焦國際鐵路通道和國際鐵海聯運通道建設,前瞻性布局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其中前瞻性的交通基礎設施有“預留以600-800公里時速直達重慶的超高速新制式鐵路通道”。
海南省2019年曾研究??诘饺齺喰陆ㄜ壍澜煌ǖ谋匾院涂尚行?/strong>,時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列車就是備選方案之一。
丁叁叁透露,下一步的計劃是修建一條實際的線路進行測試,線路長度至少需要50公里。“正在積極與各地聯系,會結合地方政府和國家部委的情況統籌考慮,選擇線路在何處落地。”
下一步,相關部委將統籌考慮,擇機擇地修建一條實際的線路進行測試,線路長度至少需要三地兩站,距離約50公里。
02
搶抓全球科技發展先機
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
上海磁浮交通示范運營線采用德國技術,但對于懸浮導向等核心技術,德國方面并不同意轉讓,成套設備進口是唯一選擇。
在此背景下,我國從“十五”開始,連續在四個“五年計劃”中,對磁浮項目進行創新研究的關注與支持。
2016年7月,我國關于高速磁浮交通系統的研制項目正式啟動。這是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先進軌道交通”重點專項課題。該項目由中國中車組織,中車四方股份公司技術負責,匯集國內高鐵、磁浮領域優勢資源,聯合30余家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共同攻關,目的是攻克高速磁浮核心技術,研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工程化系統,形成我國高速磁浮產業化能力。

黨的十九大以來,科技創新被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擺在全局工作的核心位置,推動企業勇當原創技術“策源地”,鼓勵具備條件的地方企業參加中央企業創新聯合體,聚焦卡點、突出重點,盡快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打造高質量發展引擎……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科研團隊牢牢把握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戰略目標,以只爭朝夕的使命感、責任感、緊迫感,搶抓全球科技發展先機,在基礎前沿領域奮勇爭先。
高速磁浮項目技術總師、中車四方股份公司副總工程師丁叁叁介紹,作為一種新興高速交通模式,高速磁浮具有速度高、安全可靠、噪音低、震動小、載客量大、維護量少等優點。

然而高速磁浮是超大工程系統,牽引、控制設備車地分置,車輛、牽引供電、運控通訊與線路軌道各系統存在復雜的流固-電磁-機電緊耦合作用,無法割離、孤立研究,須建立大系統耦合模型,協同設計,共同形成全系統的成套技術方案。在國家部委的指導下,中車聚集高鐵、磁浮優勢資源,組建聯合團隊,在上海示范線及前三個“五年計劃”研究基礎上,歷經5年攻關,成功攻克高速磁浮核心技術,構建研發、試驗、試制平臺,搭建全系統國產化產業鏈,形成產業配套能力,研制成套工程化裝備。2019年5月,試驗樣機下線;2020年1月,低速線路試驗;2021年1月,成套裝備完成。目前整套系統已具備籌建高速試驗示范線,開展達速試驗的條件。

從浮起來、動起來,到跑起來,飛起來,中國高速磁浮技術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為我國軌道交通技術持續領跑貢獻了新的智慧與力量。
03
牽起山東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鏈
青島,“中國速度”的啟航之地??缭絻蓚€甲子,中國軌道交通演進的畫卷在這里徐徐鋪展。
1900年,膠州灣畔,一座鐵路工廠在一個地名叫做“四方”的一隅誕生,青島工人運動在此發源,中共青島早期黨組織于此發端。這正是“四方機廠”“中車四方”的前身。
新中國成立伊始,百廢待興。不負“中國鐵路機車車輛工業開啟新紀元”的厚望重托,新中國第一臺蒸汽機車“八一號”從青島出發,結束了中國不能自行制造機車的歷史。

此后,中國鐵路工業一個個“第一”在此問世:成立全國第一個鐵路客車設計科,被確定為中國鐵路客車設計制造的主導工廠;率先推動中國機車牽引動力由蒸汽到內燃的變革;實現中國鐵路客車走出國門“零的突破”……
1986年,在距青島老城區三十多公里的棘洪灘,四方客車新廠打下第一根樁。伴隨著1997年開始的歷次鐵路大提速,這片新土地肩負起更為重大的時代使命。
特別是邁入新世紀,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牽引下,“青島造”高速動車組關鍵技術從引進、消化、吸收,到自主創新,實現了不斷超越。
如今這里擁有中國中車3家頭部企業及威奧股份等300余家軌道交通裝備配套企業,全國近60%的動車組和25%的地鐵車輛都從這里駛出。這里建設了完整的高速列車及軌道交通裝備技術創新體系,創新能力實現了從跟跑、并跑到領跑的三級跨越。

今年3月,青島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集群成功入選工信部組織評選的全國先進制造業集群。這既是對產業過往發展成效的高度肯定,也是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大機遇。
當下,代表“中國速度”的“青島制造”正向著“青島智造”乃至“青島創造”步步靠攏,奮力書寫交通強國的青島篇章;未來,搶抓全球新一輪技術融合創新發展和軌道交通新一輪建設機遇,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是青島軌道交通全產業鏈在千億能級之上,進一步迸發集聚能量的最佳路徑。

7月驕陽似火,正如青島軌道交通產業示范區83平方公里土地上如火如荼的項目建設熱情。這是青島軌道交通產業發展的核心區域所在。未來,這里將編織起一座高鐵之城,成為領跑世界軌道交通技術的創新高地,更多“青島造”列車將從這里駛向全球。

2018年11月17日,青島軌道交通產業示范區成立。之初就樹立起“企業化政府”的理念,淡化“身份”意識和行政管理思維,創新實踐“管委會+公司”模式,并在此基礎上探索出“管委會+N”模式,形成“管委會+”的集團軍作用。在這里,平臺公司、頭部企業、研發機構、中介組織等都被充分調動,形成強大的“智慧大腦”。
站在青島軌道交通產業示范區管委的辦公樓上,能看到不遠處正在建設的雙創園項目。今年8月,這里將成為示范區重要的雙創載體,并作為“青軌產業加速港”的辦公場所。

而“青軌產業加速港”的運營主體正是參與國家產業集群競賽的主要促進機構——青島市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協會。同樣在這個7月,該協會也收獲了一個振奮的消息——
按照山東省委、省政府在制造業重點產業鏈推行實施“鏈長制”的部署要求,山東省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鏈共同體成立。聯絡處就常設在青島的協會中。而在不久前,山東省軌道交通產業協會也拿到了工商注冊許可,未來兩個協會將在青島同步展開工作,共同促進全省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鏈上下游、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
在這份長長的共同體成員名單中,中車四方股份公司當之無愧地坐穩“鏈主”企業位置;整機制造企業則是位于濟青兩地的中國中車兩大制造企業——中車山東機車和青島四方龐巴迪;配套企業中,不僅有青島本土的軌道交通配套零部件及關鍵核心技術企業,還涵蓋了濟南、淄博、濰坊、煙臺、威海等省內諸多鐵路設備及材料相關生產企業,推動全省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高質量發展,將是這一共同體以青島為坐標的題中之義。
04
打開城市產業發展的想象空間
事實上,青島在軌道交通產業上的發展“野心”遠不止于此。
當600公里高速磁浮抓住“復興號”交過的接力棒,為站穩世界軌道交通技術巔峰不懈努力時,青島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集群因深深根植這樣的創新基因,未來發展的思路明確而清晰——央地協同,構建匯聚全球高速列車技術創新鏈、產業鏈和資金鏈等創新要素協同聯動的全新生態。

5月18日,青島舉行了全市轉作風創一流當排頭動員會暨“項目落地年”觀摩總結會,五個“全國一流產業集群”名單中,青島軌道交通裝備產業赫然在列。
瞄準目標,不等不靠,青島唯有全力以赴,才能匹配“地表”最快交通新時速——
7月15日,世界500強投資企業德國漢高集團簽約落地青島軌道交通產業示范區;當日,全球最大的軌道交通行業和商用車行業的制動技術企業德國克諾爾青島生產檢修基地正式投入使用;
7月16日,總投資13億元的中鈦國創產業園項目正式開工,投資方中鈦裝備既是國內鈦合金領軍企業,也是2021中國潛在獨角獸企業;
7月19日,總投資100億元的軌道交通關鍵裝備產業園項目開工奠基,這是山東省、青島市2021年重點項目之一。
這些產業鏈核心項目的落戶,將進一步推動青島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集群的完善,拉升軌道交通產業的發展,也是推進“項目落地年”最有說服力的“閃電行動”。
7月22日,2021青島軌道交通產業全球生態伙伴大會即將在線上線下同步舉行,屆時全球的產業伙伴將聽到從青島發出的軌道交通產業發展“世界宣言”。
青島軌道交通產業發展的自信與底氣來自哪里?正是高速磁浮這一未來技術。
高速磁浮技術的儲備研發是國家《交通強國建設綱要》明確的任務,也是青島市政府和中車集團共建國家高速列車技術創新中心的重大支撐項目。為推進高速磁浮項目建設工作,青島和中車雙方加大投入,先后建成高速磁浮實驗中心、高速磁浮試制中心,665米高速磁浮試驗線交付使用。同時,爭取工信部支持,設立了總規模40億元的中車(青島)轉型升級基金,圍繞軌道交通裝備高新技術產業化提供風投創投資金保障,為科研人員創新創業提供良好條件。

圍繞打造世界級先進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集群,青島軌道交通產業示范區先后引進了中車工業研究院、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哈爾濱焊接研究院等一批高端科研機構和漢高集團、沈陽中鈦、北京中興通、丹陽鐵龍、蘇試試驗等一批軌道交通上下游核心配套企業。同時,大力搭建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平臺,積極培育本土中小企業創新能力,努力助力本土企業加入軌道交通產業生態圈,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成效。
今天問世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統,就是明天青島軌道交通產業發展的新空間。就像不用“輪”的“車”可以懸浮奔跑,對產業的發展期待亦需要更大的想象力!依托產業基因、生態本底、數字賦能和資本助力,站在未來看現在,放眼全球找位置,在最大空間尋找合作人,瞄準主導產業、關聯產業、衍生產業和新興產業猛發力,打好平臺招商、專業招商、政策招商“組合拳”。我們相信,只要保持發展定力,力促項目早日落地見效,青島軌道交通產業將迎來更加燦爛的明天,青島城市發展亦將打開充滿想象的新空間。
作者 | 劉蘭星
責任編輯:王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