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訊 一顆指甲蓋大小的芯片成了眾多行業的“攔路虎”,這是很多人始料未及的。
始于去年四季度的全球性缺芯,在今年二季度陡然加劇,從最初的汽車和手機行業蔓延到家電電子、工業控制等幾乎所有智能化領域。高盛研究報告指出,全球多達169個行業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芯片短缺影響,從鋼鐵產品、混凝土生產到空調制造,甚至包括肥皂制造業。

核芯互聯科技(青島)有限公司研發的國產芯片。
危機猶如硬幣的兩面,一面是“危”,另一面則是“機”。尋解“缺芯之渴”的青島企業正在全力以赴,提升產能,利用平臺提高采購尋源效率,搶抓國產替代機遇。
“行業缺芯以及中美貿易爭端對國產替代有比較明顯的推動作用,如今很多關鍵領域,例如能源、電力、軌道交通等都有較為強烈的國產替代需求。”核芯互聯科技(青島)有限公司總經理兼首席技術官胡康橋說。
提升產能是關鍵
盤點這輪“芯片荒”,除了疫情影響、貿易摩擦、晶圓廠停產、廠商囤貨等多重短期因素的疊加,全球產業智能化需要大量芯片也是重要的長期因素。
以電表行業為例,從傳統機械式電表到普通電子式電表再到智能電表,芯片是智能電表實現雙向計量、自動采集、階梯電價、控制、監測等功能的核心硬件,對于電網實現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具有重要支撐作用。
“一只智能電表涉及的芯片包括MCU(微控制器)、電力載波芯片、存儲芯片等,只要一個芯片不到位,電表就可能生產不出來。”從今年4月份開始,青島乾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制造中心總監趙豐華就感受到了缺芯帶來的壓力,復旦微電子和矩泉光電等品牌MCU都出現不同程度缺貨。
在趙豐華看來,提升晶圓制造、封裝測試等環節的產能是緩解缺芯的關鍵。
在青島,一批半導體產業項目正全力推進,將成為緩解用芯企業饑渴的“及時雨”。
今年1月,青島惠科6英寸晶圓半導體項目進入量產階段,成為國內單體產出最大的功率器件生產基地,目前每個月都能接到10萬片功率半導體訂單,全年的訂單量已排滿,產品可應用在高鐵動力系統、汽車動力系統、消費及通訊電子系統等領域。此前的2020年4月,富士康半導體高端封測項目也正式落戶青島,計劃于今年投產,封裝目前需求量快速增長的5G通訊、人工智能等應用芯片。
而在青島以外,其他地方的芯片制造產能也在加速擴張。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報告稱,今年年底前,全球半導體制造商將開始建設19座大容量晶圓廠;2022年,全球將再增加10座晶圓廠。隨著這些新產能的釋放,芯片也將重新達到供需平衡。
打通供給側和需求側
要實質性扭轉這波全球缺芯潮,不僅需要填補制造、封測等產能缺口,更要在供應鏈上進行調節。
“在今年特殊形勢下,有的進口芯片市場價格已經翻了十多倍。”青島檸檬豆平臺IC負責人金旭東介紹,“很多用國外大廠芯片的廠家開始愿意試一試國產芯片,這是國產替代一個很好的機會。”
就在6月1日,意法半導體(ST)所有產品線開始漲價,這是其半年內第二次漲價。在囤貨和炒作影響下,芯片價格漲了幾倍甚至十幾倍,例如意法半導體的芯片以前賣四五塊錢一顆,今年一度能賣到七八十塊錢一顆。
“乾程科技采取多種舉措應對缺芯問題,除了溝通協調原廠渠道和第三方渠道外,還努力尋找替代方案,轉用其他廠家的國產芯片。”趙豐華介紹。
去年采購芯片類電子元器件多達1514.03萬個的青島豪江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在招股說明書(申報稿)中提出了應對缺芯的解決方案:通過積極備貨以及在保證質量和功能的前提下調整產品設計方案等方式,最大程度緩解芯片類電子元器件供應可能給公司生產經營帶來的不確定性。
除此之外,通過工業互聯網平臺打通國產芯片供給側和國內企業需求側,亦被視為緩解供需矛盾的一種方案。
“尋上海愛矽,E85F3204,TSSOP-20”“尋峰岹FU6811L、FU6818Q”……在檸檬豆平臺,近期芯片業務的咨詢量和交易量都有大幅度的提升。不少缺乏議價空間的中小企業通過平臺提高了芯片采購尋源效率,降低了采購成本,而國產芯片廠商也可以更快地拓展客戶。
據金旭東透露,平臺上的國產芯片合作方已經接近30家,包括東軟載波、芯邦科技、中微愛芯等。其中,東軟載波的8-32位單片機、觸摸芯片,芯邦科技的控制、顯示、觸摸三合一芯片等,已經在國內多家一線整機品牌實現批量應用。
國產替代進一步崛起
企查查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國內芯片相關企業新增1.88萬家,同比增長171.8%,去年同期的注冊量僅為0.69萬家。青島芯片相關企業注冊量也逐年攀升,已經有上千家經營范圍含“芯片、集成電路、半導體”的相關企業,其中包括泰睿思微電子、惠科微電子、佳恩半導體、歌爾微電子等知名企業。
在這波缺芯潮之下,一批青島本土芯片初創企業有望抓住國產替代的先機,在換道超車中實現崛起。
得益于去年量產備貨,核芯互聯今年的增長可以用“井噴”來形容。“實際上,缺芯對芯片國產化是比較有利的,我們幾乎每天都在發展新客戶,今年客戶數量預計將達到2000家。”胡康橋說。
疫情以來,電子設備、5G、物聯網、新能源汽車和高端工業控制的發展,極大催生了高性能模擬芯片需求。但目前,國內高端模擬芯片市場仍由德州儀器、亞德諾、意法半導體、英飛凌等國外企業占據主導地位。賽迪顧問統計數據顯示,中國的模擬芯片市場占全球比例超過50%,且市場增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但是自給率僅有20%。
核芯互聯推出的高精度數據轉換器、電壓基準源、時鐘生成器、時鐘緩沖器、運算放大器等產品,大多是國產高端模擬芯片的薄弱環節,已應用于電力、高鐵、高精度測試測量、特種行業、大學和科研院所等領域。
國產替代也是其獲得資本青睞的重要原因。今年5月,核芯互聯宣布完成由同創偉業領投,東方富海跟投的億元A輪融資。據透露,從接洽投資方到最終完成融資,核芯互聯僅用時3個月,目前最新估值已超過10億元。
“在國內芯片初創企業中,無論是技術門檻、研發力量還是市場能力,我們都屬于第一梯隊。核芯互聯將進一步拓展信號鏈產品線,為客戶提供全系列芯片解決方案。”胡康橋告訴記者。(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周曉峰)
責任編輯:孫源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