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2021年7月23日9版
有的公廁第三衛生間無法使用,有的公廁環境臟亂氣味難聞,有的公廁停用三年之久——
管理不到位 如廁很尷尬

公廁環境體現著城市管理水平,看似小事,實則小中見大,關乎城市形象。在全市爭創全國文明典范城市工作中,公廁環境是重點考核內容之一。
近日,記者實地探訪部分區市的公廁發現,配套設施損壞、衛生狀況臟亂、第三衛生間不能使用等問題不同程度存在,甚至有處于鬧市區的公廁多年閑置停用,市民多次反映無果。這些公廁管理短板帶來的不便,不但讓市民怨聲載道,也給外地游客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探訪1:
第三衛生間大門緊閉,水龍頭損壞,廁所門關不上
設施維護差 如廁很尷尬

■嶗山區苗嶺路南側金都國際廣場的一處公廁第三衛生間大門緊閉。
“我帶著孩子去廁所,結果發現第三衛生間關著門。”近日,市民楊女士向本報輿論監督熱線反映,在嶗山區苗嶺路南側金都國際廣場的一處公廁里,第三衛生間大門緊閉,讓市民感覺尷尬與不便。
“我帶著兒子在附近玩,孩子突然想上廁所。到廁所一看,第三衛生間關著門。孩子很著急,我只能帶著他進入女廁所。孩子4歲多了,已經有了一定的性別意識,帶他去女廁所,孩子和家長都感覺尷尬。”楊女士說道。

近日,記者來到苗嶺路南側金都國際廣場實地探訪。楊女士所述的公共廁所位于市博物館西側,周邊有青島會展中心、嶗山麗達購物中心等多個大型場所,人流量較大。廁所外觀干凈、明亮,但當記者進入后發現,廁所第三衛生間大門緊閉,門鎖上還裝著插銷,上面別著鐵絲,無法開門進去。
據了解,第三衛生間是專門供行為障礙者或協助行動不能自理的親人(尤其是異性)使用的公廁,解決了一部分特殊人群如廁不便的問題。很多第三衛生間兼具母嬰室的作用,方便家長照顧年齡較小的孩子。

“第三衛生間既能保護孩子的隱私,也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影響他人。設立第三衛生間的公共廁所本就不多,很多市民對第三衛生間的了解也不夠,為什么不能把門打開,更大力度地推廣呢?”楊女士疑惑地說。

除了第三衛生間大門緊閉,這處公廁的水龍頭也存在問題。記者在現場看到,女廁所的洗手臺共設有10個水龍頭,但其中能夠正常使用的僅有3個。此外,部分水龍頭存在破損,洗手臺臟亂不堪,有多處明顯的污漬。
記者又隨機探訪了嶗山區松嶺路第十中學西北側公廁,發現這處公廁的隔間門無法正常閉合。“我上廁所時發現隔間門無法緊閉,金屬搭扣已經變形。上廁所時有其他人進來,難免尷尬。”市民宋女士坦言,“越是細節,越能體現出一個城市的品質。公共廁所需要加強精細化管理,更好地提升城市溫度。”
●探訪2:
公廁沖水設施損壞、地面濕滑、污垢沉積
公廁臟兮兮 地面濕噠噠

■櫸林山市場內的公廁衛生臟亂差。
近日,市民范女士通過觀海新聞客戶端“直通12345”反映,櫸林山市場內的公廁打掃不及時、不徹底,衛生條件差,讓前來購物的市民十分不便。
范女士告訴記者,櫸林山市場是青島三大早市之一,商品種類齊全、物美價廉,逛櫸林山市場已經成為她和附近居民的一種生活習慣,“遺憾的是,里面的公廁實在是臟亂差,十分影響購物心情。”
7月20日上午,記者實地探訪櫸林山市場時發現,雖然市北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在市場內張貼了《農貿市場衛生管理制度》,對公廁的衛生標準做出了一些要求,但公廁內的衛生實在不盡如人意。記者留意到,公廁大部分地面鋪設了灰色鏤空地墊,乍一看十分整潔,但掀起地墊一角,發現下面污垢沉積,已經看不出原本地磚的顏色。洗手區沒有配備垃圾桶,散落一地的紙屑、果皮等無人清理,白色墻壁污跡斑斑。如廁區的地面濕滑,原本潔白的瓷磚上滿是腳印,垃圾桶也已填滿,廁紙掉落一地。
“市場上午開市期間,購物的市民很多,再加上市場內有幾十家商戶,公廁的使用頻率很高,但是公廁的清掃并不及時。”一名商戶告訴記者,“一般下午才會有人打掃,而且只是用水對地面進行沖刷,每次打掃完都一地水漬。公廁通風又不好,這些水漬容易積存在防滑墊和地磚中間。”
記者在現場注意到,洗手池下的積水最為嚴重,墻角已經發霉變黑。“因為環境衛生太差,氣味難聞,我進去使用過幾次后,就很少去市場的公廁了。”一名市民告訴記者。
除了衛生環境臟亂差,市場公廁內的硬件設施也有待改善。在如廁區,部分沖水設施已經損壞,僅在外面放置了一個儲水用的白色塑料桶,需要使用者在使用后舀水沖刷廁所。但記者發現,儲水桶內的水已經使用完畢,但并沒有人及時添加。
“市場內的購物環境固然重要,但公廁干凈與否同樣不容忽視。”范女士希望市場加強管理,增加公廁的打掃頻次,清理衛生死角,給買菜的市民提供一個干凈的如廁環境,提升市民的購物體驗。
●探訪3:
三年前損壞關停,市民多次投訴無果,車站旁的公廁如今已變成儲物間
一紙告示條 封住如廁門

■平度市紅旗路43號甲附近的公廁貼著“廁所已壞”的紙條,閑置3年無法使用。
公交車站旁的公廁三年前突然暫停使用,“廁所已壞”的紙條在門上一貼就是三年多,給周邊市民和乘客帶來不便的同時,還造成公共資源閑置浪費。近日,多名市民向本報輿論監督熱線反映,平度市紅旗路43號甲附近的公廁多年損壞無法使用,經多次反映依然沒有結果。
“紅旗路是平度市區主干道之一,道路兩側商鋪林立人流密集,1路公交車站旁邊的這個公廁之前正常使用了十多年,給周邊市民和乘客提供了便利。從三年前開始,這個公廁就關門上鎖,不準市民使用了。我們詢問得知,公廁設施損壞待修。”市民梁先生說,他曾通過市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等多個渠道向相關部門反映此事,希望這個公廁能盡快恢復使用,但公廁至今大門緊閉。

7月20日,記者前往平度市紅旗路43號甲附近的1路公交車公安局站看到,在站臺側后方約10米的位置設有公廁標識,但公廁門緊閉,門上貼著“廁所已壞”的紙條提示。


記者留意到,公廁的男廁門上了鎖,女廁門因門上玻璃破了一個洞,廁所門尚能從外面打開。推開女廁門,廁所內硬件設施齊備,墻上懸掛著《城市公共廁所衛生管理制度》,整個廁所儼然就是一個儲物間:自行車、水桶、塑料盆、電線、電器包裝箱等各種雜物堆積在里面。記者嘗試打開沖水按鈕和洗手臺水龍,均沒有一滴水流出,公廁內的照明燈也處于無電狀態。
記者從公廁走出來時,一名內急的市民從公交站方向急走過來,走近看到公廁門上“廁所已壞”的告示,只得轉頭另尋他處。
“這里是平度市區比較繁華的路段,公廁一壞就是三年多,離此最近的公廁步行得走出一站多。”在此等車的程女士說。記者通過電子地圖搜索發現,到距此最近的平度動物園附近的廁所步行約700米。
記者隨后以市民身份撥通平度市東閣街道辦事處電話,咨詢該公廁何時能維修開放。“2019年,我們已經向相關部門反映此事,不過公廁什么時候能恢復使用,現在還不知道。”東閣街道辦事處負責環衛的工作人員介紹說。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邱 正
記者點評
小廁所 大民生
公廁設置的多少、方便與否看似小事,實則攸關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從某種意義上說,公廁體現著一座城市的文明細節,考驗著城市的管理水平。
近年來,我市持續推進“廁所革命”,截至2020年底,新建高標準公廁478座,全市公廁達到2880座,納入環衛體系管理作業的公廁由2015年底的663座,增加到目前的1141座。而且,公廁用上了新的通風、除臭、添香等技術,不再是“臟亂丑臭”印象,“鄰避”也變成了“鄰利”。
然而,后期管理出現的一些短板,諸如配套設施損壞無人修、第三衛生間不能使用等問題,也讓人產生“一次性廁所”的擔憂。
公廁雖小,卻是一個系統工程,“建”是基礎,“管”是關鍵。不難看出,在建好公廁后,相關部門著手制定了一些管理制度,《青島市公共廁所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從2018年開始就公開征求意見,今年已進入適時送審階段。部分區市還出臺了《公共廁所保潔標準》《城市公廁衛生管理制度》,對廁位一客一保潔、紙簍內污物不超過1/2、廁內無異味、小便池地面干燥無水漬等方面做了詳細規定。不過,從記者的實地探訪情況看,這些制度離“落地”還有距離,即使已經執行也有疏漏之處。
古語云:“天下之事,不難于立法,而更難于法之必行”。相關部門只有細化和健全強有力的管理、監督、考核措施,才能“法之必行”。當然,公廁分布在大街小巷,管理要做到絕無疏漏確有難度。但是,公廁出現的“小問題”就像是一面鏡子,折射的是城市管理者為民便民的服務理念、解決實際問題的務實作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應用互聯網新技術改進公廁管理服務,已是實現提升公廁管理的可用之法,杭州、深圳等城市的公廁管理做法亦是可資借鑒。比如說,與電子導航互聯網平臺合作,詳細標注、實時更新“公廁地圖”,讓如廁者“找”起來方便,讓管理者“修”起來及時;通過掃描公廁的二維碼邀請市民參與公廁管理評價,暢通居民訴求表達機制;每月實行公廁環境指數測評結果發布等。
小廁所,大民生。相關部門堅持硬件建設和軟件提升“兩手抓”,既重“面子”又重“里子”,解決好市民和游客的實際問題,也為爭創全國文明典范城市加分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