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紅十字基金會撰文《寺莊頂的日與夜》,再現了河南省新鄉市牧野區北部平原的一個小鄉村發起的一次次沖鋒救援的畫面。在十余支社會救援力量中,有一抹“青島紅”駕駛沖鋒舟不知往返多少趟轉運受困群眾,哪怕沖鋒舟破了,他都憑借熟練的駕駛技術繼續開……他就是青島紅十字搜救隊隊長李延照。
“大叔你靠左坐,我的船破了”
7月20日至23日,寺莊頂村遭遇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強極端降水,河水漫堤,村子頓成一片汪洋。23日上午9時許,李延照率隊從鞏義抵達新鄉牧野區,與正在當地執行救援任務的另一支分隊會合。7月24日凌晨1時,剛剛收隊的李延照給記者發來了一段語音以及照片、視頻,當時他剛剛收隊。“我們轉運的群眾中有孕婦、老年人、行動不便的、阿爾茨海默癥患者、剛剛做完手術的患者。”在視頻中,當地居民站在房頂等待救援,當時洪水已經淹沒了大門。李延照停靠的這一家,有老人還有行動不便的中年人。看著老人艱難地踩著院墻走到沖鋒舟前,又小心翼翼地上船,他趕忙說,“別著急,慢慢下。”待居民相繼上船后,他引導大家盡量坐在船的左側,因為船破了。
在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的紀實文章中,記者才知道,李延照自帶的4艘艇,已經破了3艘。因為寺莊頂村的位置相對復雜,從起運點到村莊直線距離1.5公里,中間有3道急流河道,沒有急流駕駛經驗的人,在舟艇滿載時很容易翻覆。加上村子里原本的道路變成河道,水底情況非常復雜,橡皮艇遇到角鐵、鋼筋等障礙物,非常容易刮破。一天救援下來,李延照的沖鋒艇破了3艘。可即便如此,他照樣開著“破船”到處跑。“破船也能開,就是費點技術,要能掌握住平衡。”開著“破船”,他照樣一次拉六七個人,這也成了現場隊員佩服他的原因。“一艘艇一般是六個人,但農民(李延照的微信名)最多的時候能拉十二三個,開著破船遇到別的破船了,還能幫忙拉走。”來自陜西漢中的國際搜救聯盟(ISARA)R4級教練雪狼說。
李延照現場指揮救援。
擔當吹哨人發起沖鋒號角
發現寺莊頂村,其實是一次偶遇。7月23日,李延照和隊員們在牧野區轉運養老院受困老人。途中,他發現遠處游過來一位帶著游泳包的六旬老人,向他們尋求幫助。聽完講述后,李延照頓時覺得頭皮一炸,原來汪洋深處,還隱藏著一個被困了兩天多的村莊。李延照立即行動,按照那位老人指明的方向,向汪洋深處疾馳而去,同時通過卓明救援網絡發布信息,大批救援隊伍紛至沓來。
當時的寺莊頂村,房屋的一層幾乎全部被淹沒,有的甚至淹到了二樓,受困者眾多。李延照估算,應該有近兩千人。村里不但被困人員極多,而且狀況極差,有許多老人、孩子、病患、婦女,乃至殘疾人等。斷水斷電,通訊失聯,缺少食物和干凈的飲用水,不少體弱老人、病人還缺醫少藥,境況十分危險。當天下午5時,現場救援人員已經超過300名。
“開船開到手抽筋,換右臂接著跑,還好右臂也練過。”李延照帶領隊員們一趟趟轉運受困群眾,到了最后,李延照也扛不住了。隊員楊燚說,快到收隊時,幾乎連爬上船的力氣都沒了。
指揮調度讓救援效率最大化
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的《寺莊頂的日與夜》一文中這樣寫道,“7月24日,寺莊頂村救援第二天,李延照帶隊來到臨時碼頭時,一位趙姓消防隊長正在現場指揮。見到李延照,那名消防隊長似乎也識得他,立即讓出了指揮權。他也沒客氣,立即召集全部在場隊長就地開會,以村中心法海寺為中心,一橫一縱,分為ABCD四個區域,安排各隊分開救援,優先老弱病殘,同時再專設一支特搜組,并在堤壩外部水域安排專門轉運艇,從堤壩處源源不斷往外運人。”
在李延照的指揮下,大家分工明確,現場情況好轉許多。截至當天下午7時,所有被困人員被全部轉移出村,包括留守在最后的年輕人。
7月26日,記者再次聯系李延照時,他已經轉戰王村鎮。連續兩天,他率隊對王村鎮工業區的各企業進行摸排,看有沒有留守人員要轉移,或者為留守的員工做物資補給。由于當地的信號無法接打電話,李延照給記者發了兩則語音信息及數張照片后,便匆匆出發繼續趕往救援現場……(觀海新聞/青島晚報 記者 于波 見習記者 欒丕煒 實習生 張怡瑄)
責任編輯:孫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