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禁超標超前培訓,嚴禁非學科類培訓機構從事學科類培訓;學科類培訓機構一律不得上市融資,嚴禁資本化運作;校外培訓機構不得占用國家法定節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組織學科類培訓……
日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下稱“雙減”)。“雙減”政策很長,也非常詳細,重點聚焦“減負”。相比以往出臺的相關政策,此次“雙減”要求非常嚴格,可謂“針針見血”。校外培訓機構雖有“預期”,但對有些細節內容還是感到“意外”。未來校外培訓機構如何調整應對,減負的效果到底如何等等成為人們關心的話題。
培訓機構直言影響很大
正在等實施細則落地
“‘雙減’政策對校外培訓機構的多個方面做了限定,有些細節出乎意料,對主營業務影響很大。”島城一家全國性校外培訓機構的青島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我們正在等具體實施細則的出臺,根據政策要求、地方實施細則以及集團整體布局做進一步調整。”
一石激起千層浪。在政策出臺后,中國民辦教育協會聯合新東方、好未來、作業幫、猿輔導、高途教育等120家全國性校外培訓機構發出倡議,提出將深刻認識“雙減”重大意義,堅決擁護中央決策部署;正確認識校外培訓定位,加快轉型成為有益補充等。
政策之下,眾多校外培訓機構轉型調整,才有可能獲得生存、發展的機會。“我們會根據政策的要求轉型調整,素質教育、職業教育可能是轉型的重點,不過主賽道還沒有確定。”青島一家培訓機構的負責人說。
政策給了校外培訓機構一定的目標時間限定,提出“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長相應精力負擔1年內有效減輕、3年內成效顯著,人民群眾教育滿意度明顯提升。”記者采訪了解到,多數校外培訓機構處在“消化政策”階段。“目前,我們正在研讀政策,涉及到的相關業務還沒有調整。”島城一家本地校外培訓機構負責人說。
多數家長支持“雙減”政策
部分家長也有所顧慮
“真心希望說到做到,把歡樂還給青少年,把家庭和諧還給大家。有個快樂的童年才是最好的結果。”“各種輔導班成為很多家庭的沉重負擔,實際上真的需要嗎?該好好清理整頓了!”“力度很大,希望能夠得到很好的落實……”“雙減”政策出臺,引起了家長們的熱烈討論。
采訪中,有相當一部分家長表示支持政策盡快落地。“初二的閨女每天晚上寫作業到12點都寫不完,有課內的作業,也有課外的作業,當然也有孩子自身的原因,真希望政策實施后,大家不再‘內卷’。”家長劉女士說。
家長趙女士的孩子開學就要上初一,為此報名了語文、數學和英語的小初銜接班,“孩子的銜接班課程上了還不到一半,不知道政策會不會影響到孩子的課程。”她專門咨詢了培訓機構的老師,詢問有沒有停課的可能,如果是停課了,相關的費用如何退。“老師說沒有接到正式通知前,課程肯定要繼續進行。如果真要停課,相關的費用也會按照相應課時退還。”
記者采訪多家校外培訓機構了解到,目前基本上都在正常營業運行,尚未接到停課、退費等通知。
當然,部分家長也有擔心和顧慮。政策最終能落實到什么程度,會不會就是“一陣風”?有些孩子存在偏科情況,確實需要上培訓班補短板怎么辦,這部分學生的需求怎樣才能滿足?校外培訓班如果停了,會不會造成新的“內卷”,讓校外培訓變成一對一的“家庭培訓”?節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不能組織校外培訓,校外培訓全部集中在工作日,會不會進一步加重家長們的負擔?不少家長提出了這樣的擔心,期待實施細則公布時,能夠配套解決這些問題。
“雙減”政策落實需要一定過程
可在先行先試中積累經驗
“最近,為配合實施‘三孩’政策,《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決定》提出要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并把‘改進校內教學質量和教育評價,將學生參加課外培訓頻次、費用等情況納入教育督導體系’以及‘平衡家庭和學校教育負擔,嚴格規范校外培訓’作為重要措施。基于此,也就不難理解這次出臺的監管校外學科培訓機構的措施這么嚴了。”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說。
他認為,文件從下發到具體落實還有一個過程。已經上市的學科類培訓機構退市或者剝離學科培訓業務,將是接下來治理的重要內容,這會帶來機構就業人員的巨大變動以及退費等問題,需要妥善處理。禁止校外學科培訓機構在節假日、寒暑假開展培訓,也會影響到校外培訓機構的生存,造成培訓從業人員失業等社會問題。這需要在先行先試中積累經驗。
“校外學科培訓機構如果繼續做培訓,需要轉變理念和經營模式,不能再以做生意思維從事培訓,培訓的營利空間已大幅壓縮,要有做教育的理念,為學生提供差異化選擇。”熊丙奇說。還要推進轉型,從專注學科培訓,轉到非學科培訓,以及成人培訓、職業技能培訓,同時轉型這些培訓也需要避免過度逐利。因為與機構的營利對應,就是家庭的培訓支出負擔。
他還強調,對學科培訓機構的嚴格監管,能否起到減輕學生負擔之效,還要看其他配套措施的落實情況,如課后服務、暑托服務、教育評價改革的具體推進。如果不改革教育評價體系,叫停校外學科培訓機構在節假日、寒暑假進行培訓后,家長的培訓訴求如何得到疏導?如果不能提供高質量的課后服務和托管服務,就有可能出現家長請“私教”、培訓機構轉到地下經營等現象。“頭部”企業不再存在,小作坊式培訓機構蔓延造成的社會問題會更多。
部分機構已開始嘗試轉型
素質教育職業教育或是重點方向
不少人表示,校外培訓機構未來主要面臨兩種境況,“要么轉型,要么倒閉!”各家校外培訓機構也在尋求合適的轉型路徑。
記者注意到,在政策正式發布前,校外培訓機構整治風聲就在“圈內”流傳。部分校外培訓機構便開始布局,嘗試新的賽道,而素質教育、職業教育、科技教育甚至是教育硬件研發等成為了他們嘗試的主要方向。
新東方正在加速轉型素質教育,各地的分校都在嘗試,多個分校經營范圍發生變更,新增了素質教育和托育托管等,新東方青島方面則嘗試開設了體育課,開展體育素養培訓。猿輔導旗下斑馬App推出了美術、寫字、編程啟蒙等素質教育課程。作業幫也在計劃成立小鹿素養課獨立品牌,包括編程、寫字、美術等課程品類,書法、音樂、詩詞等素養課程也都在籌備。
成人職業教育也成為轉型方向,好未來發布了成人教育品牌“輕舟”;高途正在成人方向發力,單獨發布了高途App,聚合職業教育業務線。部分機構還將探索方向放在了硬件開發等方面。
除此之外,還有校外培訓機構將重點放在了家庭教育、親子溝通等方面。(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世鋒)
責任編輯:程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