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李曉彤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7月27日訊 作為國內唯一一個以譚盾命名的城市音樂節項目,每年一度的“譚盾青島音樂周”已經成為青島樂迷獨享的藝術盛宴。而自2020以來,譚盾更以“音藥周”的概念升級了這一音樂活動,通過論壇、演出等多種形式把音樂的“藥”效帶給觀眾,為抗擊疫情的世界帶來一股藝術療愈的力量。7月27日上午,2021譚盾“音藥周”在青島市人民會堂舉行發布會,譚盾帶著楊麗萍、莫靈風兩位藝術家出席,共同揭曉了本屆音樂節的日程、內容。據悉,今年“音藥周”包含四場演出,演出場地從西海岸到人民會堂、1907電影博物館,而楊麗萍的孔雀現代舞團、莫靈風領銜的巴德弦樂四重奏將成為“音藥周”的新“藥”,與譚盾精心挑選的個人創作、委約作品、大師力作組成一場別開生面的藝術狂歡。

一年一度,年年創新
“我整整想了一年:想光著腳在夏日青島的海灘上與藝術家們聊音樂處方,和楊麗萍聊她的孔雀舞韻,和巴德音樂學院及青島交響樂團的音樂家在海風中分享聲音療養,和‘苗醫苗樂’傳人龍仙娥、楊興貴唱水腔品海鮮,聽美女鋼琴家柴博士彈奏《易經》……這一切在今年青島‘音藥節’都會實現。”譚盾介紹,今年的“音藥周”以7月28日西海藝術灣音樂廳《大地的崇拜·大地之歌》音樂會為開篇,以7月31日《湘西音樂地圖·圖畫展覽會》壓軸,中間包含青島電影博物館《易經·儺戲》(7月29日)、國風上藥大學《風雅頌·對癥下藥》(7月30日)。三年來,譚盾“音藥周”的“版圖”不斷擴大,去年原計劃在西海岸上演的海上實景視覺音樂《武俠·復活》因臺風取消,今年譚盾終于如愿,也讓樂迷得以在天海之間欣賞大師力作。
譚盾每年都在曲目、音樂家、演奏形式等多個領域大膽創新。今年他邀請久負盛名的楊麗萍孔雀現代舞團助陣;7月28日晚間的開幕音樂會上,譚盾將與楊麗萍在西海藝術灣音樂廳發表開幕對談《樂舞對話》,從根源探究音樂與舞蹈的藝術關聯。音樂會以“大地”為靈感,包含馬勒《大地之歌》、斯特拉文斯基《大地的崇拜》(《春之祭》上篇)兩部經典作品,用音樂多元化的表現方式來探討當下時代人類與個體內在、萬物自然的生態關系。《春之祭》也是楊麗萍最喜愛的交響樂作品,譚盾介紹,孔雀現代舞團的大朱、金花兩位頂級舞者將現場獻藝,用楊麗萍式舞蹈演繹生命的萌芽、蘇醒、輪回與重生。7月29日晚間《易經·儺戲》音樂會,巴德弦樂四重奏將為樂迷帶來委約作品《流》首演、弦樂四重奏與琵琶《儺戲》等作品。來自巴德音樂學院的小提琴家莫靈風擁有一口流利的中文,他表示,巴德音樂學院與青島大學有二十多年的合作,自己也是在青島學習的中文,非常榮幸能回到青島參加演出,演奏多部經典作品。作為巴德音樂學院院長,譚盾也通過“音藥周”平臺促成了國際音樂交流、合作。

“樂”“藥”呼應,青島命題
疫情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國際交響樂的格局,音樂家、樂團之間的交流被隔斷,而譚盾去年首先提出了“樂”“藥”之間的淵源命題,著力發掘音樂的治療效用。7月3日青島國風上藥大學《風雅頌·對癥下藥》音樂會上,苗醫傳人楊貴興、苗歌傳人龍仙娥以及楊勝文貴州苗族原生態音樂組合同臺獻藝,為樂迷帶來精彩的“對癥下樂”。在新的音樂語境下,譚盾的作品也產生了新的閃光。此次“音藥周”期間,樂迷將聽到譚盾《風雅頌》《圖畫展覽會》等作品的精彩演奏;去年譚盾在青島市人民會堂與杭蓋樂隊上演了《交響搖滾·巴赫宇宙》的跨界演出,今年的“音藥周”壓軸演出則回到譚盾音樂靈感源泉“湘西”,演繹極具地域文化風情和東西方碰撞感的《湘西音樂地圖·圖畫展覽會》。
連續三年舉辦譚盾“音藥周”,業界對譚盾與青島交響樂的深度合作寄予厚望。青交藝術總監張國勇表示,譚盾代表了世界音樂藝術的主流,“他獲得的獎項是無法撼動的,他走了一個比較完整的作曲之路,音樂藝術由簡到繁再由繁到簡,現在都回歸自然。 ”更重要的是,譚盾“音藥周”可以承載青島音樂文化的品牌之力,“譚盾真心希望中國的音樂事業通過這一代人做起來,他真心實意想把音樂種籽撒在青島,這是出于一種社會責任感。”譚盾鐘愛青島的山海之美,也非常認同青島的文化底蘊,承載了多樣性、國際感的譚盾“音藥周”也將成為青島2021暑期的七彩亮色。(青島日報/觀海新聞首席記者 米荊玉/文 王雷/圖)
責任編輯:郝媛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