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上午,在煙臺自貿區天馬棧橋的海洋之心,“中韓聯合增殖放流活動”正在熱鬧的氛圍中舉行。活動采用與韓國仁川視頻連線的方式進行。實時大屏幕上顯示,中韓雙方工作人員有條不紊地將一袋袋魚苗發放到市民手中,眾多煙臺市民和孩子來到棧橋尾部和附近淺灘,將活蹦亂跳的魚苗放至海中,為黃海海域海洋資源注入“新鮮血液”。本次活動,兩國雙城共放流包括綠鰭馬面鲀、許氏平鲉、黑鯛等魚苗在內的海洋經濟物種100萬尾。
“類似的中韓聯合放流活動已經是第三次舉辦了,這也是對我們多方聯動構筑海洋生物資源‘大養護’格局創新案例的延展與實踐。”煙臺自貿區海洋經濟發展局海洋漁業管理處處長張穎說。據介紹,“多方聯動構筑海洋生物資源‘大養護’格局”創新案例在不久前成功入選全國第四批“最佳實踐案例”,成為全省首個、也是唯一一個獲評的案例。“案例之所以能夠入選,很重要的原因是不僅符合國家戰略,而且緊扣煙臺片區特色定位。”張穎表示。
2018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審議時指出,山東有條件把海洋開發這篇大文章做深做大,為海洋強國建設作出山東貢獻。山東自貿試驗區獲批后,經略海洋、中日韓合作、新舊動能轉換是國家賦予的戰略定位和目標,也是煙臺片區的優勢所在。
“我們緊緊圍繞經略海洋、深耕海洋,堅持向海洋要生產力、向海洋拓展創新供給。多方聯動構筑海洋生物資源‘大養護’格局案例,正是我們圍繞海洋搞制度創新結出的豐碩成果。這個案例結合海洋和日韓兩大特色,在全國率先將‘政企社科’四方聯動機制引入增殖放流體系,構筑起海洋生物‘大養護’格局,大大增加了增殖放流的精準性、科學性、有效性,為全國各地在海洋生物養護方面提供了山東方案。”山東自貿試驗區煙臺片區管委副主任陳軍說。
聯合科研院所提供科學指導
炎炎烈日下,一艘搭載煙臺片區海洋經濟發展局工作人員以及山東省海洋資源與環境研究院專家組成員的調查船在海風吹拂下,緩緩駛出八角灣畔。他們以“考官”的身份出發,將通過回捕的方式,對該水域放流的水生生物的生存狀況進行跟蹤調查和監測,通過科學評估放流成效,指導制定下一年的放流方案。
“為建立增殖放流管理的長效機制,我們會委托科研機構對黃海海域進行相關資源評估,對苗種各類環節、放流過程及效果等方面進行調查評估,為今后更好地開展增殖放流工作提供科學依據。”張穎介紹。
為給育苗單位及社會公眾提供清晰明朗的指導性放魚目錄清單,科研院所的專家們都會通過前期調研,結合生物營養層級確定放流品種,并根據資源變動情況合理調整放流數量。科研院所的專家表示,通過對海洋資源調查研究數據進行系統分析,在全國率先制定了《黃渤海重要野生水生生物資源增殖品種指南》,涉海海洋漁業部門、國家及省級水產原良種場根據目錄確定漁業增殖放流品種結構和規模,每年6月向社會公布放流品種目錄。
引導企業參與 提前野生馴化
近日,煙臺自貿區組織了一次增殖放流“野生馴化”驗收活動。“野生馴化”是漁業增殖放流的一種技術創新,該技術是將放流物種先進行網箱暫養,經過十天周期,再將放流物種進行增殖放流。海洋經濟發展局工作人員表示,過去的放流形式是將放流物種直接放生至固定海區中,現在則指導企業對工廠化繁育的苗種進行科學、規范的野生環境生存能力馴化,放流前,在人工網箱中先行適應海水的溫度與鹽度,從而有效增強放流物種適應海區自然環境的能力,大幅度提高放流物種的成活率。
此次增殖放流野生馴化驗收的品種為許氏平鲉,工作人員對該品種魚苗進行了長度、重量等指標進行了抽測,結果顯示魚苗成活率高達80%,相較于直接放流,成活率得到明顯提高。
“放流前的野化馴養非常重要,我們通過增加野化馴養的環節,大幅提高了繁殖苗種在野外的生存能力,更好地保障放流苗種的成活率和增殖放流的效果。”市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協會會長曲江波表示。
搭建公益平臺 鼓勵全民參與
6月6日是全國放魚日,在煙臺自貿區,放魚日參與增殖放流公益活動已成為越來越多煙臺市民的共識。今年,煙臺自貿區以“共赴自貿海洋之約”為主題,結合建黨100周年、海洋特色舉辦了豐富多彩的現場活動,并面向全體市民免費開放。“現在正是休漁期,政府組織放流活動很有意義,能帶著孩子參加,不僅了解了海洋物種知識,還提高了保護海洋的意識。”在放魚節現場,市民國英英如是說。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的放魚節相比往年新增了“漁公益”網上認購活動,即借助互聯網優勢為全國百萬網友搭建渠道。針對不能到現場放魚的網友,可以線上認領專屬養護苗種包,由專業人員代為放流,網友通過直播進行全程觀看,見證認領魚兒游入大海的特殊時刻。現場則由參與“云放魚”活動的家庭和部分企業家、志愿者、漁業協會代表“組團兒”,實行線下放流。
“除了舉辦公益放魚節,我們還建立了常態化增殖放流機制,通過政府采購的方式,在每年6-9月的休漁期,定期投放水產苗種。‘十三五’以來,我們共計投放了2.33億單位。經過多年努力,近海海域的水生生物群落結構大幅改善,漁業生物的資源量和多樣性趨于穩定,生態鏈明顯恢復,推動重點區域生物多樣性修復增加15%以上、高營養層級生物資源量增加了30%以上。”張穎介紹說。
幽靜深遠的大洋海底,蘊藏著無盡寶藏,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開發潛力尤為可觀。下步,煙臺片區將持續深耕“藍色沃土”,充分用好自貿區“試驗田”和“直通車”優勢,以制度創新賦能產業發展,圍繞推動海洋經濟發展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逐步形成從海洋種業、海工裝備到“海工+”新模式、區關港鐵聯動、海洋科技、藍色金融等全鏈條發展格局,持續推動自貿海洋集成創新,在全國進一步叫響煙臺自貿海洋品牌,擦亮“自貿海洋”藍色名片。(YMG全媒體記者 高少帥 通訊員 王聰 朱先俊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