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96歲的姜鐵容在兒子攙扶下出門散步。家住貴州路的他總是繞道去青島一中,再去海邊。在門口望望校園里活力四射的學生,看看忙碌的老師身影,老人滿足地微笑。姜鐵容的教書生涯在青島一中度過,即使1990年后退休在家,他也沒放下曾經的教育夢想。他收集動植物,制成標本,并詳細記錄制作過程,為的是把標本送給學校,給老師學生們做教具。

60年前他就把課堂搬到海灘上
1925年出生的姜鐵容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從北京師范大學生物系畢業,他原本入選了政府部門職員?!?949年解放,東北急缺老師,單位看我是師范畢業,就把我派去支援。”姜鐵容說,這個偶然的決定成就了他和教育的不解之緣。1952年從東北回到青島,姜鐵容進入青島一中,干得是他的專業——教生物。
那時的青島一中匯集了全青島最頂尖的教師資源,大部分教師是大學畢業生,有人師從華羅庚,有人有留學背景,熟練掌握日語、德語的姜鐵容和同事們很快從百廢待興的局面里梳理出了青島一中生物教學方案。帶著孩子們趕海,坐在沙灘上講潮間帶,趴在礁石上講藤壺,在海里撈海帶講藻類的特征……60多年前姜鐵容的生物課,即使用現在的眼光來看都不過時,充滿了教育智慧的課堂為學生們打開了生物學的大門。
在教材和資料缺乏的年代,為了給學生提供參考圖,姜鐵容練就了寫生的功夫。學生們在海邊研究了哪種動植物,青島沿海有什么生物,姜鐵容能用鋼筆照著實物一筆一筆精確地畫下來。

做標本把大自然送到學生面前
1990年,姜鐵容退休。離開了校園,學生的生物課依舊是他最記掛的事。有市民慕名將沒見過的海產動物送來請姜鐵容辨別,姜鐵容會趕緊叫來一中的老師和學生們,給他們介紹這些生物的知識和生活習性。人行道上,有白蠟樹遭天牛侵蝕,姜鐵容搜捕了蟲子,仔細一看發現是“褐斑天牛”。他將天牛制成標本,帶領學生討論學習。報紙上說,一種叫“老鸛草”的奇異花草正在消亡,姜鐵容對照照片,在一處居民院的草坪里發現了這種草,立即通知青島一中生物組師生前來識別,并挖了幾株在校園一角移栽成活。
姜鐵容揣著瓶瓶罐罐,帶著酒精、福爾馬林上山下海,給學生們收集生物標本?!拔遗潞⒆觽兠?,沒時間去大自然里探索生物的奧妙,所以我把大自然的珍寶收集回來,給學生看。”姜鐵容做的標本多是青島特色的動植物——青島海產節肢動物標本如稜蟹、蜘蛛蟹、扇蟹等稀有品種,還有青島海產螺類、蛤類,以及膠州灣寄居蟹、海星、海燕、海膽等等。
脊索動物是脊椎動物的祖先,文昌魚又是脊索動物里的代表。為了采集文昌魚,他對照著潮汐時刻表,算好潮水,坐車跑到滄口海灘上,等待落大潮。要找到適合做標本的動植物,往往要爬山涉水,奔波數趟,但老人樂此不疲?!斑@事兒只能我來干,生物老師教書任務重,沒時間?!苯F容說。解剖、整理這些專業工序老人都親力親為,連盛放標本的匣子,姜鐵容也自己動手做。
在青島一中,有一個專門陳列標本的展室。有兄弟學校來交流,總會在這里駐足。學校將姜鐵容的標本制作方法和標本圖片編輯成冊,印成“青島海濱動植物標本采集”,在全國中學生物教研會上展示,得到了與會專家的一致好評。

教師之家聚會就是教研會
姜鐵容的父親是舊時私塾先生,他的女兒、三個外甥也都是老師,他們是名副其實的“教師之家”。逢年過節,小輩們來探望,姜鐵容就把家庭聚會開成了教育研討會。學校里新進了什么教學設備、學科有了什么新的教育導向,甚至是網上教學怎么實現和學生互動,都是姜鐵容關心的話題。
96歲的老人,最大的牽掛,依然是孩子們的生物課堂。(青報全媒體記者 趙黎/文 韓星/圖)
責任編輯:楊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