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日,工信部中國醫藥工業信息中心在濟南發布2020年中國醫藥工業百強企業名單。遺憾的是,青島,很多行業榜單里的優等生,卻仍然沒有一家企業上榜醫藥工業百強。
雖然惋惜于青島企業的“缺位”,但這樣的結果也并不十分令人意外。盡管生物醫藥是青島近年來重點布局發展的產業,但從整體看卻一直不溫不火。產業規模偏小、缺乏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產業創新能力較弱、高附加值產品比重較低等問題較為突出,與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標桿城市相比差距明顯。
面臨“十四五”時期城市間日益激烈的角逐,以及青島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巨大壓力,怎樣才能更好破題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對青島來說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回避的課題。

8月3日,青島召開全市生物醫藥產業鏈創新發展推進工作視頻會議,有關市直部門和各區市政府、相關功能區管委,生物醫藥產業鏈行業企業代表及商協會、相關高校院所負責人、市級引導基金、市科創母基金負責人及邀請的知名投資機構負責人參加會議。
青島市副市長耿濤指出,近年來青島高度重視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堅持把生物醫藥產業作為重要戰略性新興產業來抓,在工作格局上有了新提升,在產業規模上有了新突破,在企業培育上有了新亮點,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下一步,要明確方向抓重點,精準施策補短板,拿出有效舉措,創新發展生物醫藥產業,努力把生物醫藥產業打造成為青島工業經濟發展的新的重要支撐。
這次會議透露了正在謀劃的產業發展思路和路徑——
未來幾年,青島要結合先天優勢和后發優勢,在繼續培育以核酸、細胞、蛋白質、微生態藥物、疫苗為方向的生物創新藥的同時,真正打好特色牌,重點在海洋生物醫藥和康復醫療制造為代表的高端醫療器械領域上集聚資源,實現新突破,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和國內競爭力的產業地標——“海洋藥倉·中國康灣”。
01、必答題而非選擇題
沒有人不知道,城市產業發展不能貪大求全。面臨激烈的生物醫藥產業競爭以及青島產業基礎相對較弱的事實,青島仍然堅持押注,是經過了深思熟慮的。
生物醫藥產業不僅兼備科技屬性、消費屬性和周期屬性,還具有很強的跨界融合屬性,能助推青島制造業從傳統的規模擴張型發展向高質量高效益發展轉變,增加產業抗擊外部風險的能力,構建新型產業體系。
與此同時,帶量采購、三醫聯動、仿制藥一致性評價等國家醫療健康產業政策近年來的頻頻調整,也將生物醫藥產業帶入新的調整洗牌期,疫情的到來更催化了變化加快發生。
產業發展沒有“速成心法”,像生物醫藥這樣的高技術產業更是如此。青島生物醫藥產業起步較晚,但在堅持不懈地努力下,近年來還是產生了一些讓人欣喜的星星之火。

引進了威高醫療、藍谷藥業、瑞利生物、泰澤惠康等一批總投資超過400億的重點項目;海信超聲、華大智造等地產高端醫療裝備發展提速;融智生物質譜儀與微生物鑒定試劑盒、普瑞森醫藥袋裝透析液分別成為業內首款產品獲批上市;易邦生物獲批全省規模最大的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海爾生物醫療、海泰新光登陸科創板,百洋醫藥在創業板掛牌上市……全市生物醫藥產業增加值保持兩位數較快增長。
當產業再次打開機遇的窗口,青島沒有理由不再接再厲。
當前,我國生物醫藥產業已在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和中西部地區形成了四個產業集群,形成了以上海和北京為典型代表的國際化創新標桿,以廣州、蘇州等為代表的區域創新標桿,和以合肥、廈門等為代表的創新基礎培育標桿等三大創新標桿。
坦率說,如果與這些城市和地區在資源和市場上進行“硬碰硬”的正面競爭,青島并不具備優勢,只有因地制宜、務實推進,走差異化、特色化發展路線。
02、用好先天優勢,做深做實海洋生物醫藥
青島在“海洋”上的優勢毋庸置疑。一組數據幾乎人人都耳熟能詳——青島聚集了全國30%的涉海院士、40%的涉海高端研發平臺、50%的海洋領域國際領跑技術。而具體到海洋生物醫藥這個細分領域,青島也有自己的“絕活”。
首先是海洋藥物。雖然目前在國際范圍內獲批的海洋藥物種類并不多,但卻都是重量級藥物。從曾經在抗生素市場占比近40%的頭孢菌素,到十年前獲得美國FDA加快審批的治療間變大細胞淋巴瘤和霍奇金淋巴瘤的單抗靶向藥物阿特賽曲斯,都是海洋藥物。

依托中國海洋大學,青島在海洋藥物領域奠定了較好的基礎,包括搭建了山東省海洋藥物制造業創新中心等產業服務平臺,研發了針對阿茲海默癥的原創藥物971,抗心腦血管藥物PSS(藻酸雙酯鈉)進入二次開發階段,青島海洋生物醫藥研究院、海洋一所一批海洋候選藥物進入臨床前研究階段,BG136抗腫瘤藥物即將進入臨床試驗。
再看海洋生物制品。生物制品范疇廣,既包括殼聚糖、海藻酸鈉等原料,也包括海洋功能材料如止血、愈創、抗菌敷料和手術防黏連產品等,還有多糖寡糖制品、魚油制品等海洋功能食品。青島企業在這些領域有較好技術和產業積累,明月海藻、聚大洋等藻類企業近年來紛紛延伸產業鏈,開發了藻類食品、藻類護膚品等,博益特用甲殼素生產的止血紗布技術領先。
更好拉長長板,塑造更大優勢,自然成了青島突破生物醫藥產業的首選項。
“青島要在持續培育海洋新藥的同時,做好‘海洋生物+’的文章,打造‘海洋藥倉’。”青島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生物醫藥產業處副處長于濱表示,要拓寬海洋生物在食品,醫藥,環境,化工,材料等領域的應用場景,推動理念、產品、技術、管理、制度、文化、商業模式等各方面創新,發揮中國海洋大學、山東中醫藥大學青島中醫藥科學院創新策源地功能,以“藥食同源”理念,打造中國醫藥經濟中獨具特色的海洋大健康產業。

同時,要以青島扎實的消費品制造業基礎,推動海洋生物制品與快消行業領軍企業強強聯合,創造出市場叫座、消費者叫好的“國潮+藥食”流量級產品,豐富并引領我國“藥食同源”市場。
03、發揮后發優勢,卡位康復醫療器械
海洋生物醫藥是青島的先天優勢,康復醫學則是青島的后發優勢。依托康復大學這一獨一無二的創新資源,卡位醫療器械產業發展黃金十年,打造“中國康灣”。
醫療器械是我國近年來發展十分迅速的產業之一。與新藥開發動輒10年的周期相比,醫療器械投入時間相對較短,從立項到產品問世銷售,大概為5-6年。德勤2021年初發布的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分析顯示,自2015年以來,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年均增長率保持在20%左右,2020年,中國醫療器械市場規模約8000億元人民幣,比2015年的市場規模翻了一番多。申港證券在早前市場分析中指出,預計未來5年醫療器械行業增速將維持在20%左右,繼續高于醫藥板塊平均增速。

而康復醫療器械無疑是當下醫療器械中最炙手可熱的領域之一。康復醫學是一門以消除和減輕人的功能障礙,彌補和重建人的功能缺失,設法改善和提高人的各方面功能的醫學學科,與預防醫學、臨床醫學和保健醫學被WHO稱為“四大醫學”。但在我國,康復醫學尚在起步期,相關產業也仍都是剛剛鳴槍開跑的新賽道,空間十分廣闊。
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顯示,中國康復醫療器械市場規模從2014年的115億元增長至2018年的280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高達24.9%,預計未來仍將以19.1%的復合增長持續快速擴容,2023年市場規模將達到670億元。
專注創新藥、生物科技以及高端醫療器械等領域投資的翰頤資本創始人周穎華表示,康復大學生逢其時,而青島瞄準康復醫療器械賽道是選擇了一個不錯的機會。

“目前,康復器械發展尚屬早期,行業分散且同質化嚴重,龍頭企業年銷售收入占國內全行業規模也只有2%,后進入的企業只要有足夠的技術儲備并拿出競爭力強的產品,就有很大機會。”在他看來,家電與醫療器械行業在供應鏈、商業化能力、品牌建設以及營銷體系上都有很強的協同效應,青島要用好本地產業優勢。
“打好康復大學這張牌,在青島建立起康復醫療器械從源頭創新到產業化的全產業鏈。”于濱表示,當前青島在全國獸用生物制品領域擁有像易邦生物、蔚藍生物這樣的領軍企業與青島農業大學、中國動物衛生與流行病學中心等科研院所的存在密切相關。
未來,針對中低端康復醫療器械仍占據國內主流市場的現狀,青島探索通過“創新資源導入+資本運作”的方式,尤其是通過國資精準助力產業鏈創新的方式,在國內康復醫療制造領域培育像海爾、海信這樣的知名品牌,向中高端醫用及家用康復設備進軍。
同時,青島還要依托已有基礎,在醫學影像設備、體外診斷產品、治療設備、植入介入產品和醫用材料等方面持續發展。
立足自身實際,號準產業脈搏,一步一步踏實前行,青島生物醫藥產業的未來值得期待。
作者 | 孫欣 編輯 | 疾風

往期精彩內容正在開發,歡迎關注!如果您有意見建議,歡迎發送郵件至qbguanxiangshan@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