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教培機構教室里上課的學生。徐常青 攝


各類教培機構的宣傳廣告貼滿電梯通道。徐常青 攝
記者調查發現島城學科類培訓機構仍然火爆
有家長保持觀望有家長趕在政策落地前報新班
最近,“雙減”政策堪稱家長圈里討論熱度最高的話題。眼下的暑期正值校外培訓機構開課“黃金期”,記者走訪發現,盡管從7月24日中央出臺“雙減”政策至今已10天有余,但因為具體的執行細則尚未落地,島城各教育校外培訓機構尤其是學科類培訓機構仍然火爆。記者采訪學生、家長、校內教師、校外培訓機構從業人員發現,“雙減”政策出臺后不少家長和校內教師拍手叫好,認為此舉將大大減輕學生校外課業負擔;但也有家長持觀望態度,甚至趕在政策落地前搶報新班。
探訪 正值暑期教培機構人氣旺
3日中午11時30分,李滄區峰山路星光大道時尚購物廣場大樓內,不時有學生結束了上午的課程,背著書包三三兩兩地離開。與此同時,更多的學生或獨自一人或在家長陪同下急匆匆地趕來,準備參加下午的課程。記者注意到,地處李村商圈的星光大道一樓、四樓和五樓聚集了十幾家教育校外培訓機構,既有美術、書法等興趣類教培機構,也不乏學科類校外輔導機構。記者趕到時正值上下午課程交接,幾乎每家機構門外的休息區內都有家長在等待。與此同時,也不斷有外賣小哥急匆匆而來,為上下午都有課的孩子送餐。
星光大道與青島第八人民醫院之間的小路上,坐落著青島學而思峰山路校區。記者注意到,此處堪稱整個星光大道教培機構中的“人氣擔當”,中午12時,校區內有六七個教室里學生滿員。“對李滄的家長來說,應該沒有人不知道這個地方吧。畢竟學而思和新東方這兩家最有名的學科培訓機構都在這里有校區。”來送孩子上課李女士告訴記者,自己家住在東李,最近每天中午12時到下午14時30分,李女士五年級的兒子要在這里上150分鐘的課。“我們已經很幸運了,報得比較早,搶到了這個校區的課。他們班有的家長下手太晚了,等想報名的時候只剩市南那邊的班還有空位,還是下午3點到5點的課,天天下了課堵路上。”
據了解,作為每年教育校外培訓機構開課的“黃金期”,暑假一直是島城各培訓機構最熱鬧的時候。不僅教培機構集中的星光大道內熱鬧非凡,其他像臺東、寧夏路、新都心等校外培訓機構“扎堆”的區域各機構內同樣火爆。每晚20時30分,位于中山路上的學而思培優教學點,來接孩子下課的家長們以及車輛甚至會占據一半車道。
人物:每天白加黑堪比“第三學期”
上午起床后先完成媽媽布置的語文閱讀和英語單詞打卡任務,緊接著去奶奶家吃飯;下午上數學課,晚上上物理課,直到21時之后才能回到家。這是初三學生家瑞之前兩周每天的日程。“6月底和7月份上半月沒有安排課,還跟著父母出去玩了一趟,從7月中旬開始數學和物理就開課了,兩周的課已經結束了。媽媽又幫我報了新的物理班,所以現在物理改到了下午,晚上暫時就空出來了,我打算再讓媽媽給我報個數學班繼續加強。”家瑞告訴記者,自己這樣白加黑的日程在同班同學里并不算夸張,有的同學從7月到8月幾乎天天有課,還有的同學一天可以排到三門課。“相比這些很拼的同學,我已經算是輕松的。”
“我從小學五年級開始幾乎每個暑假都是這么過的,也沒覺得太累。”盡管每天要上5個小時的培訓課,甚至連飯也要在培訓機構里吃,但家瑞卻表示自己已經習慣了這種節奏。“因為大家都這樣,我們幾個好朋友都是結伴報班的,傍晚也不回家,大家一起叫外賣或是在周圍吃個快餐,吃完回教室抓緊時間把下午課的作業做完。”
記者采訪多名學生和家長了解到,在小學高年級和中學生群體中,輾轉于各大學科類校外培訓班早已成為很多孩子暑期生活的一部分。與很多人想像的不同,記者了解到,這些暑期課程很多并不是家長“逼”孩子去上,而是不少孩子主動提出需求,家長只負責掏腰包和接送。
新政 “雙減”出臺引發教培“地震”
長久以來,校外輔導被認為是增加學生課業負擔的重要原因之一,要求為孩子松綁的呼聲由來已久。7月24日,《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出臺,要求規范校外培訓(包括線上培訓和線下培訓),有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文件中“重拳”打擊校外培訓行為,在原有的嚴禁超標超前培訓、嚴禁非學科類培訓機構從事學科類培訓、嚴禁提供境外教育課程等已有政策的基礎上,首次明確提出“校外培訓機構不得占用國家法定節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組織學科類培訓”。
“雙減”政策也迅速引發了教培行業“地震”。教育培訓尤其是K12學科類教育培訓,這幾年無疑是發展最為迅速的教育產業之一,而對于這些主要針對小學高年級和中學生的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而言,法定節假日、休息日、寒暑假一直是開課最密集、生源最多、盈利最大的時段。以時間最長的暑假為例,各培訓機構不僅會延續之前的正常班,往往還會推出2周左右的暑期班、加強班和開學之前的收心班,部分機構還有課程更加密集的夏令營。而“雙減”政策中不允許休息日和寒暑假開展學科類培訓的新規,則無異于斷了主攻學科類校外培訓的機構的最大“財路”。
反應 不用再跟風家長“松口氣”
“聽說取消校外培訓最開心的大概就是我了,準確地說,我們家里除了我媳婦其他人都拍手叫好。”張先生的女兒開學上五年級,但已有超過5年的英語校外輔導經歷、超過3年的作文和數學校外輔導經歷。“孩子剛上二年級時我媳婦就琢磨著給孩子報作文班、數學班,一開始我不同意,咱大人上5天班還得休息2天呢,何況是個六七歲的孩子?”張先生說,自己把孩子送去校外輔導班也經歷了一番掙扎,一開始他堅持只選擇孩子喜歡的興趣類非學科教育培訓班,但后來去學校開了一次家長會,他才意識到“班里小孩真的幾乎都報班”,尤其是女兒數學考了幾次倒數后,妻子再也坐不住,堅持給女兒報了培訓班。每個周末和寒暑假,張先生夫妻倆、父母和岳父岳母都要分好任務,負責孩子上興趣類和學科類教育培訓班的接送。女兒從最初的新奇到厭煩再到習慣,逐漸適應了這種節奏,家里的老人也是一邊抱怨一邊堅持接送。
記者采訪了解到,在給孩子報班教育校外培訓的家長中,像張先生這樣跟風的不在少數。“一個班里40多個孩子,超過一半在外面提前學了,人家考滿分你考96分就是后半截,這擱誰也受不了。”一名家長表示,自己給孩子報名參加校外培訓完全是無奈之舉,是被其他搶跑的家長和學生倒逼出來的。如果“雙減”政策真能把所有的教育校外培訓班全部叫停,所有的孩子真正回到同一起跑線,他“舉雙手雙腳贊成”。
擔憂 真正“拼爹媽時代”到來了?
比起大部分家長的歡欣鼓舞,也有一部分家長對“雙減”政策的到來憂心忡忡。“政策出來10多天了,青島這些培訓機構下一步怎么弄也沒個準確說法,家長群里說啥的都有,老師卻一直說要等通知。真要是改成周一到周五上輔導班,那孩子每天得上到多晚啊?!白天上完課晚上再上,負擔不是更重?寒暑假我們大人上班,孩子誰來監管?”王俐俐的孩子馬上上初一,這個暑期她豪擲一萬五,為孩子開了暑期和未來一學年的多門學科課程。7月24日新政出臺后,她火速又為孩子加了兩門課。“如果下學期線下課程改成線上,或是周末課程改成工作日上,那我們就不上了。所以我想著趁著現在政策還沒落地,先抓緊給孩子補一補,能上一節是一節。”
跟王俐俐一樣,臧女士也因為“雙減”政策而憂慮不已。“現在我們班里成績好的,好幾位都是媽媽全職在家陪孩子的,時間和精力全靠上,我們這些雙職工還能靠校外培訓彌補一下。要是沒了校外培訓,像我和我老公這樣每天晚上八九點才到家,周末還要加班的雙職工家庭,孩子不就直接放羊了?”最讓她擔心的是,新政后自己的孩子無法上培訓班,但經濟實力更雄厚、父母資源更豐富的家庭,卻可能會轉而享受私教“上門教學”式服務,彼此之間的差距會進一步拉大,那才是真正拼爹媽時代的到來。
說法 課后服務能否“吃好吃飽”成關鍵
《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中,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讓學校教育重回C位是。在從嚴治理全面規范校外培訓行為之外,為了滿足不同學生補弱、加強和家長無時間看管等問題,還專門提出了提升學校課后服務水平,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其中要求課后服務結束時間原則上不早于當地正常下班時間;對有特殊需要的學生,學校應提供延時托管服務;初中學校工作日晚上可開設自習班。
對于這一舉措,記者也采訪了多位校內一線教師。“每學期開新課時,部分學科會出現一半孩子已經學過的情況,這種情況對老師把握新課進度還是挺有干擾的。像化學、物理這些學科,校外機構往往不遵循學習規律,不從探究開始而是直接灌輸知識,讓孩子一下子就對這個學科失去了興趣。”一名初中化學老師告訴記者,自己對于叫停校外培訓非常支持,但在提供課后服務上他卻持審慎態度。“對學生而言,每個孩子情況不同,初中自習班提供的內容能不能滿足所有孩子,那些基礎好的孩子能否吃飽,這些都是關鍵問題;對老師而言,說實話初中老師現在幾乎是滿負荷運轉,再加上課后托管和自習班,老師的體力和精力能否跟上也是關鍵。”他表示,一旦老師在課后還要拿出精力來輔導和看管學生,勢必會影響老師日常備課和正常授課的精力和時間,對課內教學質量可能會有所影響。
而在小學老師看來,校內提供優質課后服務的道路同樣“道阻且長”。“青島原來已經實施了校內課后托管,很多學校都經歷了從教師和家長義工負責,再到購買服務校外托管機構的過程,新政要求課后服務一般由本校教師承擔,這一點落實起來真的太難。”一名一線老師介紹,現在的校內課后托管更多是“兜底”,有更高需求的家長還是會選擇校外培訓機構和托管機構來提供補弱、增強、提高等學科類服務和興趣班類服務;而一旦這部分學生也全部交付給學校,學校能否滿足家長和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是個大問題。
風向:遭遇“寒冬”不少機構開始轉型
“前年疫情期間我們很多人覺得培訓機構遭遇了寒冬,很多機構沒扛過半年的歇業期倒閉了;去年過年期間青島又叫停了校外培訓,又有一些機構關門了;但直到這次才是真正的寒冬。”島城一家主做初中段學科培優的機構負責人告訴記者,從前年到今年他親眼見到了眾多培訓機構的關門,也一直和剩下的同行們咬牙堅持,卻沒想到在這個原打算“扭虧為盈”的“黃金期”遭遇了真正的“寒冬”。“雖然山東的具體政策還沒出來,但看來叫停校外培訓是大勢所趨,我們也正在考慮調整業務,下一步可能入校做校內輔導或為校內托管提供提高類課程是主要方向。”他表示,無論機構如何轉型,裁員和員工待遇下降都是不可避免的。
記者采訪了解到,眼下有部分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已經發布通知,將原來周末和假期的線上課程,時間調整為周中,也因此遭遇了部分家長的退課退費。但截至目前,島城各校外培訓機構線下課程基本未受影響,原有的課程仍在繼續進行。機構、家長和學生都在等待“地方版”落實細則的出臺。
觀海新聞/青島晚報 記者 王曉雨 攝影記者 徐常青
編輯 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