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亦凡事件被幾度發酵,早已經不單純是一個偶像吃瓜事件。從高云翔被告性侵、吳秀波被曝出軌、羅志祥“多人運動”以及鄭爽“代孕”事件后,娛樂圈道德和法律底線也被一遍遍刷新。此前,吳亦凡所有的商務代言品牌均已發布聲明終止與其合作關系。現在,這位“單純的男孩”因涉嫌強奸罪,被依法拘留。
吳亦凡是流量時代的產物,也可以說是粉絲經濟最好的代言人。粉絲經濟就是利用代言人本身的名氣,將其已經培養起來的粉絲轉化為品牌自身的忠實消費者,因此吳亦凡一直是不少廣告商的心頭愛。其代言品牌涵蓋奢侈品、護膚、游戲、消費品、廚衛、視頻平臺等眾多領域,構筑起自己的“商業帝國”。
但隨著吳亦凡的“暴雷”,商業價值徹底歸零。也可以從這個事情看出,藝人的多重面孔潛藏著將資金錯付的風險,所以品牌需要理性看待“代言人”。
首先,明星代言是一把雙刃劍,背調應成趨勢。
娛樂圈永遠需要偶像,但資本從來不喜歡風險。作為品牌方,如今不僅要考慮代言人的品牌契合度與傳播深度,更需要在商業合作中,對明星進行合規調查或者人設預測。
就如同很多公司會在員工入職的時候進行背景調查,其實代言人也是和公司利益相關的一個職位,做好背景調查十分重要。這個背景調查絕對不能走形式,一定要深入、徹底地調查代言人,除了輿論口碑,還要查清楚明星背后的利益關系,資本的對賭協議等等,進行完備的風險預估之后再做出決策。
在追逐流量上,無論是誰,都得小心小心再小心。代言就應該是一個雙向的選擇,雙方都應該對對方進行徹底的研究和調查。其實這樣也催生了一個新產業的發展,為品牌方和明星互相提供合規合法的背景調查。如果有這種行業出現,那樣品牌方花大價錢“請動”明星,經過縝密的審查程序,相對承擔的風險就會低一些。
其次,如遇翻車迅速表態,主動選擇才有優勢。
“流量”明星們,成敗都是流量。沒了代言和商業價值的流量,幾乎一無是處,對于有負面的“流量”明星,網友們會直接涌向品牌方表達觀點,品牌不及時止損也容易受到重大影響。
因為吳亦凡事件影響重大,翻車也是翻得比較徹底,24小時內和吳亦凡解約的品牌有11個,可以說品牌們選擇表態的速度比較迅速。其中,韓束打了第一槍,直播間銷量暴增且品牌價值得到極大提升。后面跟著的品牌,僅僅就是表態止損而已。而表態較遲的歐萊雅和路易威登甚至給品牌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
雖然像吳亦凡這種級別的負面輿情極其少見,但也對廣告商提出了一個要求:決策者需要有絕對的警覺性。廣告商遇到這類的突發問題時,除了撤播廣告以外,還應該有應急預案。特別是有違背社會公序良俗、涉及正確三觀、嚴重影響品牌社會形象的時候,要果斷、要堅決抵制,用營銷技巧和產品質量提升品牌認知度。
最后,法律是道德的最低底線,但也不能避免。
借用人民日報的評論:人氣越高越要檢點自律,越當紅越要遵紀守法。品牌方與明星簽署品牌代言合同,合同中約定的‘道德條款’或需要更進一步提升。
一般來說,道德條款會包含如下內容:第一,觸犯《刑法》的行為,如賭博、吸毒、強奸、逃稅等行為;第二,違背社會公序良俗,觸犯道德底線的行為,如出軌等;第三,發表不當言論的行為,例如:涉及政治、宗教、民族文化等損害國家利益、抹黑國家形象、傷害中華民族感情的不當言論等。
品牌方請明星代言主要是希望借助明星樹立品牌形象、提升品牌影響力,在代言合同中規避風險,方便品牌方自己在出現風險時及時規避負面輿情。后續雙方的合同或許應該更進一步,詳細地寫出如果遇到“翻車”的情況該如何解除合約、如何賠付等,這樣至少讓品牌方的損失可以少一些。
責任編輯:李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