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第一大民生,每一位家長都想讓孩子讀一所好學校,在教育資源不夠均衡的情況下,學區房由此“應運而生”。
日前,市南區教體局發布消息,青島萊蕪一路小學、青島德縣路小學、青島市南區實驗小學、青島鎮江路小學2022年和2023年繼續實施學位預警,入學落戶時間均限定在2021年8月1日前,也就是說2023年入學落戶時間的限定“提前了兩年”,這在青島還屬首次。隨后,市北區的青島啟元學校等也發布了2023年學位預警,將落戶時間限定在了2022年6月30日前。
兩個區的多所學校連續提前發布學位預警,確實引起了不小的社會關注。限定政策突然出臺,“閃了”不少原本想在熱點學校片區落戶的孩子和家長,不得不退而求其次,選擇就讀原戶籍所在片區學校或繼續尋求進入其他熱點學校的機會。
學位預警并非青島獨創,在重慶、廣州、深圳等城市均發布過類似的學位預警政策。可以說,學位預警是一種學位調整機制,是一種“提前量”,有利于讓家長心中有數,根據自己孩子情況,確定入學的路徑。同時,這也可以提前“分流”部分孩子,減輕學位壓力,更有利于有序招生。
每位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家長都想盡量讓孩子讀一所優質學校,往往會在優質教育資源集聚的片區“扎堆”。為了節省成本,部分家長會在臨近入學時購房落戶。早在市南區首次發布學位預警政策時,就提到部分熱點學校片區臨時性購房落戶入學的情況非常突出,導致學位驟然緊張。
如今的學位預警則不僅僅是為了應對“臨時落戶”,也是為了應對二胎入學潮。據預測,2022年和2023年將會迎來二孩入學高峰,屆時青島市熱點片區學校的學位將更加緊張,這些問題短時間內無法得到解決,提前預警、分流、限制落戶等就成為了應對措施。
然而,家長、孩子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不會改變,在家門口上好學校的愿望也不會改變。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學位預警不該是一種常態,而是一種特殊情況下“觸發”的應對機制,“抱佛腳”解決不了根本問題。整體學位供給穩定、局部優質學位供給緊張的局面在一段時間內沒有改變,這反映出的實際問題是優質教育資源不均衡、供給不足。
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提了很多年,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還遠遠不夠。近年來,青島在各學段推行實施了集團化辦學,尤其是名校集團化辦學,讓更多孩子享受到了優質的教育資源。不過,“僧多粥少”的局面依然沒有明顯改變。如何解決?北京、廣州等地部分區域實施了多校劃片的政策,淡化了“學區房”概念,實施派位政策,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優質教育資源的高度集聚,也減輕了家長們的負擔。有些地市還在大學區基礎上,讓教師們“動起來”,在不同的學校輪崗教學,讓教師資源在整體上均衡。
讓優質教育資源惠及到更多孩子不光要均衡,一些教育“低洼”的片區也需要填平、拔高,這樣才能讓優質教育資源在存量基礎上有增量,才能實現整體的、全部的優質均衡發展。這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超前規劃、建設、打造更多的優質學校,培養更多的優秀教師,提升教育硬環境與軟實力。
“學位預警”是學位緊張出現后的“應急措施”,其背后實際上也是人們對優質教育資源的渴求與呼喚。辦人民滿意的教育,讓更多孩子好上學、上好學,我們還需要加把勁。(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王世鋒)
實習編輯:李正玉
責任編輯:楊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