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精準幫扶下,西海岸新區的劉洪臻完成了從貧困戶到養殖專業戶的蛻變,收入上漲了幾十倍。像他一樣,在青島有6萬余名貧困人口打贏“翻身仗”走上了小康路——
這樣的小康故事,在青島上演幾萬回
開欄的話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小康”,是一個承載著中華民族千年夢想的詞匯。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代表黨和人民莊嚴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斗,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正在意氣風發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莊嚴的宣告,穿透歷史,振奮人心。
青島發展的歷史,就是青島人民建設小康社會、追尋美好生活的歷史。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小康社會,已經從夢想照進現實。今天起,本報推出“小康·圓夢 青島答卷”系列報道,記錄青島建設小康社會的足跡,展現青島建成小康社會的成績,也進一步凝聚團結一致、繼續奮斗的力量。
盛夏時節,青島西海岸新區海青鎮劉黃崖村。農家小院傳出的鍋碗瓢盆哐當聲中,劉洪臻在前院后廚來回穿梭,臉上溢滿了笑容。從破舊土房到窗明幾凈的大瓦房,從建檔立卡貧困戶到養雞專業戶、農家宴老板,從年收入不到2500元到如今毛利七八萬元,劉洪臻完成了生活的“大翻身”。
妻子重殘兒子上學,2014年劉洪臻陷入了人生的低谷,正是在這個時候,他們家被精準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醫療、教育、低保、住房改造……一系列扶貧政策猶如雪中送炭,讓這個三口之家一步步轉回正軌,孩子順利讀完了大學,破舊老屋也完成了翻建。
“當貧困戶不光榮,老覺得抬不起頭來。”劉洪臻沒有等靠要,在村干部和幫扶干部的合力幫助下,開始嘗試養雞。每天早上5點起床,完成煮飯、安頓妻子等家務后就出門忙活,慢慢擴大規模辦起了散養雞場。此時,精準扶貧政策再次發揮作用,扶貧干部幫助采購雞苗、上門指導防疫、助力市場銷售,兩年時間他的養雞規模從幾十只發展到了3000多只,成了小有名氣的養殖專業戶,家里逐漸有了積蓄。
像劉洪臻一樣的故事,過去7年,在青島的土地上發生了幾萬次。靠著精準扶貧政策的全面實施,憑著閑不住的手、用不完的勁兒,青島脫貧不脫政策的13408戶、25080名貧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4年的3901元提高到2020年的11386元,年均增長19.5%,告別了絕對貧困,實現了全面小康。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青島雖然經濟基礎較好,但存在貧困人口“插花式”分布、動態監管難度大,老弱病殘人數多、穩定脫貧難度大等特點,打贏脫貧攻堅戰并不容易。大力發展有特色、有市場、有效益的產業,累計投入財政資金11.7億元,建成鎮村項目838個,累計收益1.55億元;通過財政專項補助、扶貧小額貸款等,支持3900個有創業需求的貧困戶發展特色種養項目,戶均增收8000元以上;各類產業扶貧項目向1.73萬個貧困戶分配收益3217萬元,戶均1859元。近年來,青島以產業扶貧為帶動,從“輸血”到“造血”,助力貧困戶實現了從貧困到小康的轉變。
在產業扶貧的過程中,青島不斷探索,創造了不少新做法、新模式。由平度市崔家集鎮探索出的扶貧農創體,將扶貧資金注入帶動作用強的新型經營主體,目前已經建立了160多個,通過土地流轉、入園打工、收益分紅等利益聯結方式,帶動貧困戶脫貧增收。西海岸新區規劃建設了十幾處鎮街產業振興集聚區,帶動鎮域經濟全面發展,已落戶企業200多家,帶動當地農民就業1萬余人。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經濟更加發展是基礎,數字的變化可以看出青島這方面工作的成效。2014年,青島全市精準識別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8535戶、63887人,省級貧困村200個、市級經濟薄弱村310個、經濟薄弱鎮10個,到2016年底實現貧困戶全部脫貧,2017年底實現貧困村全部摘帽,2018年底實現經濟薄弱鎮全部出列。經過2019年、2020年的鞏固提升,貧困戶全部實現“兩不愁三保障”。
同樣改變的,還有貧困村的面貌。目前,青島510個貧弱村村集體經濟收入全部達到5萬元以上,是脫貧前的10.5倍,其中三分之二的省定貧困村超過10萬元。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方面,貧困村全部實現“五通十有”,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得到提升改造,公共服務水平明顯提高。
從“幫我富”到“我要富”,擺脫貧困、實現小康,也讓貧困人口的精氣神更足。“靠政策脫了貧,但不能靠政策一輩子,發展致富也要靠自己。”劉洪臻是個要強的人,今年乘著鄉村振興的東風,他跟哥哥商量開起了炒雞店。這個店面用哥哥的老舊閑置院落進行改造,讓同為脫貧享受政策戶的哥哥有了更好的生活保障。“洪臻炒雞店”今年“五一”期間開業,每天平均客流量有50人左右,劉洪臻家的月收入漲到了1.5萬元左右。
貧困村與貧困戶的變化,折射出的是鄉村乃至青島全市的蓬勃發展,昂揚向上。“十三五”以來,青島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鄉村振興攻勢和突破平度萊西攻勢,加快發展農業現代化,積極實施富農工程,率先實現了全面建成較高水平小康社會目標定位。
——1992年青島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029元;到2002年連續突破2000元、3000元和4000元三個整數關口,達到4195元;2010年突破萬元大關,達到10550元。“十三五”以來,青島加快發展農業現代化,積極實施富農工程,“三農”發展邁上新臺階,剛剛過去的2020年,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37萬元。
——2020年,青島糧食總產量達到304.6萬噸,蔬菜產量達到655.8萬噸,水果類產量116.5萬噸,水產品產量101萬噸。與1978年、1949年相比,產量增加最多的水果分別是當時的14倍和116.5倍。相對應的,則是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下降到29.6%。
當前,我國如期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在農村,最大的潛力和后勁也在農村。當下,青島正聚焦農業農村短板問題,著力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探索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新路徑,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王凱)

青島日報2021年8月10日3版
責任編輯:程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