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跟常見的一簇簇結伴相生的平菇、金針菇不同,雞樅菌是一朵朵四散著從土里冒出來的,通身黑乎乎,不認識它的人乍一看可能會聯想到暗黑童話里的毒蘑菇。就是這種不起眼的蘑菇,卻是汪曾祺先生筆下的“菌中之王”,滋味鮮美豐腴,即使是養殖貨中又瘦又小的三級品每公斤批發價一般也要超過50元。萊西市望城街道的“山東省鄉村好青年”臧玉佳,跟他種的這種蘑菇很像,外表是農村青年的低調樸實,心里卻一直裝著帶領鄉親共同致富的大夢想。
走出來又走回去
2007年夏天,即將從青島農業大學動物醫學專業畢業的臧玉佳站在了人生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十字路口——究竟是回家還是在大城市扎下根?在好多個宿舍“臥談會”氣氛熱烈的夜晚,臧玉佳都在考慮這個問題。其實,彼時他已陸續參加了不少招聘會,也收到了多份“令人心動的offer”,從醫藥企業到肉聯企業,規模都不小,應聘崗位待遇好,且都在主城區。
但是,與不少從農村走出來、急于揭掉鄉土標簽的年輕人不同,臧玉佳最終還是放棄了留在城市的念頭,轉身回到了生養自己的故土萊西望城。一個走出來最終又選擇走回去的鄉村青年想的是,憑借大學所學到的一技之長,將新理念與舊場景進行有機嫁接,會不會給昔日生活平淡的鄉村帶來更多可能。
返鄉后,臧玉佳選擇了肉雞養殖試手。他東拼西湊攢齊了第一筆創業資金,養雞大棚正式開建。因為有專業知識“加持”,臧玉佳養肉雞算得上駕輕就熟。沒過多久,事業就走上正軌,小日子越來越紅火。

養雞能手跨界種菇
計劃往往趕不上變化快。2014年,就在臧玉佳盤算著下一步如何拓展養殖業務時,新政頒布了。為了避免養殖排放污染環境,部分臨近大沽河的養雞大棚要被關停,臧玉佳的雞棚正好在劃定的禁養區范圍內。原本整天“嘰嘰咕咕”的大棚,一下子就安靜了下來,臧玉佳的心可沒空像雞棚一樣空下來。
“傳統養殖行業競爭激烈,發展空間肯定是越來越小,那會正好趕上李克強總理強調‘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所以我就琢磨著在現有養雞棚的基礎上,進行再創業。”臧玉佳腦子活,聯想到養雞棚為了適合肉雞生長,安裝了控制溫濕度的設備,這些正符合蘑菇的生長需求。他返回母校向老師“求援”,在青島農業大學教授郭立忠的指導下,進行了充分的市場調研,最終把目光鎖定在黑皮雞樅菌種植上。
跨界不易。第一批黑皮雞樅菌就因為菌包填土不滿,染上了雜菌病,一下子賠了幾十萬元。臧玉佳沒氣餒,往大棚跑得更勤、待得更久了。他虛心向專家求教,反復琢磨雞樅菌特性,終于掌握了雞樅菌種植技術。
下一站帶貨直播
“青島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高級農藝師蘭孝幫老師、萊西市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蔬菜技術推廣科的遲瑞蘋科長、青島農業大學的郭立忠教授,他們不僅為我線上答疑,還實地指導,對我的幫助很大,真得很感激他們。”臧玉佳一直是個懂得心懷感恩的人,這份感恩讓他從未忘記父老鄉親們以及自己返鄉的初衷。
經過一年多的創新摸索,2016年底,臧玉佳成立了青島蘑菇兄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開始了轉型發展,通過改良土壤、凈化消毒空氣等改進技術,提高了雞樅菌產量和品質。目前臧玉佳公司旗下已有四個養殖基地,每個基地占地8—10畝,年收益達上百萬元。他先后聘請當地120多位農戶參與種植、收獲,他們只靠著閑暇時候大棚里拔一拔蘑菇,再坐著削削蘑菇根,每個月就有3000—4000元的額外收入。
“年輕意味著還有很多可能,需要不斷嘗試。”臧玉佳向記者“劇透”了下一步計劃——進行一二三產業融合,將產業鏈條延伸至加工、農旅范圍,再嘗試當一當直播帶貨的“網紅”。其實低調的他并不想紅,他只是希望通過直播鏡頭讓更多人知道萊西望城的黑皮雞樅菌,也為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打開一個全新的窗口。臧玉佳說,他喜歡腳踩土壤的踏實感,鄉村是一個大舞臺,鄉村振興戰略讓這個舞臺承載起更多年輕夢想,自己的夢想只是其中之一,他相信一定能實現。(觀海新聞/青島晚報記者 張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