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8月10日訊 上海的醫改舉措,如何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如何進一步助力城市軟實力提升?緊抓在上海實訓的機遇,來自醫療系統的專業實訓干部走進上海醫保中心、良醫匯互聯網醫院、諾華制藥等相關政府、企業單位,深入了解上海醫改的創新舉措,深刻認識這座城市的非常品格。
近年來,上海作為全國省級綜合醫改試點地區,不斷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并針對改革中出現的熱點、難點,推出了許多對鞏固醫改成果、服務百姓健康具有推動力、創新性和顯著社會效益的舉措?!吧虾J辛⒆惚镜貎炐憧蒲匈Y源,完成了各行政區、經濟區與上海交大健康長三角研究院的戰略合作,實現了醫療前沿與醫學精尖的強強聯合,共同助力打造面向長三角乃至世界大健康領域的創新策源新高地、產業集聚新高地、政策研究新高地和人才培養新高地。強強聯合,夯實了上海在醫療健康領域的硬件基礎。” 專業實訓干部王廣超說。

互聯網時代,數字賦能,智慧醫療正助力上海醫改提速?!吧虾at療機構賦予‘互聯網+醫療’以新的詮釋,提出‘家門口’就醫概念,就是患者使用‘智能預問診平臺’,可以精準預約所有平臺門診,通過已建立的檢查檢驗項目的互聯互通互認渠道,實現醫保電子憑證支付結算,直至脫卡支付結算。”專業實訓干部趙小丹說,“數據共享,‘E監管’也發揮了重要效能。上海打通市、區、街道三級數據通路,實現衛生醫療數據的區級共享、一屏共享,區屬醫療機構也完成電子出院小結和電子病歷卡上線,實現云端隨檢隨查。通過行之有效的‘E監管’,上海打造了疾病防控數據集成和可視化分析在‘一網統管’平臺綜合應用的場景。”
在數字賦能的同時,上海還在不斷拓展新模式,提高服務水平。專業實訓干部高宏山說:“上海市積極拓展便民就醫通道,加快個人健康檔案管理系統建設,不斷完善數據監測、遠程監管和預警防控平臺,進而提升整體服務效能。隨著新一輪家庭醫生執業方式與服務模式建設的改革,社區衛生中心和家庭醫生隊伍的服務水平不斷提升,通過自建的‘互聯網+護理服務’平臺,建立‘線上申請,線下服務’模式,為社區患者和行動不便的特殊人群提供延伸至家庭的專項護理、康復護理、居家安寧療護等服務,提高了便民就醫水平?!?/p>

上海醫改的提速,離不開智慧醫療的推動,其迸發出的前進動力和強大的服務效能,正是智慧醫療蓬勃發展的具體體現。專業實訓干部認為,其成功經驗,對青島數字化應用和網絡賦能,推進青島市智慧醫療工作極具借鑒意義。
一是打牢數據基礎,促進點線面有效銜接。深化推廣智慧醫療,首先應從數據賦能著手,深化系統建設和數據采集;其次要廣泛設置多種應用場景,例如,電子病歷、移動醫療、掌上醫院、云膠片存儲、急救車遠程急救、高清遠程會診、計算機輔助手術等;最后以公立醫院為落腳點,按照醫院層次等級由高到低,逐漸實現以“大健康”為主題、“醫卡通”為紐帶的醫療全程、全面、全要素流通,最終拓展至社區、衛生院,直至全市覆蓋,從而實現點線面的有效銜接。
二是夯實康養基因,實現智慧醫療“先聲奪人”。青島本來就有著優良的“康養基因”,環境氣候條件和地理優勢使其成為全球宜居城市。從博鰲亞洲論壇全球健康論壇首屆大會在青島開幕,到嶗山灣國際生態健康城的區位發展,從海爾白云山細胞谷的設立,到青島國際院士港生物醫藥板塊基地的開發,都顯示出青島醫療健康市場的巨大潛力。青島康養產業需在集群化崛起和鏈條式發展上下功夫,內生對產業稀缺人才的巨大吸引力,擦亮青島“宜居”品牌,打造新的康養理念,使青島智慧醫療在醫養行業市場中“先聲奪人”。
三是智慧醫療賦能,“醫共體”守護“大健康”。長久以來去“大醫院”的習慣,造成了“大醫院”“掛號難、排隊長、一床難求”,而“小醫院”卻“無人問津”的局面。破解這個問題的關鍵,在于推動“醫共體”建設,借助智慧醫療賦能,使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形成“就醫潮”回流。以城陽區為例:圍繞人民醫院,整合區、街道、社區醫療資源,構建城鄉一體化醫療服務體系,運用大數據分析,合理配備醫療力量,運行醫管平臺,實行“醫共體”單位檢驗、檢查結果互認,降低群眾就醫成本,運轉技術和資源,實現優質醫療服務和技術“雙下沉”。(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駐滬記者 胡相洋 通訊員 趙小丹 王廣超 李思俊 文/圖)
責任編輯:岳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