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疫有我,請祖國和人民放心”——新冠肺炎疫情暴發近20個月來,青島醫務人員以“連軸轉”的姿態堅守在發熱門診、核酸檢測點、隔離病房……如今,德爾塔變異毒株讓全國疫情防控形勢嚴峻,他們更是嚴陣以待——
白衣戰士用大愛書寫戰疫“超長篇”
德爾塔變異毒株來勢洶洶,僅半個多月時間,便席卷全國超一半省份,200多個地區升級為中高風險地區,人們平靜的生活再度被打破。
疫情防控的關鍵在“早發現、早隔離、早診斷、早治療”,這“四早”的任何一個環節都離不開醫務工作者,人們又將關注的目光投向了白衣天使。實際上,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的近20個月時間里,他們一直“連軸轉”,未敢松懈,在預檢分診處、在發熱門診、在核酸檢測點、在隔離病房、在疫苗接種現場……一直都有白衣戰士們忙碌的身影。
白衣做戰袍,生命赴使命,島城的醫務工作者用血肉之軀筑起了鋼鐵長城,他們的故事“連載”成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超長篇章。日前,記者采訪了多名奮戰在抗疫一線不同崗位的醫務工作者,讓記者動容的是,他們身負巨大壓力,卻仍然信念堅定、斗志昂揚:“抗疫有我,請祖國和人民放心!”
核酸檢測點:工作量翻倍,他們維持秩序嗓子都喊啞了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他們每個人都有牽掛,但“醫務工作者”這五個字重若千斤,是他們主動挑到肩上的責任與擔當。
“近期有沒有去過中高風險地區?”“有沒有出現發熱、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覺減退等癥狀?”近期,德爾塔變異毒株來勢兇猛,山大齊魯醫院青島院區核酸檢測點及發熱門診的工作強度也隨之增加,預檢分診人員要比此前查驗得更嚴格、問詢得更詳細。

醫護人員為檢測者進行鼻咽拭子采樣。樊蓉 攝
“此前,我們核酸檢測點每日接待400-500人,近幾天檢測量增至1000余人/日,工作量增加了1倍。大家都自覺地提前了上班時間,延后了下班時間,好多同事忙到晚上10點多才回家。”山大齊魯醫院青島院區發熱門診、腸道門診、核酸檢測點的護士長高倩說,就診人員陡增,而醫院受限于院內空間逼仄、核酸檢測點場地有限,檢測點的預檢分診人員不得不提高嗓門叮囑注意事項,并且需要隨時根據病人數量來調整檢測點的布局,進行合理分區,維持現場秩序,還沒到下班時間大家的嗓子就嘶啞了。“近期,德爾塔變異毒株已席卷全國超一半省份,許多市民因為去過或經過中高風險地區導致健康碼變色了,所以前來核酸檢測的市民變多了。他們內心很焦慮,我們還要做好疏導工作。”高倩說,有的市民的健康碼成了黃色,但實際上沒有進過中高風險區,這時醫院還要幫著聯系上報疾控中心、患者社區居委會和街道,根據當前的政策來具體分析,決定患者應該居家隔離還是去定點隔離。
山大齊魯醫院青島院區目前共開設3個核酸檢測窗口,醫院隨時根據就診人數的變化增加窗口和采集人員。天氣炎熱,醫務人員穿上防護服不到半個小時,衣服就被汗水浸透。由于排隊的人太多,大家也顧不上更換濕透的衣服,等挨到中午吃飯的時候,里面的衣服已經水淋淋的了。好多人因此身上多處起了濕疹,但大家不抱怨、不喊苦、不喊累,都在努力奉獻,盡一切能力幫助患者盡快做好檢測。
“護士長,如果有需要我可以隨時加班。”“護士長,我不用輪休了,我可以把孩子扔給家里人照顧。”……這幾天,高倩被同事們一個個暖心的微信感動著,雖然她們已經很久沒有享受周末和小長假了,但她們依然愿意犧牲僅有的休息時間為島城市民筑起防護墻。
發熱門診:二級防護裝備一穿就是20個月,沒有一個人請假
這個夏天,正在上映的抗疫影片《中國醫生》票房已突破12億元,當鏡頭無聲地呈現出醫護人員臉上被口罩、防護面罩勒出的深痕,以及那疲憊的面容和汗濕的防護服時,觀眾們淚目了。感動源于真實,在島城各大醫院的發熱門診,護目鏡、防護面罩、防護服、手套……這樣的二級防護裝備他們一穿就是20個月。
發熱門診是疫情防控的前線哨點,主要接診發熱、呼吸道疾病癥狀相關病人以及未出隔離期的入境人員,24小時開放。“14天是否離開過青島?是否打過疫苗?是否去過南京、揚州、煙臺等地……”在市中心醫院發熱門診,預檢護士會仔細詢問患者的身體情況,亮出健康“綠碼”還不夠,還需要查看行程碼。
針對近期國內疫情發展的新形勢,發熱門診持續全員戒備,對每位發熱患者都嚴格對照國家發布的診斷標準,不遺漏任何一名可疑患者,并確保發熱患者的“閉環管理”。發熱門診為獨立的二層樓,配備成人診室、兒童診室,有20間留觀診室,掛號、診斷、繳費、核酸檢測、取藥等環節全都在這棟樓內完成。自2020年3月底隨山東省第二批援鄂醫療隊歸來后,市中心醫院感染性疾病科護士長王璐已在這里磨壞了四雙鞋子。
早上7點半上班,晚上10點下班,是王璐和同事們的工作常態。新冠疫情暴發后,節假日、年假已經遠離了他們的生活。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后,王璐曾多次向同事們表示,如果誰家里有事或者身體不舒服,一定要休息。“但是他們沒有一個人跟我請假,如果有事也只是跟同事換班,都不想讓別人承擔太多。大家只想齊心協力,共渡難關。”王璐說。當記者問她,有沒有哪位同事自身有困難仍堅守崗位時,王璐卻一時說不出來。“因為這種情況太多了,他們經常跟我說,‘沒事,我能克服,誰家還沒有個老人和孩子呢。’”
“如今再也不用像以前一樣,為了節省防護服一穿就是十幾個小時了。現在四五個小時輪班一次,但仍會覺得悶熱。”王璐告訴記者,現在大家穿脫防護裝備就如同穿脫衣服一樣熟練,迅速又規范。“疫情形勢又嚴峻起來了,但是我們不怕,我們一定要盡全力守好這道防線。期待我們摘掉面罩、口罩自由呼吸的時刻盡早到來。”
疫苗接種點:白加黑,5+2,睡夢中也在接種疫苗
新冠疫苗接種是構建群體免疫屏障、阻斷新冠病毒傳播、保障全民健康的有效手段。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務工作者則是這場“戰疫”的主力軍。
上午接種常規疫苗,下午和晚上接種新冠疫苗,加班做信息錄入與統計,經常凌晨接收疫苗……有的人開玩笑說,自己甚至睡覺也做夢正在給市民接種疫苗。從今年3月至今,這些“種苗人”每天都保持著這種工作節奏。他們先后為18-59歲人群、60歲以上人群、15-17歲人群種下“金盾”,筑起疫情防控城墻。
 富春江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務工作者為居民接種疫苗。
富春江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務工作者為居民接種疫苗。
西海岸新區富春江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務工作者就是青島“種苗鐵軍”中的一支,除了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固定接種點外,他們還成立了流動接種隊,進高校、進商場、進企業、進工廠,他們已累計接種9萬余支疫苗,其中最多的一天接種了2600支疫苗,每個人都是名副其實的“種苗達人”。
盡管每天晚上12點才能下班回家,但富春江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汪燕卻從不覺得苦,因為在她身后有一群克服自身困難、始終堅守崗位的同事們。疫苗流動接種車的制冷效果有限,隨車工作的醫生許擁彩和金龍翔中暑了,他們沒有回家,而是一邊打吊瓶,一邊抱著筆記本做當天的疫苗接種信息錄入與統計工作;公衛科主任薛杰突然左耳失聰,住院后聽力剛恢復了70%,但聽說全市開始為12-17歲人群全面接種新冠疫苗的消息后,他立刻請戰:“疫苗接種又要迎來高峰,人手不足,我要回去幫忙。”護士長丁德娟的寶寶只有3歲,只要她不回家,孩子就不睡覺。很多次凌晨1點她才到家,孩子就睜著眼巴巴地等著她。盡管很心疼,但丁德娟還是強忍著淚水,轉身又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去……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大愛無疆的內涵。
“我們的身后有家人的支持,有附近居民的關愛,所以我們的堅守才更堅定執著。”汪燕說,這段時間,經常有學生和老人前來,放下幾個西瓜、幾瓶水就跑了,也有企業定好餐送過來。“我們一直被大家溫暖和牽掛著。”她說。
隔離酒店值守,重點地區返青人員、密接、次密接人員的居家管理、核酸采集……自去年新冠疫情暴發以來,除了疫苗接種,基層衛生服務機構的醫務工作者還承擔了許多其他防疫工作,白加黑,5+2,他們笑著說自己已經習慣了這種工作狀態,但是誰又不想好好陪陪家里人呢?
“和當初在湖北與病毒搏斗的援鄂同行們以及定點醫院隔離病區的同行們相比,我們的辛苦不算什么。不能讓疫情防控的大事在我們這一環‘掉鏈子’。”汪燕給記者講了一個身邊的故事——長江路街道疫情防控指揮部負責人林青,自疫情暴發以來幾乎每天24小時吃住在辦公室,流調、消殺……這個25歲的小伙子都是親自上陣。今年春天,他的父親因為心梗去世,他回老家不到3天就回到了工作崗位。“我們都很心疼他。有這樣的榜樣在身邊,我們怎么會叫苦?”
隔離病房:值守21天,隔離14天,回家團圓僅3天
當前,德爾塔變異毒株來勢洶洶,全國疫情呈現多點發生、局部暴發的態勢。這不禁讓青島市第三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主任董維浩想起奮戰在隔離病房的那些日子。從2020年10月11日至2021年4月30日,董維浩先后在三醫隔離病房、青島市公共衛生應急備用醫院的隔離病房值守了80多個日夜。
去年10月10日,董維浩連班24小時,還沒等下班,11日凌晨,他和同事們就接到了通知:三醫成為青島市疫情防控定點醫院,需要立刻騰空醫院。來不及和家人告別,也沒有收拾行李,作為第一梯隊的他們便進入了隔離病房。董維浩是隊長,他的第一個新冠病人是10月12日凌晨送到醫院的。起初,董維浩也有點忐忑,但這種忐忑隨后被迅速步入正軌的工作和不斷壯大的梯隊擊散。 重癥醫學科共有37人,除了哺乳期、孕期的同事外,共有32人多批次、多崗位參與定點醫院一線疫情防控、救治。隔離病房的值守期為21天,酒店隔離期為14天,回家僅能休息1周,然而有許多同事僅休息3-4天就提前重返隔離病房。
 三醫隔離病房里的醫務工作者。
三醫隔離病房里的醫務工作者。
“其實不應該采訪我,比我辛苦、比我在隔離病房值守時間更長、次數更多的同事太多了。”董維浩告訴記者,重癥醫學科科室副主任郭勇連續奮戰在一線50余天,解除隔離后立即又投入到醫院復工復產培訓工作中去,后續又多次進入一線;主治醫師陳靜麗,作為兩個孩子的媽媽,連續在一線崗位2月有余,春節只在家休整3天又進入感染病區;護士李王娟在一線期間,年幼的兒子肺炎住院,指揮部安排她進入隔離期休整,盡早回家照顧孩子,但她卻主動要求繼續留在一線工作;護士孫鑫、王辛申長時間在流亭機場支援核酸檢測采集工作……今年3月31日,三醫圓滿完成定點醫院工作任務,董維浩又和首批50余名同事進駐青島市公共衛生應急備用醫院感染病區,參與新冠確診患者的救治與防控工作。
董維浩的微信頭像是女兒四歲時畫的一幅畫,不能回家的日子,他只能每日抽空與女兒視頻,每次視頻時,女兒都會問他什么時候可以回家。當他終于確定可以回家的時候,聽著女兒在視頻那一端的歡呼,“我的眼淚都快出來了,感覺自己終于有一次是沒讓她失望的。”他說。
截至8月9日24時,我市現有7例確診病例在定點醫院隔離治療,4例無癥狀感染者在定點醫院隔離觀察。在這片沒有硝煙的戰場上,一批又一批白衣天使正在與病毒近身搏斗。誰不畏懼死亡?誰又舍得與家人分離?但他們義無反顧,用生命詮釋著責任與擔當,守衛著疫情防控的“生死線”。
感染性疾病科:把工作強度增到極限,把個人需求降到最低
今年端午節前,青島市市立醫院本部感染性疾病科主任辛永寧的家人多次與他確認是否回老家煙臺,得到的都是否定的回答。這個回答難免令家人失望,但其實他們早有心理準備,覺得是“必然的”。仔細算來,辛永寧已經至少20個月沒有回老家了。“覺得辛苦嗎?”記者問他。“習慣了,我這都不算什么,現在醫院80%的醫務工作者都是這個節奏。從疫情暴發到疫情防控常態化,大家都是繃緊的狀態。眼下全國疫情防控形勢嚴峻,更有可能面臨突發事件,所以全體醫務人員都處于隨時待命的工作狀態。”辛永寧笑著說。
辛永寧既是感染領域的資深專家,也是醫院新冠肺炎疫情專家組成員。發熱門診擴建、作為青島市第五批援鄂醫療隊青島二隊醫療主管馳援武漢、返青重啟感染性疾病科工作……辛永寧的抗疫之路可謂馬不停蹄。據了解,由于主任援鄂、護士長和部分醫務人員抽調到發熱門診,市立醫院感染性疾病科曾短暫關閉過一段時間。“什么時候開診?”“辛主任保護好自己,早點回來”……在感染性疾病科創建的肝病病人微信群里,“老病號們”經常帶著關切詢問。辛永寧回青后,讓感染性疾病科的工作一步步回到了原位。在大家的期盼下,2020年5月6日,感染性疾病科終于重新啟用。
“他忙得像個陀螺,一般門診都是中午12點休息,但在他的門診,只要病人找到他,他就加號,犧牲自己的午休時間。他常說,‘咱們辛苦點沒關系,但不能讓病人大老遠來一趟,卻看不上病。’他周末還經常替別人值守門診。”主治醫師陳立震說。對此,辛永寧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并非我們唯一的敵人,乙肝丙肝等肝病也是。”
宣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識、護理傳染病病人、傳遞疫情防控指南的變化……作為醫院院感委員會的委員,辛永寧不僅要守護患者,還要守護醫生。他告訴記者,科室成員需要輪流去發熱門診、腹瀉門診值班,一次40-60天,至今需要身穿防護服。科室的張梅醫生已經50多歲,聽說需要增派人手去發熱門診一線工作,她二話不說,挺身而出。“疫情防控的常態化無形中增加了大家的工作量,比如以前的肝病發熱患者常規收治就可以,但是現在則需要對發熱患者單獨管理,所有病房實行24小時門禁管理,我們既要照顧患者的身體,也要照顧他們的生活起居。大家都是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可能,就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他們已把工作強度增到極限,把個人需求降到最低。”辛永寧說。
記者采訪辛永寧時,他再三推辭:“我只是干了自己應該做的事,我們團隊的每一個人都很辛苦。”這樣的話,記者在采訪中經常聽到,市立醫院本部感染性疾病科護士長薛楓這么說,主治醫師陳立震也這么說,其他每個醫院的一線醫務工作者都這么說。他們幾乎每個人都認為“自己的付出不算什么,別人更辛苦!”
有人說,“沒有哪個職業值得你用生命付出”。但在白衣戰士們眼中,醫生這個職業,就值得這種付出,“只要你當了醫生,就要永遠記得自己曾經許下的誓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我決心竭盡全力除人類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維護醫術的圣潔和榮譽!”(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郭菁荔)
 青島日報2021年8月11日1版
青島日報2021年8月11日1版
責任編輯:劉聰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