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8月13日訊 進入8月,托育機構開課,一群不到3歲的“小小孩”被送進了“小小班”照管。站在市北區廣和幼兒園早教指導中心門口,看著寶寶跟著老師乖乖地走進教室,開啟了全天托管的生活,家長們紛紛舒了一口氣,各自趕去上班。
自二胎政策放開以來,家長對3歲以下寶寶的托育需求就越來越大,但目前我市的托育機構數量和方式還不能對接大多數雙職工家庭的需求。服務好的收費太貴、收費低的班額太大、服務好又價格合適的普惠園進不去……
為了解決托育難題,青島做出了一些努力,2021年新一輪普惠托育機構申報,全市共申報69個項目,總投入2.13億元,已完成投資0.99億,預計可增加托位4851個。但這還遠遠“解不了渴”。如何讓“照看小寶寶”這個甜蜜的負擔獲得更大的紓解,讓家庭和社會經濟發展得到雙向“收益”,在“三胎政策”出臺后顯得尤為重要。
托育現狀:貴的去不起,便宜的進不去
今年7月21日,國家衛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司長楊文莊在國新辦發布會上介紹,目前我國0至3歲嬰幼兒約4200萬,其中1/3有比較強烈的托育服務需求。但調查顯示,我國3歲以下嬰幼兒入托率僅為5.5%左右,供需缺口還很大。
這個“缺口”在青島也十分明顯。據了解,目前青島全市托育機構(含幼兒園托班)438個,可提供托位14208個,每千人托位數為1.41個。記者走訪部分雙職工家庭發現,許多無法讓老人或親戚來幫忙照看孩子的家長非常渴望托育服務,但真正能把孩子送進托育班的人并不多,一方面普惠性托班托位緊張,另一方面學位充裕的高端托育機構學費太貴,動輒每月五千元以上的價格“嚇退”了多數雙職工家庭。
家住浮山后的陳女士費了不少勁才把2歲半的兒子送進小區民辦幼兒園開辦的小小班,這里每月學費880元,和幼兒園學費一樣。但因為班額控制在30人,不到8月托位已滿,需等秋季學期有孩子升入幼兒園才能騰出十幾個托位,但已經有幾十個家長預約登記。
近兩年,高收費的托育機構在青島陸續出現。1歲9個月的小雨剛剛被送進了位于香港東路的一家托育機構。在這里,一個班兩個老師帶著8個孩子,每月收費6000元。據了解,小雨的媽媽此前請保姆在家幫她帶孩子,每個月5000元,“保姆還是不如老師專業,貴一點也能接受。”她說。對此,有專家指出,這類托育機構的重點不在“托”而在“育”,畢竟能拿出高學費的家庭實際上也有能力解決看護問題,選擇高收費托育機構主要是為了實現早教的需求。換句話說,這類托育機構并不能解決“大眾難題”。
剖析原因:公辦園學位不足沒法辦托班,普惠園有學位開班不賺錢
相比于獨立的托育機構,家長更青睞幼兒園開辦的“小小班”。幼兒園場地和管理規范,師資有保障,如果兩種機構合在一起,減少了孩子適應新環境的難度。市教育局也表示將來在新建幼兒園時,鼓勵托育機構和學前教育合體,在一個相對獨立的園區實現兩種年齡段的照護和教育。但在現階段,公辦園尚沒有開設托班條件,民辦普惠園的托班也面臨補助金申請難、經費捉襟見肘的難題。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三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規范發展多種形式的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鼓勵支持有條件的幼兒園開設托班,招收2至3歲的幼兒。”這里的“有條件”指的就是“空余學位”。按照統計摸底,二孩政策之后的三年,即2016、2017、2018年為生育高峰,去年開始,二孩陸續入園,給幼兒園學位供給帶來巨大壓力,為保障幼兒入園,公辦園暫不開辦托班。一位幼兒園園長告訴記者,按照青島市教育局的預測,后年青島的幼兒入園人數將迎來平峰。但其中也有不確定因素,隨著今年青島戶籍政策的調整,需要入園的幼兒數量是否會有大幅上漲仍是未知數。因此,公辦園何時有“余力”辦托班也是未知數。
城陽仟佰墅幼兒園的托班里,孩子們在游戲角活動。
不少民辦普惠園有空余學位,但是卻受到資金掣肘。城陽區仟佰墅幼兒園是民辦普惠園和托育機構的合體,這個普惠性托育機構設置3個托育班,實行“0-6歲”一體化托育服務,有效解決了周邊居民“大人上班、嬰幼兒無人照看” 的難題和外來打工人員嬰幼兒留守老家的社會問題。園長李麗告訴記者,去年剛開園,托育費每個月收750元,今年漲到1100元,即使漲價,托育也是在“賠本賺吆喝”。幼兒園為一班35人,托班孩子需要更多關注和照護,每班最多收20個孩子。為了確保托班孩子安全,裝修教室時,托班采用軟包,桌椅也是特制的,一個教室就比普通班裝修多花5萬元。李麗坦言,堅持辦不賺錢的托班是為了給幼兒園留住生源,但她也擔心,這種模式不能長久。“幼兒園有生均經費補貼,托班沒有,如果把費用都加在家長身上,又擔心高價嚇跑家長。”
城陽仟佰墅幼兒園的托班里,孩子們在游戲角活動。
采訪中,有托育機構負責人告訴記者,按照政策,托育機構成立之初可以獲得一筆獎補,每個托位1萬元,一次性領取,但目前尚未落實。另外,按照管理分工,幼兒園屬于教育局管轄,托班屬于衛健委負責,收費標準則是發改部門審批,比如生均經費,只在教育系統存在,衛健委管理的托育機構和托育班沒法申請。
破解“帶娃難”:各地都在想辦法,有經驗也有教訓
除了幼兒園開設托班、建設獨立的托育機構等措施之外,各地都在探索多種托育方式,比如在社區開辦家庭式托育,在工作單位提供嬰幼兒看護服務。這些經驗值得青島借鑒。
城陽仟佰墅幼兒園的托班里,孩子們在游戲角活動。
按照國務院意見,支持用人單位以單獨或聯合相關單位共同舉辦的方式,在工作場所為職工提供福利性嬰幼兒照護服務,有條件的可向附近居民開放。鼓勵支持有條件的幼兒園開設托班,招收2至3歲的幼兒。為了響應號召,地方政府紛紛出臺相關文件。
廣東、黑龍江等省份提出:鼓勵機關、企事業單位、工業園區、學校、商業樓宇及青年女職工集中的單位,采取公辦民營、民辦公助等多種方式,采取單獨或聯合方式,在工作場所為職工提供福利性普惠性嬰幼兒照護服務。寧波提出,“一般情況下,職工適齡子女達到20人及以上的單位,可采取自建自營或委托運營的方式,按托大班每班20人、18個月以上嬰幼兒混合班每班18人的設置標準,舉辦單位托兒所”。在杭州,一些醫院默默開起了托育園,醫生護士們已經“帶著萌娃去上班”了。上海加大了對開設托班的公辦園生均經費、編制等方面的保障力度,把開展托育服務所需經費納入各級政府財政預算。同時,明確托育服務從業人員參加保育員、育嬰員等項目培訓合格的,可以按照緊缺培訓補貼項目規定標準,給予一定的培訓費補貼;符合條件的托育機構,可以享受相關的稅收優惠政策。
當然,也有一些地方的托育建設出現的問題需要引起警醒。比如鄭州在2019年底就有261家托育機構,提供托位20219個,但實收幼兒11269人,托位空余近1萬個。收費貴、距離遠等問題讓供需出現錯位。
在青島,擴大托位的工作一直在進行。比如針對面積在300平米以內的托育機構無法獲取“消防安全檢查合格證明”的問題,市衛健委指導區市采取第三方機構評價與嚴格備案審核等方式予以解決。青島還將衛健部門承擔的嬰幼兒照護服務工作分解到處室、單位,婦幼保健、疾控、衛生監督等機構按職責加強托育機構的指導和監督,預防控制傳染病,降低常見病發病率,保障嬰幼兒身心健康。
2020年4月,青島在全省率先出臺《關于促進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的實施意見》,將每千人口托位數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標之一納入市“十四五”發展規劃,到2025年要達到每千人托位數4.2個。(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趙黎)
責任編輯:孫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