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五蓮縣于里鎮有一座山,名叫雙山。
十多年前,雙山還是一座荒山禿嶺,可現在,這里植被蔥郁,山青水綠,而讓這一切發生轉變的,正是徐金英。
“山上每一棵樹都有生命,他們就像我的‘孩子’。”蒼翠的山腳下,老徐指著滿山綠樹,憶起往昔。
雙山,立下一個誓言
2011年冬天,寂靜的雙山被幾輛汽車發動機的轟鳴聲打破,隊伍最前面是一輛吉普車,駕車的是老徐。
老徐的老家在日照兩城街道。幼時隨家人去了黑龍江,年輕時參過軍,入了黨,部隊復員后,分配到黑龍江水利系統工作。
1976年,習慣摸爬滾打的老徐辭職下海,創辦的企業年收入數十萬元,過上了惹人羨慕的小康生活。在外邊久了,他的思鄉情緒越來越濃。偶然聽說家鄉有一處40公頃山頭對外承包,他來了興致。
雙山的冬天異常寒冷,加之剛下過一場雪,白色蓋滿了山頭。不時刮起一陣風,凍得老徐和朋友直打哆嗦。
朋友議論起來,有的說這不是人待的地方,有的建議老徐別來受這個罪……
固執的老徐沒聽勸,他立下誓言:“在有生之年,要讓這片光山禿嶺綠起來!”
開春,雙山的雪融化了。躊躇滿志的老徐發現,現實遠比他預想的要艱難得多。
那時的雙山是一座典型的石頭山。亂石堆積,土層薄,坡度陡,常年干旱,整座山上只有幾株狗尾巴草。
“山上土層都是橫板巖,栽一棵樹就死一棵。”盡管條件惡劣,老徐卻一點也不怕,“愚公都能立下移山志,我為什么不行?”
他堅信,只要種下一棵樹,山就會綠一小塊,只要自己挖山不止,種樹不斷,荒山總能綠起來。
可在種樹之前,仍有很多困難擺在老徐面前:沒有水,沒有電,沒有路,更不用說住的地方。
為摸清荒山地形,老徐一連幾個月跑到山上勘察地形和植被,他跑遍了雙山上上下下、溝溝岔岔。有一次,他不慎絆倒,胳膊扭傷出血,簡單包扎后,他又上山去了。晚上,疼痛難忍的老徐,側著身子,掙扎著入睡。
老徐說,有一回下山,腳底打滑摔了一跤,后背疼了一年多還沒好利索。
由于山上沒有地方住,挖山初期,老徐只能把吉普車后排座椅放倒,睡在車里。山里風大,蚊多,條件艱苦,他在吉普車里,一睡就是兩年……
沒有水,他就徒步幾公里去水庫挑水喝;沒有燈,他就買上一箱蠟燭,夜夜點蠟燭照明;半夜睡不著,他就開著拖拉機晃晃悠悠上山了。
“雖然我退休了,但共產黨員的身份永不退休。”老徐仰起頭,目光堅定,“我的一切都是國家給的,這座山是國家的,我沒什么能報答國家,只想挖山種樹,讓世人知道荒山不可怕。”
他散盡畢生積蓄,挖山不止
石頭山怎么種樹?老徐專門找專家咨詢過, 得到的回復是:“沒有好的辦法,石頭山上種樹,只有在石頭上鑿坑填土才行。”
“第一年,我們在山上挖出樹坑,再從山下把土拉到山上把坑填滿。”老徐回憶道,一開始這里連條路也沒有,都是大家一筐一筐背上山,“一天十幾趟下來,經常累得不想挪一下地方。”
鑿石填土、背土上山、開荒造地、培育樹苗、澆水施肥、日常管理……這些事,做好哪件都不容易。
老徐拿出畢生積蓄,在周圍幾個村莊雇用勞力,后來逐步擴大到周邊鄉鎮。他常年聘用留守的貧困村民挖坑植樹、澆水施肥,堅持工資一天一清,增加他們的經濟收入。僅支付雇工費一項,每年就有15萬元。
“人數最多時,一天能有近百人同時施工。”老徐感嘆,工程量之大、耗費資金之多讓他始料未及。
工人的工資,采購的苗木、機械都要現金支付。雖然老徐經營著一家效益還算可以的企業,但這些年賺的錢基本都投在了山上。攢了幾十年的積蓄,逐漸見了底。
這時候,老徐打起了房子的主意。
“賣房子?虧你想得出!”老伴得知老頭子要把青島的樓房賣掉,氣得三天三夜不搭理老徐。
眼看老伴死活不同意,老徐跟老伴說,“我挖山挖了這么多年,現在上也不是、下也不是,如果連你都不支持我,我這么多年的堅持還有什么意義?”
“老徐,你也知道,房子是留給孩子的。”老伴噙著淚說。
老徐語氣十分堅定:“這座青山就是留給子孫的金山銀山。”
老伴哭了,老徐也哭了,青島的房子最終還是賣掉了。
2017年,老徐回到哈爾濱看望兒子兒媳。望著他手上厚厚的繭子和臉上黑紅的皮膚,他們心疼地央求著,“爸,您嘗試過,也盡力了,就回來和我們一起生活吧。”
小孫女也淚眼婆娑,“爺爺,你留下送我上學吧。”
看著小孫女委屈的模樣,老徐有些猶豫,“你好好上學,爺爺好好種樹,咱們一起努力好不好?”
老徐還是走了,又回到了山上。對于他來說,山已經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種樹已成為一種習慣,一種生活,更是一種精神。
十年時間,“徐愚公”創造一個奇跡
幾年間,老徐前前后后帶領工人將荒山挖了三遍。同時,樹苗也換了三茬。
由于經驗不足,老徐前期栽種的都是抗旱能力差的楊樹苗。
“前期栽了近5萬棵黑松、楊樹等樹苗,由于山上水源不夠用,樹苗成活率底,大部分都渴死了。”這次損失,老徐一連好幾天都沒睡好覺。
他說,“這件事自己誰都沒告訴,怕家人擔心。”后來幾經考察,他決定種植黃金蜜桃,“因為桃樹喜旱、怕澇”。
為吸取上次教訓,老徐在山下安裝了一套大型水處理設備,徹底解決了山上苗木供水問題。
春天育苗,夏天種樹,秋天補栽,冬天防火,老徐用他的兩條“泥腿子”走遍雙山,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他說,“自己要證明,荒山可以變成綠洲!”
然而,證明需要付出,付出就是代價。
寒來暑往,老徐吃住都在山上,甚至連過春節也是。他掰著手指頭算著,“這10年間,我在山上過了7個春節。”
一個人,一輛吉普,一盤速凍水餃,年就算過了。“真不敢想,這些年我是怎么熬過來的。”老徐有些感慨。
老徐從不叫苦喊累,他唯獨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親人。前些年,老伴身體一直不好,后來患了直腸癌,差一點就是晚期。老徐陪著跑遍了大醫院,手術后,一直照顧著她。
即便是在這種情況下,老徐還是讓荒山披上了綠裝。經過10年不間斷地澆水、施肥、打藥、管護,5萬余棵桃樹、黑松、白蠟等樹苗漸漸長大,有些桃樹開始結果,老徐別提多高興了。
這些年,老徐一直很欣慰。縣里有關部門給他發過“治山”補貼,于里鎮黨委領導幫他解決了不少困難,“山下水塘滲水的問題,現在鎮黨委正幫我研究解決呢!”
生活中,老徐感覺也很滿足。老伴偶爾會從東北過來看望他,前些日子回來,正好趕上摘果,她幫著摘果、套袋,好一陣忙活。
看著老伴忙碌的身影,老徐說,“自己感覺很幸福”。也許,對他來說,眼前這蔥郁的苗木,優美的環境,正是生命的擴展和延續。
老徐也不再是一個孤獨的“愚公”,他一個人帶動一個產業發展。這些年,于里鎮逐步引導村民加入植樹造林大軍,黃桃栽種面積達800公頃,并形成“種植、加工、冷鏈、出口”全產業鏈發展,一個黃桃之鄉崛然興起。
這就是徐金英,一位讓荒山變綠洲的“當代愚公”,也是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堅定踐行者。(日照報業全媒體記者 盧昱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