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乘風破浪的姐姐》相比,《披荊斬棘的哥哥》更像在復刻一個漸行漸遠的理想夏天——上世紀末香港流金歲月,千禧年臺灣偶像劇青春夢回,中國搖滾老炮兒,初代偶像男團榮光,搭配著華語樂壇黃金時代的經典回唱……毫無疑問,在“哥哥”們帶來的舞臺上,炸場的是他們最沸騰、最多元、最狂熱、最迷茫的青春年代和影響一代人成長的時代聲音。

“昔日少年,如期歸來”,這個夏天,沉寂了兩個季度的全網綜藝市場被《披荊斬棘的哥哥》打破——8月12日,《披荊斬棘的哥哥》正式播出,上線第一期即成為當日熱度最高的網絡綜藝,單日播放量甚至一度超過《乘風破浪的姐姐》第一季。
如果說《姐姐》的出圈在于它讓大家看到中年女性多元化的可能性,以輸出女性力量站在當下最熱門的“她綜藝”風口,那《哥哥》的出圈更像在制造一場無差別的仲夏夜之夢。

讓情懷不斷發(fā)酵
在《乘風破浪的姐姐》第一季火爆之后,坊間一直傳聞芒果TV有意復刻男版,“大齡藝人競爭成團”成為收視流量的密碼,也讓更多人擠進這條賽道。
2020年12月,東方衛(wèi)視聯(lián)手優(yōu)酷率先推出此類型節(jié)目《追光吧!哥哥》。與最初的理想構思相悖,在《追光吧!哥哥》的舞臺上,男藝人們wink、摸頭發(fā)的油膩動作、走形的身材和僵硬的舞臺讓這檔節(jié)目屢屢因為“油膩”被嘲。
《追光吧!哥哥》給觀眾留下的刻板印象和《披荊斬棘的哥哥》在播出之前就因藝人翻車蒙上的陰影,讓這部明顯帶著復刻同款《姐姐》成功意圖的綜藝,成為業(yè)界備受關注的話題。
從嘉賓看,《哥哥》幾乎集結了各個領域的元老級人物,比如搖滾界的黃貫中、歌手界的林志炫、鋼琴界的李云迪、舞蹈界的李響等等,其中還不乏陳小春、趙文卓、言承旭、張智霖等影視、歌壇兩開花的藝人們。33位哥哥(因霍尊退賽,目前只剩32位)無論是跨界合作還是個人solo都是一場視聽盛宴,第一期節(jié)目就帶了頂級演唱會即視感。

從節(jié)目賽制上看,《披荊斬棘的哥哥》和《乘風破浪的姐姐》賽制幾乎一脈相承,都是組團、公演、淘汰。但《哥哥》的開場省略了《姐姐》的個人舞臺初評級,取而代之的是經過48小時準備的《初次見面請多關照演唱會》,其次,組團和競賽環(huán)節(jié)規(guī)則也做了升級,以建立“家族”為最終目的,哥哥們通過不同的藝能組合進行聯(lián)盟合作,最終可成團的人數(shù)也從最初的7人升級到17人。
與姐姐們面對的高壓不同,成團人數(shù)的擴容意味著哥哥們相對輕松的競爭環(huán)境,這也決定了在這個舞臺上,哥哥們不需要博采眾長,只要發(fā)揮個人所長就能獲得觀眾的喜歡。
所以從第一期節(jié)目來看,沒有評級壓力的初舞臺和導演組精心搭配的公演組合讓舞臺表演呈現(xiàn)出1+1>2的效果。所有的哥哥都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將舞臺做到了極致,他們久經沉淀的歲月幻化成一場回憶殺,讓情懷不斷發(fā)酵。

陳小春、謝天華和林曉峰重新合體帶來的《友情歲月》,古惑仔三兄弟同臺瞬間勾起一代人的青春記憶,接下來言承旭的《流星雨》讓道明寺和杉菜來了場夢幻聯(lián)動,中國搖滾編年史的幾個十分出色的樂隊Beyond、黑豹樂隊、面孔樂隊、Click#15的主唱黃貫中、張淇、陳輝、Ricky背著樂器站在舞臺上,讓人想起多少個搖滾盛夏,胡海泉和黃征的《奔跑》更是帶動了全場大合唱……一張接一張的情懷牌,沒有口水歌全是經典翻唱,幾乎沒有觀眾能抵擋住這場被浪漫化和情懷化的舞臺公演。



如果說《姐姐》的初舞臺側重于姐姐們的性格展示和講述人生態(tài)度,那么《哥哥》磨合后的初舞臺更像是在輸出好的內容來獲得觀眾的認同。
歸來仍是少年
對《哥哥》來說,第一期節(jié)目的火爆并不代表著高枕無憂,與《姐姐》相比,30+男性綜藝的定位不同于30+女性帶來的職場、年齡、標簽等諸多話題,哥哥這個群體持續(xù)的內容輸出和價值導向該去往何方,才是這檔綜藝能否長紅的核心所在。
從目前播出的節(jié)目來看,哥哥們私下佛系的練習時長、不在意的公演排名、缺乏話題的友善互動,比起帶著女性困境來的姐姐們,哥哥們依然處在自己的舒適圈。與姐姐們相比,《哥哥》中的很多嘉賓一直處在行業(yè)紅利期,尚未面對過多的職業(yè)困境,且大多數(shù)男藝人已經在自己的領域有一席之地,很難用“逆襲線”表現(xiàn)出哥哥們披荊斬棘的過程。

但從《哥哥》宣傳文案來看,節(jié)目組對其內核的定位與《姐姐》極不相同。
“三十而驪”“三十而勵”《姐姐》的節(jié)目定位讓我們看到的是熱血與感動,和女性想要突破、撕掉標簽和偏見、追求獨立等積極的對抗式的字眼。“赤手空拳的少年總是如此”“ 所有的‘少年’ 注定被時間稀釋”“很不合群地長大,再跌跌撞撞地老去”,《哥哥》的節(jié)目定位失去對這一個群體的觀察,它更想主打千帆閱盡,歸來仍是少年的無差別受眾情懷,所以這也符合節(jié)目組第一期從情懷打開熱度和話題討論度,這也是為何33位哥哥齊聚后只能合唱一首《笨小孩》表達少年努力,披荊斬棘。
缺乏可討論的性別話題,哥哥們能做的就是集合所有人都要面對的成長主題,用他們的故事講述人生的成長方式。比較可喜的是,《哥哥》的嘉賓選擇了唱跳實力兼?zhèn)洹㈩佒禒顟B(tài)都尚可的中年男藝人們,尚未落到《追光吧!哥哥》的“中年油膩”原罪,反而以“質感”出圈,更符合傳統(tǒng)認知里對30+以上男性成功或成熟的定義。
最重要的是,它讓人們看到一個理想化的人生軌跡——長大的少年回憶起自己放蕩不羈的青春,在跌跌撞撞地成熟和老去的路上,迸裂出生命應有的堅韌的層次,不變的是他們依然追求自由、平等、美好。哪怕這更像是一場綜藝帶來的仲夏夜之夢,但誰不想入一場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的夢呢。(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張芝萌)
責任編輯:單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