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圖片查看專題)
博士比例超過30%,碩士以上人才比例超過70%的技術團隊,已成功打造出集激光雷達芯片IP核設計、核心組件研發、激光雷達整機系統制造與行業應用服務于一體的全產業鏈平臺
在智慧風電場開發運營、環境氣象立體監測、航空安全與效率提升等三大場景,憑借國際領先水平的多普勒測風激光雷達實現對傳統方式的替代
位于深圳華強北的賽格大廈樓頂桅桿拆除工程正在緊鑼密鼓地施工中。自從5月18日這一超高層建筑出現有感振動開始,就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但確定振動原因的過程卻是一波三折。在這其中,來自青島的科技企業青島鐳測創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鐳測創芯”)的多普勒測風激光雷達起到了關鍵作用。借助雷達觀測的精確風場數據,專家最終鎖定了大廈振動“元兇”。
大廈發生振動期間,鐳測創芯交付華南理工大學的兩臺多普勒測風激光雷達正在深圳當地進行大氣邊界層風場觀測,通過觀測和數據處理得到每一樓層高度的風場特性。利用這些寶貴的觀測資料,華南理工大學亞熱帶建筑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楊易研究員團隊進行了深入分析研究,最終將大廈發生振動的原因推斷為特定風況引發建筑頂部桅桿渦激共振。專家表示,“用激光雷達測量得到的平均風速及風向是進一步分析賽格大廈振動的基礎數據,非常有意義”。
鐳測創芯是一家成立只有3年的公司,然而公司背后,是創始人、中國海洋大學博士生導師吳松華和團隊數十年來在這一領域的潛心研究和技術成果轉化。
“我們已經實現了與國際最先進技術的‘并跑’。”青島鐳測創芯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榮忠說。依托中國海洋大學激光雷達研究團隊和中科院安光所劉文清院士團隊,鐳測創芯專注于大氣及海洋探測激光雷達的研發、制造和技術服務,通過優化整合國內頂尖資源,打破了激光雷達關鍵元器件的進口壟斷,打造多普勒激光雷達的“中國芯”。

位于青海高原地區的風資源前期勘測項目。太陽能自供電的鐳測創芯激光雷達,對近地面至300米高度風資源進行無人值守觀測。
科學家創業
硬科技時代,科學家成為創業的中堅力量。
鐳測創芯就是一個典型的科學家創業團隊。公司的核心技術——多普勒測風激光雷達技術,來源于中國海洋大學激光遙感課題組幾十年的科研積淀。
早在1998年,以劉智深教授為首的中國海洋大學團隊成功完成了碘分子吸收池在激光多普勒測風中的應用,成功研制出我國首臺直接探測多普勒測風激光雷達。2007年,團隊成功研制了我國首臺車載多普勒測風激光雷達,并在此后服務、保障并見證了北京奧運會青島奧帆賽、“神舟七號”返回艙著陸等多個被中國人深刻銘記的重要歷史時刻。
“在技術上,我們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參與研發的主要成員之一李榮忠向記者介紹,“大概十年前,國際上開始把激光雷達測風技術成果產業化,隨著越來越多潛在的應用場景逐漸清晰,我們看到了這個行業產業化的前景。”
2018年,吳松華決定加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浪潮,將技術真正產業化。
要成立一家公司,最要緊的就是搭團隊和聚資金。
多普勒激光探測技術是激光遙感技術的一個相對細分領域。此前,由于沒有市場應用,不少從海大激光雷達課題組走出的畢業生都跨界進入了IT、工程技術等行業,李榮忠也是其中的一位。彼時,他在北京一家公司從事軟件相關工作。
“但是大家都對這個技術有情結、對它的應用前景有期待。”李榮忠表示。成立公司的消息猶如一紙號令,把這些“流落在外”的海大學子重新“召喚”回青島。
這也讓鐳測創芯有了一支既懂細分領域專業技術,又有產品思維和工程經驗的團隊。“科學家創業帶來的都是最牛的技術,但最怕不懂市場。因為技術不是產品。再牛的技術,要轉化成產品,都需要經歷產業化過程,需要熟悉工程化運作和了解市場需求的團隊。”李榮忠表示,“我們做的是軟硬件結合的產品,而我們在其他行業和企業的工作經歷,剛好可以為公司技術的產業化提供經驗。”
有了團隊,作為一家技術公司,啟動資金也是大問題。
“當時是幾位創始人自掏腰包,甚至抵押自住房產,一共籌集了400萬元啟動資金。”李榮忠回憶道:“從技術到產品,需要經過樣機—中試—量產幾個階段,僅做各類第三方測試認證就需要數百萬元,我們的啟動資金很快就捉襟見肘。”
2018年,鐳測創芯參加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拿到了青島市第二名、全國總決賽第五名的成績,引起了投資機構的關注。嶗山區資本運作平臺青島巨峰科技創業投資有限公司為鐳測創芯帶來了“雪中送炭”般的天使投資,讓公司很快完成了多個產品的測試認證。公司還成為首批入駐嶗山區微電子產業園的企業,在8樓選擇了一處靠近露天平臺的辦公區域,以便在平臺進行產品的測試。
2019年,鐳測創芯就實現業務收入突破千萬元,獲得天使投資人、政府平臺公司和市場化基金投資。眼下,鐳測創芯正處于高速成長期,創業以來每年產值保持高速增長。2020年,公司產值近5000萬元,預計2021年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
踏上時代風口
總結公司高成長的因素,李榮忠坦言,踏在時代風口上,是重要原因。而對鐳測創芯來說,這一時代風口就是能源革命。
不久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規模最大的海上風電場——珠海金灣海上風電場項目全部55臺、共計裝機容量30萬千瓦的風機實現全容量并網投產。這一風電場使用的關鍵裝備之一多普勒測風激光雷達就是由鐳測創芯研發生產的。
零碳排放的風電,是鐳測創芯重點應用的產業場景之一。
傳統的風電場測風采用的是架設百米高的高塔,把傳感器裝上去監測。這樣既需要高達數千萬的建塔、征地、施工成本,維修也不便利,由于建好不能移動,所以一個復雜風電場往往需要建設多個高塔。
“我們研發生產的垂直型及三維掃描型測風激光雷達,能夠實現移動觀測,結合3D掃描,可以對整個風電場的立體風場進行探測。”李榮忠介紹。配置在風機上的機艙型激光雷達可以提前獲取風的動態并輔助風機智能控制,增功降載。“這就相當于為風機裝上一雙智能‘激光眼’。”李榮忠說,“我們的測風激光雷達目前已成為很多智能風電場的重要裝備,它可以對風電場的功率輸出進行預測,可以實時給出預測數據,便于電網根據風的波動智能做出電能調度計劃,有利于降本增效。”
揭秘天氣變化的氣象探測,是鐳測創芯深耕的另一個產業場景。

風電場運行期間,鐳測創芯激光雷達對風機尾流進行觀測。
氣象探測關注的對流層一般在地面到高空12公里左右,對風場、溫濕度、云和氣溶膠等廓線的探測精準度決定了常規氣象預報和災害天氣預警的準確度。
在這一領域,傳統的探測辦法是操控探空氣球搭載傳感器,記錄不同高度的數值。這一手段不僅成本高昂,時空分辨率也受限。李榮忠介紹:“激光雷達可以實現秒級和米級分辨率的連續高精度測量,成本呈幾十倍下降,而且可以探測到幾十乃至上百公里的高空。”
代表城市輻射服務能力的現代化機場,也是激光雷達的應用場景。據李榮忠介紹,機場周邊的風切變和飛機起降時的尾渦,都是影響飛機起降安全的重要因素,過去風切變都是靠地面監測后再利用算法反推進行預警,但這種方式不精準,也難以實時反映風在時間和空間上的突變。
“而激光雷達技術則可以把周邊十幾公里半徑、幾公里高空以下風切變通過三維掃描精準監測,動態捕捉到飛機尾渦的位置、強度等數據。”李榮忠告訴記者,鐳測創芯的設備已經隨著青島膠東國際機場的啟用,從流亭機場轉場到了“新家”,未來還將不斷迭代服務能力。
目前,基于智慧風電場開發運營、環境氣象立體監測、航空安全與效率提升這三大場景,鐳測創芯已研發生產了10余種產品,實現了對過去傳統方式的替代。符合國際一流水平的性能和精度指標,讓鐳測創芯得到越來越多的客戶認可,產品已經走出國門,出口到歐美、東亞等地區。
劍指“碳達峰、碳中和”
如何將公司的技術持續產業化,產出更多符合時代發展需求的產品,是鐳測創芯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碳達峰、碳中和”,是鐳測創芯正在瞄準的課題。“我們正在圍繞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戰略需求,面向智慧清潔能源及環境氣象立體監測技術進行創新研發應用。”李榮忠介紹。
由鐳測創芯負責建設的青島市遙感監測技術創新應用實驗室,目前已經成功入選首批青島市創新應用實驗室和場景應用實驗室。入選這一創新平臺的培育,意味著青島市將向企業開放更多的場景,供企業進行場景應用示范。
在李榮忠看來,開放城市場景,是一個讓企業和城市共同成長的過程。借助場景實驗室,鐳測創芯將不斷開展生態環境、氣象、海洋、民航等領域創新產品的研發、測試和推廣應用,而青島可以率先實現對大氣顆粒物、臭氧及溫室氣體時空分布、大氣污染物區域輸運的精準、定量監測能力,為精準治理提供數據支撐。
“應用場景不斷創新的關鍵,是要建立一支產學研一體化的人才隊伍。”身為山東省泰山產業領軍人才的吳松華如是說。
目前,在鐳測創芯的技術團隊中,博士比例超過30%,碩士以上人才比例超過70%。團隊與國內高校科研機構、國際領先的激光雷達研究機構如歐洲空間局、德國宇航中心大氣物理研究所、德國萊布尼茲對流層研究所、丹麥科技大學等保持緊密的技術人才交流與項目合作,通過與國內外一流機構接軌對標,始終保持技術和產品解決方案的先進性。
對此,在鐳測創芯的投資人、山東省科創新動能創業投資基金發起方之一,華耀資本創始人劉理勇看來,鐳測創芯最為難能可貴的地方,就在于,這是一支兼具科學家和企業家素質的團隊,是一支有大格局的團隊。“在創始人吳松華的帶領下,公司既能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引領行業,又十分注重人才引進和市場營銷, 組建了一支卓越的創業團隊。”
目前,公司還在持續大力投入關鍵技術研發。“我們已成功打造出集激光雷達芯片IP核設計、核心組件研發、激光雷達整機系統制造與行業應用服務于一體的全產業鏈平臺。”李榮忠說,“這意味著,我們將在智慧風電、透明海洋、綠色中國等領域提供高性能、高可靠性、高效費比的產品和解決方案。”(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楊光)

青島日報2021年8月20日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