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8月21日訊 疫情并不能阻隔人們對于美的共同向往和創造。今天上午,由青島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中國城市雕塑家協會、中國藝術研究院雕塑院主辦的“和而不同·美美與共——2021年中國青島一帶一路部分沿線國家藝術邀請展”,在青島市雕塑館開展。107位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藝術家的122件作品集中亮相,呈現多元的文化藝術風貌,傳達人們對于當下生活和美好未來彼此共通的關切與熱忱。

周末很多家長帶著孩子前去參觀。
展覽秉承“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來自中國、馬來西亞、緬甸、印度、印度尼西亞、亞美尼亞等國家的107位藝術家的作品涵蓋雕塑、裝置、油畫、攝影、多媒體影像等不同藝術門類。受疫情影響,展覽僅邀請了34位國外藝術家參展,雖然作品數量有限,但是依舊能從中領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歷史文化和人情風貌。同時,73位中國藝術家應邀參展,年齡上涵蓋老中青三代,他們的作品注重在全球化視野下對自身文化的思考,既有對傳統文化的現代性闡釋,也有對當代藝術語言和形式的積極探索,用藝術之美體現文化自覺,生動詮釋了“和而不同·美美與共”的主題內涵。

很多喜歡藝術的孩子現場臨摹。
主辦方在布展中并沒有作國別上的刻意區分,而是著重以“混搭”與“聯想”的方式,展示鮮明的地域特色和開放的藝術思維,呈現更加直觀的藝術交流互鑒,從而給予參觀者更加豐富的審美體驗和思考。
所以,走進雕塑館看展時,一定不要錯過,處處自由“同框”的奇妙場景,比如:將韓國作品《記憶》與哥斯達黎加作品《生命的殿堂》并置,引發生命的思考;兩幅畫作——亞美尼亞源于巖畫的《狩獵》與來自印度傳統故事場景的《迷戀系列》懸于同一墻面,共同傳遞出原始而神秘的異域氣息;透過本土青年藝術家段化松的《向海傾訴》那一輪海浪沖擊下的圓月,王中的《老子》與景育民創作的《飛越時空》雕塑飄然飛升,各奔西東;不遠處,八大山人立枯木之上遺世獨立的孤高,則與一旁陶淵明樹下坐石看云起的意境相得益彰……以至于前來觀展的亞美尼亞中國合作關系發展中心副主席達維特都忍不住抒發他對于這場展覽的初印象:“在任何一件作品前你都忍不住要多停留一會兒,思考隱藏在它背后的那部分故事。”

吳為山青銅作品《馬可·波羅》。
三月份,達維特攜來自亞美尼亞的部分油畫作品曾在市博物館開啟青島首展。此次展覽,除精選其中的數幅油畫佳作外,還特別從亞美尼亞運抵新的雕塑創作,共計15件作品入展。他表示,參展藝術家無一例外,都是亞美尼亞的青年藝術家新銳代表,他們的作品都曾在歐美展出,極具知名度。他不遺余力,帶記者悉數賞鑒這些作品,從散發著陽光般明亮色彩的風格各異的油畫到表達疫情之下的現實體驗與思考的抽象雕塑……他透露,作為亞美尼亞埃里溫市政府埃里溫歷史博物館中國區代表,他已計劃于明年帶博物館館藏來中國區巡展,其中也包括青島站,他希望以藝術這一國際通用語言加強雙方的文化理解與交流,讓更多人看到一個超越傳統之上的國際化的亞美尼亞文化藝術形象。

展覽大廳一角。
作為展覽舉辦地,青島同樣期待在國際文化的交流互鑒中,深化城市對外開放,增強城市的文化自信與影響力,為改善提升城市品質、打造“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新平臺作出積極貢獻。市雕塑館執行館長葉東煒表示,疫情并沒有阻隔不同國家藝術家的交流與互動,反而拉近了人們的距離,此次參展藝術家雖未到場,卻各自發來自己的作品陳述、展覽寄語,通過展廳入口處的大屏幕滾動播出,讓參觀者更加具體地理解每一件作品的創作過程。
另據悉,展覽期間還將舉辦線上藝術交流活動,圍繞“藝術植入,營造創意空間”等攻堅任務,與藝術家、策展人共同探討藝術在城市公共空間的發展路徑,為城市更新、城市設計提供創意靈感,助力城市高品質發展。目前的開館時間為周二至周日,9:30—16:00(周一閉館)。展覽免費開放,參觀者需全程正確佩戴口罩。
記者采訪時注意到,市雕塑館的展陳空間也在悄然發生變化,通往負一層展廳的部分空間,現在布置了桌椅與相關藝術畫冊、書籍,人們參觀間隙,亦可在此小坐休憩,自由暢讀。據介紹,下一步,這處空間還將繼續拓展、完善,成為一處小型開放的藝術閱讀區。或許還將提供一款招牌的雕塑館咖啡。(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李魏/文 王雷/圖/視頻)
責任編輯:榮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