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視頻博主@才疏學淺的才淺,發布了一期視頻,用500克純金手工復原了三星堆黃金面具,當時就有網友直呼,這哪是“才疏學淺”,明明是“才華橫溢”。
在沒有模具的條件下,才淺選擇“憑空捏造”,先將人像畫在金板上,再根據輪廓敲打塑形。
敲出突起的鼻子,將眼部鏤空,再剪出云雷狀的耳朵。

經過細致地裁剪和捶打,最終完成了一次跨越時空的完美還原。

視頻發布后,立刻驚艷全網(查看此前報道),就連@河南博物院 都眼饞這個文物修復的好苗子。

國家文物局官方微博 @中國文博 也發出邀請:“小伙子,歡迎一起探索文物世界。”

才淺在當期視頻最后立下flag,如果點贊過100萬,他就把同樣出土于三星堆遺址的金杖做出來。
結果短短兩天,目標輕松達成。自從制杖提上日程后,網友每天都在朝思暮想。

四個月后,才淺終于兌現了諾言。這一次,他沒有讓觀眾白等。
相比上次花15天復原出黃金面具,這次制作金杖,才淺用了4個月時間。
為什么要這么久?這要從它的原型說起。
三星堆金杖全長143厘米,直徑2.3厘米,重463克,由木杖和外層包卷的金皮組成,是距今約3000年前的古蜀國祭祀品,是古蜀王權力的象征。

金皮的一端雕刻有46厘米長的紋飾圖案,由箭、鳥、魚和人的形象組成,十分精美。
這一層工藝繁復的金皮,是還原金杖的重中之重。

才淺準備了600克純金,將其高溫加熱,煅燒成一塊長方體的金條。

金條制成后,再放入爐火中煅燒,反復捶打,直至金條被錘打成想要的長度。

按照預想,才淺將金條錘打成合適寬度的金帶,金皮雛形就大功告成了。
然而,他忽略了金的延展性。在捶打過程中,金皮的長度也隨之延長,超過了原來設計好的長度。
才淺只好將金帶剪斷,回爐重造。

這一次,才淺按照出土文物的實際成分,在純金中摻入了15%的銀和其他金屬。
這樣操作,金塊不僅會貶值,而且更難回收。但為了追求完美的復刻,才淺不惜下了血本。

第二次捶打時,才淺直接將金塊捶打成扁平長條的帶狀,再通過裁剪來調整長寬。

才淺研究古人當時的技術,專門研磨了細砂來進行拋光。

打磨之后,黃金重新煥發光澤。

制作金皮,只是復原的第一步。復刻金杖上的紋路,才是最大的挑戰。
這需要一種名為“鏨刻”的手藝,通過鏨子和錘子敲打金屬表面,留下紋路。但鏨刻一旦出錯就無法修改,為避免翻車,才淺在薄銅板上練習了一個月。

準備動手時,才淺在仔細觀察博物館的原品后,突然發現,圖案輪廓并非肉眼看上去的一條紋路,而是在不到1毫米的區域鏨刻了兩條平行且流暢的紋路。

然而在不斷嘗試后,他發現在鏨刻時,兩條平行刻線根本無法控制得那么精細。

快要放棄時,才淺忽然腦洞大開。
他用牛骨刀在金板上壓劃,畫出紋路后再在反面加深,兩條平行紋路就這樣巧妙地被刻劃了出來。

最后,才淺將制作好的金皮包裹在木杖上粘牢,為金杖注入靈魂。

被幾百萬網友催更數月后,成功制杖!網友們第一時間趕來合影留念。


金杖大功告成后,有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才淺:明明刻一次紋路就已經十分明顯,為什么要刻兩條線?
看完資料后,他似乎理解了古人的用意。
這些紋路看起來只是一種裝飾,但對古人來說,圖案背后藏著的則是一種信仰,自然要本著敬畏之心鍛造得盡善盡美。

三星堆文明時期還沒創造出文字,卻能為后世留下了金杖和面具這樣精妙的工藝。
古蜀人一定想不到,三千多年后,會有一位視頻創作者秉承著對文物和歷史的熱愛,嘗試復刻這門手藝,完成一次跨越時空的匠心傳承。
熠熠生輝的不僅僅是黃金,還有無數個才淺這樣的匠人精神。
責任編輯:孫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