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圖片進入專題)
青島日報2021年8月24日5版
提升政務服務水平 持續激發市場活力
打造助推市場良性發展的“熱帶雨林”
——市政協委員、職能部門和專家學者熱議優化營商環境
●推進數據共享,除了用好頂層設計的指揮棒外,政府還應該拿出真金白銀,切實推進歷史數據電子化采集、共享進程。
●權限下放的目的是通過審批提速和流程再造,讓企業感到更便捷。有關部門要全面梳理區市行政審批環節,統一標準,減少重復。
●無實體經濟不強,沒新興經濟不活。青島要把“四新”經濟放在與實體經濟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去審視,要有生態意識,培育、吸引大量的創投機構、創投培訓機構、創投服務機構,打造適合“四新”經濟發展的“熱帶雨林”。
“種好梧桐樹,引來金鳳凰”。營商環境是一個地區市場發育程度、政府管理水平和社會文明進步的綜合體現,關系到地區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穩定及城市的對外形象。
2019年以來,以優化營商環境為目標,我市發起高效青島建設攻勢,以制度創新和流程再造為總抓手,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專業化、開放型、服務型、效率型政務服務環境,持續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助推我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取得了良好成效。
活動現場,市政協委員、職能部門和專家學者暢談如何優化營商環境。
8月19日,由市政協委員聯絡活動工作室、青島日報社、市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共同打造的“傾聽與商量”協商平臺第九期協商活動舉行。本期協商活動由市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承辦。市政協委員、職能部門代表、專家學者在活動現場,共同就“提升政務服務水平,優化營商環境”主題展開熱議,在傾聽中交流思想、凝聚共識;在商量中匯集力量、解決問題。

楊軍
全國政協委員,市政協黨組書記、主席楊軍出席活動并參與話題討論。他指出,提高政務服務水平,優化營商環境,是我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辦好一次會,搞活一座城”重要指示要求的具體行動,也是大力推進“項目落地年”的迫切需要。要堅持頂格推進、高點定位,圍繞國家、省戰略布局,搶抓山東自貿試驗區青島片區、上合示范區、“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新平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等重大機遇,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積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要堅持零距離服務,面向廣大市場主體和投資者需求,打通營商環境“最后一米”。要充分發揮政協優勢,形成“人人都是營商環境”的濃厚氛圍,打造讓企業家和市場主體茁壯成長的“熱帶雨林”,真正讓企業家放心投資、舒心創業、安心發展,讓廣大人民群眾滿意。

薛慶國
市委常委、副市長薛慶國代表市政府到場傾聽委員們的意見建議。他表示,優化營商環境,需要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真誠歡迎各級政協委員和社會各界一如既往地關注我市營商環境,通過各種渠道多提寶貴意見和建議。市政府將以此次活動為契機,精準推出一些務實管用的好政策、好措施、好辦法,不斷提高政務服務水平,努力推動我市營商環境得到更大的提升。

推進數據共享
提升“一網通辦”效率
“水深則魚悅,城強則賈興”。營商環境是重要的發展基礎。提升政務服務水平,是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要一環。在高效青島建設攻勢的助力下,近年來,青島的營商環境尤其是政府政務服務水平有了明顯提升。在2020年全國營商環境評價中,青島市排名全國第11位;2020年度全國重點城市一體化政務服務能力總體指數排名,青島位列第5位,成績傲人。
但成績的背后,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回避的短板。此前,市政協委員們調研發現,與南方先進城市相比,青島部分審批業務存在環節較多,材料多頭提交、重復提交等問題,影響了“一網通辦”效果。
在市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和觀海新聞客戶端“直通12345”平臺上,這同樣是市民吐槽的熱點話題,“申領政府獎補資金需要分期申報,每期申報都要準備材料,并向多個部門重復提供,實在太麻煩了。”一位網友道出心聲。
孫法柏
“出現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是政府部門數據共享水平較低。一方面,審批環節多系統并用的現狀,制約了數據的打通共享;另一方面,部分機構數據電子化進程較慢,也影響到了共享數據的質量。”市政協常委、山東科技大學文法學院院長孫法柏曾經對青島的行政審批工作進行過系統性調研,他建議,青島應從整合行政審批系統入手,以審批信息與資料信息共享為基礎,盡快推進數據開放、共享。
周海燕
數據共享涉及多個部門,要真正有所突破必須提高協調層級。市政協委員、段和段(青島)律師事務所主任、市律師協會副會長周海燕認為,除了用好政府頂層設計的指揮棒外,政府應該拿出真金白銀,獎勵信息共享度較高的部門和積極開展歷史數據電子化采集、共享的部門,切實推動數據共享進程。

楊守彬
“不久前發布的《青島市‘十四五’信息化規劃》提出了加速建設數字經濟、數字政府、數字社會的構想,應該將數據共享問題放到這一大框架下去思考。”市政協委員、春光里產業資本集團創始人、青島智谷工程CEO楊守彬認為,青島應該盡快建設全市統一的動態數據中心,所有部門的數據生產、使用都要遵循統一的標準,努力實現“一庫”“一云”“一網”“一端”。

王朝靜
據悉,推進數據共享,相關部門已經有所作為。今年5月,市政府印發《“為民服務,數據賦能”攻堅行動方案》,重點開展四大專項行動,其中就包括數據壁壘清零。市大數據局數據應用管理處處長王朝靜介紹,目前,市大數據局已梳理形成了政務服務、政府管理和社會治理三張數據壁壘問題清單。針對每個問題,市大數據局認真組織各單位進行了責任分解,明確責任部門、工作計劃和完成時限,加快清除數據壁壘。
“下一步,我們將加大已有可共享數據的應用力度,推動更多政務服務事項通過信息共享核驗實現網上審批、智能審批、‘零材料’辦理。”市行政審批服務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張會佐表示,作為數據的提供方,市行政審批服務局將配合市大數據局做好數據歸集、整理,為其他需要使用審批領域數據的部門提供完整規范的數據資源,加快推進數據共享。
電子簽名、電子印章、電子證照應用是提升“一網通辦”水平的基礎性要求。在前期調研中,市政協委員們發現,青島電子簽名、電子印章、電子證照推廣工作相對滯后。這讓很多本來可以完全網辦的業務變成了線上、線下同步推進,或是完全線下推進。對此,楊守彬、周海燕建議,青島應該加大電子簽名、電子印章和電子證照推廣力度,引導市民、企業申領電子簽名、電子印章和電子證照,并豐富應用場景,提升城市數字化水平。
委員們的建議得到了市行政審批服務局的積極回應。“下一步,我們將加強審批領域電子證照制發和歸集,并與‘愛山東’‘青e辦’App進行對接,實現電子證照在更多渠道的應用。”張會佐表示,電子簽名、電子印章在行政審批領域的應用也將加強,群眾、企業辦理業務時,可在線簽署材料,申請電子簽名、電子印章。
加快項目落地
優化工程審批服務
項目建設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命線,是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的突破口,對推動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今年是我市“項目落地年”,項目建設比較集中,對項目的審批、監管、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9年,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要求,青島全面啟動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優化精簡審批流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從政協委員調研的情況來看,我市工程項目建設審批環節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審批權限下放后,各區市審批標準不一的情況相對突出,影響了項目推進。
“權限下放的目的是通過審批提速和流程再造,讓企業感到更便捷。權限下放后,如果工作效率得不到提高,反而加重了企業的負擔,那就失去了權限下放的意義。”孫法柏建議,有關部門應牽頭對區市行政審批環節進行梳理,能統一的盡量統一,讓企業和市民辦事有章可循,不再遭遇“一事一議”。

張會佐
“同一事項在不同區(市)審批標準不一致,在全國行政審批領域是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張會佐表示,為了破解難題,青島正在推行跨域通辦、政務服務事項標準化管理和“零基礎”標準化梳理,方便企業及群眾在不同區域辦理業務,為今后進一步審批提速打下堅實的基礎。
隨著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近年來,大體量建筑不斷涌現。加快項目建設,進一步優化施工許可辦理流程成為企業的迫切需求。周海燕認為,青島應該借鑒外地做法,在基坑支護和工程主體兩階段發放施工許可證的基礎上,為地下室施工單獨發放施工許可,為施工提速。
政協委員的建議暗合了職能部門的改革設想。據了解,為了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項目落地年”工作部署,市行政審批服務局計劃推行施工許可三階段辦理,建設單位可以分別辦理土石方工程、建筑工程主體地下部分、建筑工程主體地上部分施工許可手續。目前,市行政審批服務局已研究通過具體方案,待市政府批準后就可以正式實施。
項目要切實落地,與深化放管服改革密切相關。近年來,青島一直在深化放管服改革,激發市場活力。楊守彬認為,放管服改革,重要的是要“放出活力、放出創造力”,“管出公平、管出質量”,“服出便利、服出實惠”。青島在簡政放權層面,成效顯著。下一步,應該加強管理和服務。建議借力智慧城市建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強對項目的監管效果。同時,相關部門要以“終”為始,從企業真實需求出發開展服務,做到“聽得進、傳得出、落得實”。
呂恒良
協商活動現場,嶗山區副區長呂恒良介紹了嶗山區的經驗做法,“推進項目落地,嶗山區落實‘要素跟著項目走’機制,組建土地規劃、審批服務等五支保障小分隊,從征遷保障、土地資源、規劃服務、審批提速等方面給予全方位支持。上半年核發規劃許可、施工許可345萬平方米,推動一批重點項目提速提效。”
助力“四新”經濟發展
營造公平市場環境
時下,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風起云涌,引人矚目。協商活動中,圍繞“四新”經濟發展,委員們積極建言獻策。
作為知名投資人,楊守彬認為,近幾年,青島的“四新”經濟發展環境有所改善,但與南方先進城市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青島還處于一個看重實體經濟、看重固定資產投資,對新技術、新模式理解不到位的階段。很多‘四新’經濟企業在青島發展得不夠好,外地的優質企業在青島落戶的也不夠多。”他說。
“無實體經濟不強,無新興經濟不活。青島要把‘四新’經濟放在與實體經濟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去審視。”楊守彬表示,“四新”經濟企業多為科技初創企業,一旦踩準風口,后期很容易迎來爆發式成長。青島應該瞄準“四新”經濟企業的痛點,出臺有針對性的政策,促進其發展。
“現代企業競爭中,生態型企業碾壓平臺型企業,平臺型企業碾壓產品型企業。打造良好的‘四新’經濟發展環境,要有生態意識,要培育、吸引大量的創投機構、創投培訓機構、創投服務機構,這三者是‘四新’經濟發展的陽光、土壤和空氣,從而形成適合‘四新’經濟發展的‘熱帶雨林’。”楊守彬說道。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協商活動中,政協委員紛紛表示,優化“四新”經濟發展環境,青島需要加強法治化建設。
孫法柏表示,當前,青島的立法體系、政策體系相對比較健全,但法律法規、政策的執行效果還有待提升。部分企業反映政府招商時承諾的土地、資金等政策不兌現,在一些項目的招標時,條件設置偏向于大型企業,對小企業、科技初創企業關注度不夠,相關部門需要在后期工作中有針對性地改進。
周海燕建議,適應“四新”經濟企業發展需要,青島應改變企業在注冊過程中必須提供模板章程的要求。“2005年新出臺的《公司法》對企業出資、股權安排,分紅、公司架構、股東會權限方面做了比較靈活的安排,里面有大量由股東自由裁量的內容。根據青島現行程序,企業辦理注冊時,需要按照模板提交公司章程,這樣的章程無法真正體現‘四新’經濟企業興辦人的約定,為后期企業發展埋下了隱患。建議有關部門改變這一審批要求,更好地服務企業發展。”
此外,企業無障礙跨區搬遷問題也成為委員們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據悉,為了優化全市經濟發展環境,引導各區(市)加大對市外的招商引資工作力度,2019年年底,青島出臺政策明確要求,任何區(市)不得對企業在青島轄區內的正常遷移設置障礙。
楊丹
但實際情況卻依然不容樂觀。協商活動現場,青島市江蘇商會秘書長楊丹表達了會員單位的呼聲,“我們商會有400多家會員,其中有不少‘四新’經濟企業。部分會員單位跨區搬遷時,經常遭遇原始注冊區域相關部門的挽留,導致實際搬遷延遲,影響了企業的生產和經營。”
如何提高企業搬遷政策的落地實效,周海燕建議,青島應進一步細化既有政策的相關標準,明確企業辦理跨區遷移的流程時限、職責部門、提交材料要求等,讓企業有規則可依。還可以借鑒上海的經驗,設立企業跨區搬遷專窗,加大對企業跨區搬遷工作的監督考核,真正解決企業搬遷難題。
當下的青島,正處于大開放、大合作的新時代。自貿區和上合示范區作為我市對外開放的重要陣地,肩負改革創新的重要使命,迫切需要更大的改革自主權。去年,省人大常委會和省政府分別下發文件,通過“負面清單制”向“兩區”賦予省級行政管理權限,最大限度為“兩區”留足賦權空間,為提升“兩區”營商環境、推動開放發展提質增效提供了重要制度支撐。
借鑒省級層面做法,楊守彬建議,青島應在向“兩區”賦予市級行政管理權限方面多下功夫。“前期調研發現,‘兩區’聚集了不少優質企業,其中包括很多‘四新’經濟企業。賦權工作應以需求為導向推進,讓‘兩區’點單式要權。賦權清單應以企業訴求為主導、以企業有感為標準,確保市級層面下放權力‘含金量’高,企業‘獲得感’強。”楊守彬表示,賦權工作要圍繞“一次辦好”“一鏈辦理”的原則,全方位配套改革。要通過系統集成式放權,盡可能保證全鏈條辦理事項能夠在同一層級、“一站式”辦結,實現“區內事、區內辦”。(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崔武 )
責任編輯:劉聰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