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8月24日訊 8月19日,由市政協委員聯絡活動工作室、青島日報社、市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共同打造的“傾聽與商量”協商平臺第九期協商活動舉行。本期協商活動由市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承辦。市政協委員、職能部門代表、專家學者在活動現場,共同就“提升政務服務水平,優化營商環境”主題展開熱議,在傾聽中交流思想、凝聚共識;在商量中匯集力量、解決問題。
時下,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風起云涌,引人矚目。協商活動中,圍繞“四新”經濟發展,委員們積極建言獻策。
作為知名投資人,楊守彬認為,近幾年,青島的“四新”經濟發展環境有所改善,但與南方先進城市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扒鄭u還處于一個看重實體經濟、看重固定資產投資,對新技術、新模式理解不到位的階段。很多‘四新’經濟企業在青島發展得不夠好,外地的優質企業在青島落戶的也不夠多?!彼f。

“無實體經濟不強,無新興經濟不活。青島要把‘四新’經濟放在與實體經濟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去審視?!睏钍乇虮硎荆八男隆苯洕髽I多為科技初創企業,一旦踩準風口,后期很容易迎來爆發式成長。青島應該瞄準“四新”經濟企業的痛點,出臺有針對性的政策,促進其發展。
“現代企業競爭中,生態型企業碾壓平臺型企業,平臺型企業碾壓產品型企業。打造良好的‘四新’經濟發展環境,要有生態意識,要培育、吸引大量的創投機構、創投培訓機構、創投服務機構,這三者是‘四新’經濟發展的陽光、土壤和空氣,從而形成適合‘四新’經濟發展的‘熱帶雨林’?!睏钍乇蛘f道。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協商活動中,政協委員紛紛表示,優化“四新”經濟發展環境,青島需要加強法治化建設。
孫法柏表示,當前,青島的立法體系、政策體系相對比較健全,但法律法規、政策的執行效果還有待提升。部分企業反映政府招商時承諾的土地、資金等政策不兌現,在一些項目的招標時,條件設置偏向于大型企業,對小企業、科技初創企業關注度不夠,相關部門需要在后期工作中有針對性地改進。
周海燕建議,適應“四新”經濟企業發展需要,青島應改變企業在注冊過程中必須提供模板章程的要求?!?005年新出臺的《公司法》對企業出資、股權安排,分紅、公司架構、股東會權限方面做了比較靈活的安排,里面有大量由股東自由裁量的內容。根據青島現行程序,企業辦理注冊時,需要按照模板提交公司章程,這樣的章程無法真正體現‘四新’經濟企業興辦人的約定,為后期企業發展埋下了隱患。建議有關部門改變這一審批要求,更好地服務企業發展。”
此外,企業無障礙跨區搬遷問題也成為委員們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據悉,為了優化全市經濟發展環境,引導各區(市)加大對市外的招商引資工作力度,2019年年底,青島出臺政策明確要求,任何區(市)不得對企業在青島轄區內的正常遷移設置障礙。

楊丹
但實際情況卻依然不容樂觀。協商活動現場,青島市江蘇商會秘書長楊丹表達了會員單位的呼聲,“我們商會有400多家會員,其中有不少‘四新’經濟企業。部分會員單位跨區搬遷時,經常遭遇原始注冊區域相關部門的挽留,導致實際搬遷延遲,影響了企業的生產和經營?!?/p>
如何提高企業搬遷政策的落地實效,周海燕建議,青島應進一步細化既有政策的相關標準,明確企業辦理跨區遷移的流程時限、職責部門、提交材料要求等,讓企業有規則可依。還可以借鑒上海的經驗,設立企業跨區搬遷專窗,加大對企業跨區搬遷工作的監督考核,真正解決企業搬遷難題。
當下的青島,正處于大開放、大合作的新時代。自貿區和上合示范區作為我市對外開放的重要陣地,肩負改革創新的重要使命,迫切需要更大的改革自主權。去年,省人大常委會和省政府分別下發文件,通過“負面清單制”向“兩區”賦予省級行政管理權限,最大限度為“兩區”留足賦權空間,為提升“兩區”營商環境、推動開放發展提質增效提供了重要制度支撐。
借鑒省級層面做法,楊守彬建議,青島應在向“兩區”賦予市級行政管理權限方面多下功夫。“前期調研發現,‘兩區’聚集了不少優質企業,其中包括很多‘四新’經濟企業。賦權工作應以需求為導向推進,讓‘兩區’點單式要權。賦權清單應以企業訴求為主導、以企業有感為標準,確保市級層面下放權力‘含金量’高,企業‘獲得感’強?!睏钍乇虮硎?,賦權工作要圍繞“一次辦好”“一鏈辦理”的原則,全方位配套改革。要通過系統集成式放權,盡可能保證全鏈條辦理事項能夠在同一層級、“一站式”辦結,實現“區內事、區內辦”。
責任編輯:管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