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8月26日訊 “急在分秒之間,救在生死邊緣”。嶗山區部分街道地處山區,社區位置偏遠、道路崎嶇,120接診到達時間平均約20分鐘,而一些急癥的黃金搶救時間僅有短短的4到6分鐘。如何讓病人在第一時間得到醫療救治呢?2020年,嶗山區被確定為我市院前急救鄉醫聯動試點。近一年來,嶗山區已有200余名急危病人得到鄉醫的及時救護,有效降低了病人的死亡率和致殘率,廣受好評。
提升“在家門口救人”能力
觀海新聞記者采訪獲悉,早在2016年,嶗山區就在全國率先開展“120-鄉醫聯動服務”,發揮鄉村醫生熟門熟路、了解病情、最快到達的便利優勢,以完善院前急救服務體系建設,提升院前急危重癥搶救成功率為目標,讓急救真正“救”在身邊。為了做好這項沒有經驗可借鑒、沒有流程可操作的工作,嶗山區圍繞鄉村醫生具體要做什么、鄉村醫生如何做等制定《鄉村醫生院前急救工作手冊》,設定鄉村醫生急救AB角互補,制定詳細的工作流程,配備急救物資,規范了院前醫療急救行為。同時,充分發揮區內醫學急救知識應急救援培訓基地作用,建立并完善急救專項培訓機制,組織急救專家面向基層醫務人員、企事業單位職工及廣大社區群眾進行急救技術培訓和推廣。90余家一體化衛生室近200名鄉村醫生分批參加培訓并進行了技能考試,保證每名鄉村醫生每年學習時間不少于60個學時,做到小班教學、結業考試、人人合格,近年來累計培訓1000余人次,提升了“在家門口救人”的應急救護能力。
急救網絡遍布山區社區
每年的4月至10月是嶗山景區的旅游旺季,時常會發生游客溺水、墜落、心腦血管意外等危急情況。嶗山區率先將院前急救服務延伸至旅游景區,由專業急救人員對景區工作人員開展急救技能培訓,演示院前急救操作流程、救援方法和注意事項,提高景區突發事件處理能力。啟用兩輛價值110萬元裝備精良的120急救車輛,為各急救站點補充更新約200萬元急救器材,安排專職醫護人員坐診,提供毒蛇毒蟲咬傷救護和突發心腦血管病救治等急救服務。
近年來,嶗山區通過配備急救背包、除顫儀等急救設備和腎上腺素、多巴胺等急救藥品,定期安排鄉村醫生參與各項急危重癥學習培訓,加強遠程醫療服務體系推廣應用,不斷提高院前急救服務質量,逐步建立并完善對山區居民的近距離醫療救援長效機制,縮短了醫生和病人之間的距離,有效提升院前急救質量。同時,通過新增民營醫院120院前急救站為轄區城鄉交界處院前急救資源提供了重要補充,進一步擴大了市急救指揮中心120網絡覆蓋面積。通過政府購買服務配齊配強院前急救隊伍,提升隊伍急救技能,為各種突發事件的現場救治保駕護航。目前,嶗山區“120-鄉醫聯動急救”網絡已遍布北宅、王哥莊街道的山區社區,發揮鄉村醫生近距離優勢,把握“黃金四分鐘”,挽救病危群眾生命。
遠程會診解決緊急狀況
此外,嶗山區在我市率先創建了村衛生室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做心電圖、三級醫院專家實時診斷的新型網上醫療服務模式,群眾不出社區就可享受到三甲醫院優質的心電診斷服務。遠程心電診斷系統運行以來,累計為6萬余人進行了檢查,發現各種疾病7663人,160余名心梗和隱性心臟病病人得到了及時救治,存活率達100%。同時,將微信實時傳輸功能與醫療救護結合,與醫聯體單位專業醫師建立了“心梗急救群”、“腦卒中群”、“醫聯體轉診聯絡群”等多個工作群。目前已加入市級醫院主任專家100余人,涵蓋心內科、神經內科、中醫科、兒科等20多個科室,搭建起了基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市級綜合醫院溝通交流的平臺。基層醫務人員遇到緊急情況時,可通過微信群與上級醫院醫生進行實時溝通和遠程會診,對病人進行必要的急救,并可根據情況迅速通過綠色通道將病人向上級醫院轉運,實現了基層醫療機構與上級醫院的無縫銜接。近年來,地處最偏遠的王哥莊街道通過微平臺成功解決基層緊急突發狀況30余次,為救治危重癥病人贏得寶貴時間。(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張晉 通訊員 張華 李瑩)
責任編輯:劉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