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挨餓、吃苦、寒涼、冒汗……看似跟長壽挨不著邊,殊不知,長壽拼的是平衡,身體的平衡、心態的平衡,“微微”胖一點、餓一點、苦一點,反而能給健康帶來裨益。
要想長壽,做到“六微”——
微胖:防止肌少癥
適量脂肪可儲存能量,保護臟器。身體過瘦易致免疫力下降、疾病易感性增加等風險。
北京協和醫院老年醫學科副主任康琳:能走、能跑、能動,都是肌肉在發揮著巨大的功能。如果老人出現了不明原因的摔倒,或總是覺得沒有力氣,很有可能是肌肉的問題,出現了肌少癥。《肌肉衰減綜合征營養與運動干預中國專家共識》指出,正常老年人群每天每公斤體重要補充1克蛋白質,衰弱及肌少癥老年人每天每公斤體重要達到1.5-2.0克的蛋白質補充量,依據全天蛋白質攝入量計算蛋白質即可。一般老年人每天在飲食基礎上,額外補充30-40克乳清蛋白是可接受的。胃腸功能退化的老年人更要補充易消化吸收的蛋白質,乳清蛋白更適合老年人食用。
微涼:慎重“熱養生”
有些老人重視“熱養生”,錯誤理解了“冬病夏治”。甚至有老人因長年受腸胃病困擾,選擇了“裹棉衣”養生,結果中暑險些喪命。
復旦大學附屬上海市第五人民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醫師張學敏:老年人感受能力差,尤其是既往有中風后遺癥、阿爾茨海默癥、精神障礙者對高溫侵襲的表現不敏感,老年人尚未出現這些癥狀時,就可能已經中暑虛脫了。其次,老年人汗腺散熱能力減退,體內熱量不易散發,或正在服用利尿劑的老年人體內水分流失更多;一些老年人在悶熱的環境中因種種原因不愛開空調,易中暑。
在膳食調養中,應以多維、清淡為主,可多食苦瓜、西紅柿、黃瓜、萵苣、蓮子等富含維生素的清涼食品。多喝水,要少量多次飲用,不要等到口渴時再喝水。衣著要寬松、吸水,如棉質衣服。室內通風,如自然風達不到降溫降濕效果,可使用空調等輔助設施,保證室溫在26℃-28℃,不能一味抵觸使用冷空調。在最熱的中午和下午應避免外出。老年人外出最好要有家人陪伴,備好防曬物品和一些急救防暑藥。
微餓:吃飯別太飽
很多老人早已養成節儉的習慣,即使吃飽了,也總會把盤中剩下的幾口菜吃完。“光盤”節儉理念雖好,但對老人可能得不償失。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臨床營養科主管營養師井路路:吃得過飽,會令消化系統負荷過重,導致胃痛胃脹,易誘發或加重消化道疾病,還可誘發心血管疾病。老人代謝能力較差,普遍活動量低,多余能量不易消耗,會轉化成脂肪在體內沉積,久而久之就會造成老年肥胖。肥胖老人患上“三高”、骨質疏松以及癌癥風險會大大增加。對于患有慢病老人而言,過飽對于疾病康復不利。比如有冠心病史的老人,吃太飽易誘發心絞痛;高血壓老人過飽,往往導致血壓短時間升高;糖尿病老年患者,飽食還會出現血糖過高。
可采取三步預防過飽:做飯前,估算食材量,寧可少做,不要多做,萬一正餐量不足,飯后可加點餐,如吃些水果、堅果、肉干等;第二,做飯時少油少鹽少糖,餐具適當選小的;第三,飯菜做多了,可蓋上保鮮膜放在冰箱保鮮室,6小時內吃掉沒問題。食物變質時,千萬不要因為節省而逼自己吃下。
微汗:運動要適度
有些老人認為鍛煉身體必須有“效果”,“效果”主要看排汗量,汗越多,效果越好。其實,對老年人來說,運動要適度,盡量以微汗為宜。
江蘇省中醫院普內科主任、主任中醫師陸為民:運動要循序漸進,比如先從散步到慢走,再從慢走到快走或正常跑。不主張老年人運動到大汗淋漓,有基礎疾病的老人尤需注意。外出運動時,盡量選擇散步、太極拳等不劇烈的運動方式。控制心率,控制活動量,以微微出汗、稍感疲憊、渾身舒暢為宜。運動時間最好選在早上6時-9時,或下午4時-7時之間,氣溫在27℃-30℃之間,運動半小時-1小時較好。心率是反映運動強度和持續時間的簡易指標,一般為最大心率(220-年齡)的60%-80%。老人運動心率建議在120-140次/分鐘。體虛的胖者可用黃芪泡水,瘦人可用西洋參泡水,也可按揉保健穴,比如足三里(外膝眼下三寸)健脾,三陰交(小腿內側,足踝尖上3寸)滋陰,涌泉穴(足底非足指部位上1/3處正中)引火歸元。
微苦:別總享清福
退休了總算能好好享受晚年生活了。但享受晚年不是坐在家里等著保姆和子女伺候,當個甩手掌柜,相反,稍微吃點“苦”對老人的身心健康更有利。
《生物醫學·老年醫學》雜志上的一項研究說:家務勞動有助于改善大腦健康,老年人從中受益更大。加拿大研究人員對平均年齡71歲的老人就身體活動、記憶力、注意力、思維速度和執行能力等進行評估,結果發現,花費在家務勞動上的時間與老人腦容量(尤其是灰質物質)呈正相關。研究人員指出,運動后腦容量的增加得益于體適能的改善和血流量的增加。體適能包括速度、反應、耐力、肌力、平衡性、柔軟性、協調性和敏捷性等。另外,身體活動可增強心肺功能,降低心血管疾病和死亡風險。有規律的家務勞動還可減少久坐。每天超過8小時的久坐與不良健康后果相關,這些后果包括增加靜脈聚集和凝血因子,進而破壞血流并可能導致血糖和血漿甘油三酯升高,且久坐與腦萎縮也有關。
微愚:少點玻璃心
季羨林老先生說,養生養的就是一個心態。心態好,身體自然就好。養生必先養心,生活中糊涂點、瀟灑點,拿得起放得下,難得糊涂,才是大智慧。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老年病科主任孫新宇:老年人退休后,生活圈子會發生很大的變化,生活的主題也會隨之而產生偏移。他們很容易將自己禁錮在家庭小環境中,于是,日常的思維、行動都僅僅圍繞家庭展開。這種孤單狀態造成老年人對外界事務的感受性降低,家庭之外的生活對他們是陌生的,所以他們常會出現無法對外界做出有效判斷的情況。
一旦這種與外界之間連接的能力降低,老年人就會提升較強的自我保護意識,而過度的自我保護常常是猜疑心理的開始,身體也易出問題。建議老人多參加社區活動,通過共同愛好結交新伙伴,打開話匣子,向子女、朋友說出心里話,談談心,把一些負面情緒發泄出來。(來源:大眾衛生報)
責任編輯:付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