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設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指明了實現發展和保護協同共生的新路徑。
近日,中央第二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進駐山東開展第二輪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對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具有重要意義。全市各級各部門要以此次督察為契機,充分發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的引導和倒逼作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讓綠色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推動我市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再上新臺階。
生態環境問題,歸根結底是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問題。在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和世界經濟衰退的影響下,青島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展現出了堅如磐石的戰略定力。這種戰略定力,源自對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關系的深刻思考和科學把握,讓低碳發展成為轉方式、調結構的戰略選擇,以生態文明引領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旅游產業化,持續發力建設綠色、低碳、循環、高質量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秋高氣爽,青島“顏值”屢屢在朋友圈刷屏。2020年,青島市環境空氣質量歷史性地全面達到國家二級標準。不只是空氣更加清新,生態環境質量也有明顯改善,多項指標達到歷史最好水平,“紅瓦綠樹、碧海藍天”的青島氣質出落得愈發令人流連忘返。青島始終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市、區(市)全部成立生態環境委員會,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實施頂格協調推進和統一領導指揮,構建起“管行業必須管環保”的大環保格局,切實提升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治理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持續增強生態環境監管能力,生態環境質量全面好轉。“十三五”期間,青島市萬元GDP能耗累計下降21.5%,煤炭消費結構占比30%,遠低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逐年削減。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在看到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的同時,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生態文明建設正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當下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離廣大市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離建設美麗青島的目標還有較大的差距。總體上看,全市以重工業為主的工業結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以公路運輸為主的運輸結構沒有根本改變,環境污染和生態保護所面臨的嚴峻形勢沒有根本改變,面臨較高環境風險的態勢沒有根本改變。要爬過這個坡,邁過這道坎,就必須持續用力,馳而不息,堅定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美麗青島。
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的關鍵時期。走綠色低碳發展之路,不僅是突破資源環境瓶頸約束、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的必然要求,更是轉變發展方式、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要以環境提升涵養城市氣質,筑牢高質量發展的綠色根基。躋身全國低碳城市前列的青島,要利用好自身優勢,繼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保持攻堅力度和勢頭,解決好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環境問題。抓住以降碳為源頭治理的“牛鼻子”,協同推進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抓好新一輪“四減四增”工作,健全以生態、循環、低碳、高效為特征的綠色經濟發展體系,以產業的轉型升級助推綠色發展。要探索構建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評價體系,將GEP作為衡量區域生態保護成效的重要指標。要開展重點行業重點領域碳達峰專項行動,加強低碳城市試點、低碳社區試點、零碳社區建設等示范工程建設,力爭在國內率先實現碳排放達峰,爭創全國“碳達峰、碳中和”先行示范區。
惟其艱難,方顯勇毅;惟其磨礪,始得玉成。生態文明建設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重要特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群眾追求高品質生活的共識和呼聲。各級各部門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更大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統籌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著力解決生態環境問題,促進生態環境持續改善,讓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
綠色是青島的靚麗底色,在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同時,要讓這個底色越來越“靚”。(青島日報評論員)

青島日報2021年8月30日1版
責任編輯:岳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