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和田地區北緯37°的地方薈萃著人類文明勝跡,凝聚著大自然的靈氣,卻又常年遭受沙塵暴的侵害。北京大學藥學院屠鵬飛教授扎根大漠30年,用一株肉蓯蓉將科研寫在祖國大地上,架起生態與健康的橋梁!把沙漠變成聚寶盆,讓農民實現“點沙成金”!而他,也被稱為“肉蓯蓉之父”
闡明一味中藥,解決一種資源
1990年,屠鵬飛師從著名生藥學家樓之岑進行博士后研究,他選擇了當時比較冷門的肉蓯蓉作為科研課題。但是到了新疆他才發現,野生肉蓯蓉正面臨著滅絕的危機,預見到肉蓯蓉的資源危機后,他開始著手于研究肉蓯蓉的人工種植技術。

“肉蓯蓉“俗稱“沙漠人參”,是一種沙漠寄生植物,主要寄生在梭梭和紅柳的根部。而在上個世紀90年代,關于肉蓯蓉種子如何能寄生到寄主的根上,還是一個未解之謎。
1990年,屠鵬飛從北京到新疆單程需要10天,首先在北京坐火車四天三夜到達新疆,穿過天山,然后順著塔克拉瑪干沙漠走6天才能到達于田縣。而野生肉蓯蓉分布最多的地方位于達里雅布衣,這是一個塔克拉瑪干沙漠深處的小鎮,不通公路,從于田縣城出發,還要穿越無數個大沙包,顛簸一天才能到達。由于條件艱苦,屠鵬飛只能自己帶帳篷住,身上被曬到脫皮,甚至沒有水洗漱。為了破解肉蓯蓉的寄生之謎,屠鵬飛努力克服這些困難,多次來到這里實地研究肉蓯蓉。

經過大量的生物學研究,屠鵬飛終于發現了肉蓯蓉寄生的奧秘。肉蓯蓉的種子能夠發射信號物質,寄主的根就主動地往肉蓯蓉上長,然后肉蓯蓉就會長成一個吸器吸在寄主的根上。在掌握了肉蓯蓉的寄生原理之后,屠鵬飛用大量的科學研究,力證了新疆和田地區生長的管花肉蓯蓉的藥用價值,2004年,在屠鵬飛的提議下,國家藥典委員會決定把管花肉蓯蓉錄入2005年《中國藥典》,此舉確立了管花肉蓯蓉作為中藥材的合法地位,屠鵬飛也因此被授予和田地區科技特等獎。

治理一片沙漠,改善一域生態
隨著氣候的不斷惡化,土地沙漠化成為了全球普遍關心的問題。我國有沙漠面積130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13.5%,防沙、治沙是我國政府和沙區人民很重要的事情。我國原創的編草方格來防沙、治沙效果很好,但是成本較高,西部沙漠里的公路兩旁有很多草方格,由于缺乏維護的資金,已經起不到應有的作用。

肉蓯蓉分為荒漠肉蓯蓉和管花肉蓯蓉,管花肉蓯蓉的有效部位可以被開發成治療血管性癡呆的新藥——蓯蓉總苷膠囊,而荒漠肉蓯蓉則是治沙的優質植物,屠鵬飛將荒漠肉蓯蓉推廣基地選在了沙塵暴最嚴重的地區,內蒙古阿拉善盟和新疆和田地區,大規模推廣沙生植物、肉蓯蓉及其寄主植物的種植。
三十年彈指一揮間,屠鵬飛治理沙漠512萬頃,創造了中國特色可持續治理沙漠模式,于田縣城外15公里半徑全部被寄主植物紅柳包圍,浮塵天氣從原來每年240天減至128天。

現在那些地區已經舊貌換新顏,初夏時節,如果有機會到新疆的和田地區,就會看到數萬畝沙漠變成了綠洲,公路兩側一望無際的紅柳,盛開著鮮紅的花穗,隨風起伏。如果四五月份到新疆,一行行鮮花盛開的肉蓯蓉,形成和田地區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形成一個產業,造福一方百姓
屠鵬飛在采訪中曾說:“像我們搞藥學的,實際上是一個應用的學科。如果我們僅僅是為了發文章,我覺得沒有很好的體現我們的價值。所以我這個人,特別重視科技成果的轉化,我能夠把我研究的,能夠用起來的東西,一定會想辦法把它發揮作用。”懷揣著這種信念,屠鵬飛把科研論文寫在了祖國大地上,成就了大漠地區一個新興產業——肉蓯蓉生態產業。

經過長期研究,屠鵬飛團隊搞清楚了肉蓯蓉的寄生過程和寄生條件,發明了肉蓯蓉種子萌發率測定方法,建立了接種技術,解決了凍害防治方法;又接連研發了接種機和采挖機,實現了機械化,建立肉蓯蓉高產穩產技術,發明優質肉蓯蓉加工技術,使有效成分含量提高5~10倍。
2012年,當得知國家科技部和財政部正在實施科技惠民計劃,屠鵬飛決定抓住這次機遇。他牽頭北京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和于田縣林業站聯合申請,得到了國家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資金支持,從種子到種植技術,手把手帶領老百姓種植肉蓯蓉,平均畝產從上一年的18公斤一下子增加到100公斤。

屠鵬飛篩選發現肉蓯蓉的某些部分具有非常好的抗老年癡呆癥和帕金森病的作用,于是他們提取肉蓯蓉有效部位,把它研發成為治療血管性癡呆的新藥。另外,屠鵬飛團隊將肉蓯蓉突變的有效部位提取出來,研發成為一個治療便秘,特別是老年性便秘的新藥,將肉蓯蓉跟其他一些中藥進行配伍,開發出一系列肉蓯蓉的保健產品。

由于屠鵬飛科研團隊在新疆南疆和內蒙古西部大規模推廣沙生植物、肉蓯蓉及其寄主植物的種植,不僅為貧困地區帶來了重大生態收益,而且還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因此他被授予全國脫貧攻堅獎。
從事肉蓯蓉研究的30年里,屠鵬飛扎根祖國大地,迎難而上,克服科研過程中的種種挑戰,懷揣著科學的嚴謹和對人民的關懷,在廣袤的沙漠中,書寫了自己的人生。


屠鵬飛紀錄片出自系列人物紀錄片《北大之光》。《北大之光》系列紀錄片由北京大學融媒體中心出品,記錄了北大老中青幾代學者扎根中國大地,在各自研究領域做出突出性貢獻的歷程。通過講述故事,分享感悟,展現了幾代北大學者愛國愛校、敬業奉獻的精神品質。
(來源:北京大學)
實習編輯:潘新宇
責任編輯:楊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