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8月30日訊 今天凌晨,從奧林匹克世界傳來一條噩耗,國際奧委會前主席羅格逝世,享年79歲。擔任奧委會主席12年,羅格不僅為奧林匹克運動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也給予了中國體育事業極大幫助,他曾盛贊北京奧運會“無與倫比”,也曾在奧帆賽舉辦前后數次訪問青島,對青島充分利用“奧運遺產”全力打造“帆船之都”大加贊賞。

2005年羅格首次訪問青島與青島日報記者孫飛合影。
文武雙全的“跨界天才”
1942年5月2日,羅格出生于比利時的根特。少年時代,羅格就展現出過人的運動天賦, 1968年、1972年和1976年,他先后三次以帆船運動員的身份參加奧運會,正是這樣的經歷,讓他對青島有種“天然的親近感”。“我年輕的時候也是一名帆船運動員,所以我對青島這樣的帆船城市有著更親近的感情。”在2009年10月參觀奧帆博物館時,羅格曾這樣說道。除了帆船,羅格在橄欖球方面也造詣頗深,他曾入選過該項目的比利時國家隊,是世界體壇為數不多的“跨界天才”。
結束了輝煌的運動員生涯,羅格與體育的緣分在繼續,他用另一種身份為奧林匹克服務。羅格先后擔任過國際帆船聯合會醫學委員會主席、歐洲奧委會主席、國際奧委會委員、執委,2001年7月羅格接替薩馬蘭奇,成為國際奧委會第八任主席,后在2009年成功連任,直至2013年卸任。在擔任國際奧委會主席期間,羅格力主為奧運會“瘦身”、控制奧運會成本、反興奮劑和發展青年運動,并于2010年創辦了青奧會,使之成為全世界青少年四年一度通過運動歡聚的盛會。
賽場之外,羅格的人生同樣精彩。擁有醫學博士頭銜的他是一位著名的外科整形醫生,同時兼任布魯塞爾自由大學體育醫學講師,精通比利時語、荷蘭語、英語、法語、德語和西班牙語,是名副其實的“文武全才”。
用中文在青島簽名
羅格主政國際奧委會期間,恰逢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籌備與舉辦,他也因此與中國、與青島結下了深厚的緣分。
2005年奧帆賽籌備期間,羅格第一次訪問青島。作為一名曾經的帆船運動員,羅格在聽取奧帆委匯報的同時,對奧帆賽的籌備工作從專業角度給出了諸多建議,參觀市容環節,青島優美的自然風光、整潔的市容環境和得天獨厚的辦賽條件,讓他相信青島“籌辦一屆成功的奧帆賽十分樂觀”,并承諾“2008年我會再來青島”。而羅格的彬彬有禮和平易近人,是他留給這座城市的深刻印象。
“最后的簽名留念環節,他(羅格)從右褲兜里掏出一個小紙條看了一下,然后在簽名本上一筆一劃地寫下了‘羅格’二字。”時任奧帆委工作人員的戚躍至今都對這個細節記憶猶新,小紙條上是羅格親手打的“中文小抄”。“他之前肯定(把自己的中文名字)練了好多遍,這足以看出羅格對中國、對青島的重視與尊重。”戚躍說道。羅格的這個中文簽名,如今已是奧帆博物館的重要展品之一。
2008年奧帆賽期間,羅格兌現了自己三年前的承諾。8月19日,他與夫人一起乘船觀看了奧帆賽,對賽事的各項組織工作給予高度評價。在青島奧運村參觀時,羅格說:“村里的設施非常棒,運行非常好!是我見到的最棒的帆船奧運分村。”全方位的后勤保障,讓奧帆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8月21日全部競賽結束后,羅格盛贊青島奧帆賽是“歷史上最成功的一次奧帆賽”。
北京奧運會和青島奧帆賽圓滿結束,但羅格與青島的“情緣”未了。2009年10月17日,羅格由濟南乘專機抵達青島訪問。在參觀完奧帆博物館后,他對青島奧運遺產的利用和奧運知識、奧帆知識的普及稱贊不已。他說,青島為舉辦一屆成功的奧帆賽作出巨大努力,現在正全力發揮后奧運效應,推進青少年帆船運動。青島帆船運動的基礎設施非常好,新建的奧帆博物館也非常出色,“這是我見過的最棒的奧林匹克帆船博物館”。
遺憾的是,作為國際奧委會名譽主席,羅格將無法看到北京冬奧會開幕的盛況。但正如萬千網友所言,北京一定會用又一屆“無與倫比”的奧運會,告慰這位中國人民的老朋友的在天之靈。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張羽)
責任編輯: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