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意象天開”——孫其光繪畫作品展在位于青島海泊路43號的洛川家美術館開展,這位年逾70歲的藝術工作者用他所擅長的光影重新定義著新時代的筆墨,正如他在畫展前言中寫到:“從景象寫實一步一步延伸到抽象意彩,實驗的過程也是藝術升華的遞進,讓自己感覺到了創造的樂趣,發現大自然給予我們無窮的能量和想象力。 ”

時隔四十年重拾畫筆
對于孫其光而言,更為人知的身份是攝影家,他曾在淄博市張店文化館和原青島市四方文化館從事群眾文化工作40年,自1994年起正式擔任青島海云庵糖球會(中國十大民俗節、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活動總策劃、并為該活動設計海報、紀念封等20余年。在用相機記錄青島群文活動的同時,他也用鏡頭捕捉著身邊的點滴與細節,尤為追求光影世界中的美感與社會屬性,其攝影作品屢次在全國、省級攝影展覽及比賽中獲獎,發表專業論文十余篇,主要藝術簡歷收入 《中國攝影家全集》《中國文藝家傳記》《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等辭書,并擔任青島城市攝影家協會名譽主席。

但不為人知的是,孫其光是美術專業的科班生,1970年畢業于青島市工藝美術學校 (現青島科技大學藝術學院),師從青島水彩大家宋守宏先生。退休之后,孫其光重拾畫筆,將傳統的水彩賦予新意,并嘗試著用水墨、色彩以及其他綜合材料進行著畫作的多元試驗,“許多人打趣說,我這是荒廢了四十多年之后重拾畫筆,其實并不是這樣的,不論是之前所擅長的攝影,還是長時間從事的群文工作,都在不間斷地感受著藝術,舞蹈也好,合唱也罷,所謂的區別不過是表達的形式,其感受是共通的。 ”孫其光表示,四十年的歷練鍛煉著他對人生、對社會、對世界的觀察能力,“剛一開始重拾畫筆,或許技法上會略有遲鈍,不夠流暢,但是腦中、心中充盈著表達的欲望,而非行活的機械式生產,或許是更有裨益的經歷。 ”
多元創作帶來視覺沖擊
觀 “意象天開”——孫其光繪畫作品展,流暢且毫無節制的線條與艷麗色塊的肆意碰撞,能夠直觀感受到其作品帶來的強烈的視覺沖擊。青島日報社原社長、總編輯蔡曉濱在觀展之后寫到 “循著這些自由流動的線條,你分明感覺到創作者的直抒胸臆、暢快淋漓,表達著由必然王國邁向自由王國的無限激情,展示著將命運緊緊握在自己手中的強烈沖動。 ”“這些令人刺激的無論是對立、互補,抑或尖利、灼人的大片色塊,正是我們這個不完美世界的真實寫照:處處充滿著矛盾、失衡、糾纏、無序,甚至傾軋、欺詐、不公、分裂。大膽設色,一直是孫其光先生的過人之處,此番創作,更是運用的得心應手,日臻完美。但孫其光先生在設色上的深刻思考,有待讀者靜品其妙,入得堂奧方解其中三昧。 ”
據介紹,此次展出的49幅畫作,皆是孫其光在疫情期間的創作,也表達著作者本人對于俄羅斯“白銀時代”詩人帕斯捷爾納克 “苦難是人類必不可少的成人禮”的詮釋。孫其光告訴記者,此次展出的這些作品是突破審美傳統的嘗試,也是他重拾畫筆之后的刻意為之,“到了這個年紀再搞藝術創作,最怕的就是固步自封”,所以他也像年輕人一樣運用更為多元的材料,“光影陸離的墻壁,腳下的石板路,還有道路兩旁法國梧桐斑駁的樹皮……所有的這一切都是靈感之源,涂抹的方式也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宣紙,玻璃、亞克力的板材都是絕佳的介質,爾后拓印,竟然讓畫作充滿著自然流動的效果與不同尋常的著墨痕跡,正所謂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周潔)
責任編輯:單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