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9月1日訊 今天中午12點一到,青島膠州灣千余艘漁船開足馬力奔赴漁區。對于跑得快的漁船而言,“快人一步”意味著具有選擇優勢,可以搶先占據自認為資源豐富的漁區。

青島的漁船大小不一,但總體以小功率為主,普遍在1000馬力上下。相對而言,薛洪辛的船是個十足的小漁船,只有兩三百馬力的它一開始就輸在了起跑線上,開海不多久,理所當然地被其他漁船甩在了身后。
但薛洪辛似乎沒有考慮過改變現狀。作為土生土長的青島薛家島人,他駕駛著這樣的小漁船從事捕撈行業,娶妻、生子,再把自己的兒子培養成大學生,一路走來已有20余年。

“現在的人工成本越來越高了,雇一個漁民的費用每年是8-9萬元。” 薛洪辛的小漁船連同他雇傭的漁民在內一共2個人,他并不認為自己算是船長,堅持讓記者稱他為“薛大哥”。跟隨薛大哥出海的途中,他一邊感激著大海賦予了這份生計,一邊感慨著生存發展的艱難,“風吹雨曬,夏熱冬冷,可以說,捕魚業是最底層最辛苦的行業之一。”
看著前面的漁船漸行漸遠,薛大哥似乎并不慌忙。出了膠州灣,海上的涌浪多了起來。在茫茫的大海上,小漁船如一葉扁舟,隨風搖擺。航行近一個小時,薛大哥選定了自己的捕魚位置:92海區1小區,青島大公島附近。
為什么選擇在92海區1小區,薛大哥沒有說。青島的管轄海域包括83、84、85、90、91、92等6個完整海區,以及93、100等與日照等城市重疊的海區。按照劃分,每個海區又分為9個小海區,每個小海區直線距離10海里。放眼92海區1小區附近,漁船并不多,這顯示著青島捕魚海域的寬闊,也讓小漁船在大海上凸顯了一絲寂寞和蒼涼。
下了拖網,小漁船似乎更加走不動了,仿佛只是隨波逐流。薛大哥笑著說,把拖網放在海中拖行一兩個小時,捕到多少魚可以感受出來,漁船不動了反而是大豐收。按照慣例,他們每天可以下拖網四到五次,因為是小漁船的緣故,無法在海中長期作業,幾乎都是當天就回到岸上。

兩個小時后,開始收網了。薛大哥和另外一位漁民,一左一右,在船尾手動拉動拖網。小鲅魚不時躍出水面,捕食著漁船周圍的小魚。隨著網具慢慢收起,盛裝著漁獲物的拖網被放到漁船上。記者看了一眼,似乎并沒有想象中的“大豐收”。

薛大哥似乎看出了記者的心思,他一邊分揀以皮皮蝦為主的漁獲物一邊介紹,捕魚是一個“看天吃飯”的營生,運氣占據了其中一部分。而且他們是小漁船,漁網也比一般船的網具要小,基本不可能捕到帶魚、鲅魚等魚類。這一網純利潤在二三百元,對他而言,已經很滿足了。“生活的幸福不會一蹴而就,而是靠一點一滴慢慢奮斗出來的。”他說。
回港途中,薛大哥回憶起上世紀90年代的一件往事:“在冰冷的冬天,漁船拖著拖網還在不斷往前漂,而漁船上的船長卻再也不見了,消失在了海洋中。” 他感嘆說,漁民靠捕魚把日子過得越來越好,而在海上平平安安,是包括他在內的所有漁民的心愿。(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李勛祥/文 韓星/圖)
責任編輯:劉聰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