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國家高級社會工作師資格證時,徐從德還在忙活著萊西市龍水社區七星河新村的社區治理項目,這是該村鄉村振興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社會工作領域專家,徐從德帶領項目團隊和當地工作人員一起用科學的方法來評估和分析社區需求,進而通過鏈接社區內外的資源,滿足社區需求、優化社區秩序、推進社區發展進步。
社會工作師,又被稱為“職業助人者”,而高級社會工作師,便是“職業助人者”的“最高職稱”。日前,民政部完成國家高級社會工作師首次評審工作,全國共產生120名高級社會工作師,其中山東省6人獲評,青島兩人在列,分別為青島科技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徐從德、教師李亞妮。

社工職業序列終于“完整”了
“‘社會工作’是一個起源于西方的專業,它讓助人成為一種職業化、專業化的行為。”徐從德自2001年開始致力于社會工作的專業化、職業化與本土化發展與研究,據他介紹,幫助他人的人有很多“類型”,比如志愿者,但社會工作師是一種職業助人者,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領取一定的薪酬。

徐從德告訴記者,以北京大學為核心的一些高校在1987年建立了社會工作專業,隨后建立該專業的高校越來越多,直至目前全國已有近300所高校有該專業。不過,高校有這個專業,社會卻長期沒有這個職業。轉折點出現在2006年,當時,中共中央十六屆六中全會作出了《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其中提出“建設宏大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2008年,第一批持證社會工作師上崗。最初只有初級和中級兩檔證書。直至2019年,國家首次組織舉行了高級社會工作師的資格考試,2021年才評審出了第一批高級社會工作師。“至此,我們國家有了社會工作師的完整職業序列,這也標志著我國的社會工作步入了新的階段。”他說。
據了解,初級和中級社會工作師的資格證書相對容易考取,筆試合格即可。高級社會工作師的資格證書則很難拿到,應考人員除了參加資格考試,還要通過工作業績整理審核、民政部專家面試答辯評審等環節,他們既要有較強的理論功底,又要有豐富的從業經歷和突出的業績成果,負有指導、帶領人才隊伍和示范、引領事業發展的使命。“差不多要有10年左右的沉淀才行。”李亞妮說。
他們的“軟工作”就是給需要幫助的人以“柔性支持”
李亞妮將社會工作形容為一種“軟工作”,這種助人行為并不是直接提供物質幫助,而是提供柔性支持。2008年汶川地震,李亞妮參與了災后重建社會工作服務項目,幫助受災群眾重建社會關系。當時,相關部門對受災群眾的救治和安置工作都已經做好了,心理咨詢師也對受災群眾進行了個人層面的心理疏導,而社會工作師要做的就是幫助受災群眾融入所在的社會環境,形成人和環境的良性互動。“來自周邊各地的受災群眾在臨時安置點要度過一到兩年的過渡期,住的都是板房,條件比較簡陋,人與人彼此也不認識。簡單來說,我們要幫助他們彼此認識起來,增強協商能力、自治能力,成立居民議事會,通過良好的自主管理來改善環境、融洽鄰里關系。”她告訴記者,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曾到安置點視察過,對災后重建社會工作服務給予了很高評價。

作為青島科技大學法學院教師,李亞妮參與的社會工作多與司法領域相關。曾有一個未成年人被母親家暴的刑事案件,按一般的司法處理方式應該是司法機關提起訴訟,剝奪母親監護權,將孩子送往福利院。但是李亞妮了解事情經過后發現,孩子雖然對母親的暴力行為感到恐懼,但仍渴望原生家庭的關愛;而母親家暴行為的背后也有父親重疾、家庭經濟受到重創、家庭教育方法失當、法律意識淡薄等諸多因素,且在案件宣判后母親也表示十分后悔。“在這種情況下,社會工作師介入的空間就比較大。”她說。
李亞妮和團隊成員用了半年時間對這個家庭進行了干預,包括對孩子進行創傷療愈,通過各種量表對母親進行暴力行為評估等。他們發現那個母親再次發生暴力行為的可能性較小,于是將孩子重新送回了原生家庭,并幫助這個家庭建立社會支持網絡,為他們爭取了更多社會幫扶,幫助他們恢復了家庭的正常功能。“目前我們仍在跟蹤這個家庭的情況。”
“職業助人者”人才缺口很大
徐從德告訴記者,以前社會工作專業算是個“冷門專業”,不少學生是被調劑到這個專業的,很多高校只設一個班,每屆也就幾十個畢業生,但近些年,把社會工作當做第一專業志愿的學生逐漸多起來了。他認為,這種變化的背后,一是人們對社會工作的認識越來越多,二是國家對社會工作人才的需求日益凸顯。
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19個部委和群團組織聯合發布的《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中長期規劃(2011—2020年)》,到2020年,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總量增加到145萬人,其中中級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達到20萬人、高級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達到3萬人。但是據統計,截至2021年,持證社會工作師僅有66萬人,而高級社會工作師目前只有120人。另據了解,在街道、社區、居委會等從事社會服務工作,需要“持證上崗”,這也已經成為一種規范。(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沐源 通訊員 李鯤鵬 劉奕辰)
責任編輯:單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