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傳
周漢民:法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英國利物浦大學榮譽法學博士,現任全國政協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協副主席、民建上海市委主委、上海社會主義學院院長等職。

專題講座正式開始前三分鐘,就在主持人開場的“縫隙”時間,周漢民把講座PPT標題“浦東開發開放 勇毅突破 奮力前行”中“前行”二字,改為“攻堅”。他說,“前行”不足以表達浦東的最新使命,改革、開放之路道阻且長,浦東仍需要披荊斬棘、劈波斬浪!
31年前,浦東正式開發開放。今天,浦東新區以占上海全市1/5的面積、1/4的人口,貢獻了1/3的經濟總量,成為上海經濟的增長極、發動機,更是國家改革開放的窗口和現代化建設的縮影。浦東開發開放如何從“紙上藍圖”一步步落地、落細、落實?曾擔任浦東開發聯合咨詢研究小組成員、浦東新區副區長,歷經中國從“復關”到“入世”15年談判,并全程參與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申辦、籌備和舉辦的周漢民,深情追憶浦東開發開放早期研究與波瀾壯闊的奮進歷史。以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為契機,周漢民認為,未來,浦東更要昂起頭、邁開步,敢闖敢試、敢為人先,要用確定的勇氣、目標和方向,胸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來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浦東開發開放,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浦東為什么需要開發開放?周漢民強調,這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這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關鍵時期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上海作為沿海港口城市,有獨特的區位優勢,連接中國與世界的需求,是中國對外開放和融入全球的關鍵節點。但是在上世紀80年代,上海面臨人口密度大、城市發展空間不足等瓶頸問題,經濟增長連續7年低于全國的平均速度,上海人曾經引以為傲的一個個經濟指標“桂冠”相繼跌落,上海需要新的空間,新的動能。
這時一些有識之士開始站出來呼吁。如當時上海市規劃局辦公室的陳坤龍寫了一篇文章叫《在浦東新區建設“新市區”》,解放日報沈峻坡頭版頭題《上海全國十個第一和五個倒數第一,說明了什么》,甚至久居美國的華人林同炎,一位舉世公認的橋梁建筑大師,用鋼筆一字一字寫出萬言書,均指出浦東開發開放是解決上海城市空間瓶頸問題的關鍵。
浦東的開發開放意在帶動上海的大開放,其戰略地位的確立歷經了各種專項研究、反復推敲。
1987年7月,開發浦東聯合咨詢研究小組應時而生,8名成員在中山東一路12號原市政府大廈底層一排鐵皮房里,周漢民是小組最年輕的成員,小組集思廣益,提出了“三點一線”起步,全面開發開放浦東的設想;1988年,上海市浦東新區開發國際研討會第一次向世界傳遞了開發浦東的信息,這是浦東開發史上一次里程碑會議;到1989年10月,隨著《浦東新區總體規劃初步方案》編制完成和“上海市市長國際企業家咨詢會”機制的建立,開發浦東已明確成為將來振興上海的引擎。同年,面對國際國內復雜局勢,鄧小平同志指出“要把進一步開放的旗幟打出去”,在這一背景下,浦東開發開放成為中國向世界宣告“中國的社會主義旗幟不會倒下、中國改革的步伐不會停下”的一張王牌,并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
周漢民指出,浦東開發開放猶如平地起高樓,背后積聚了很多“能量”:一是有識之士的熱情呼吁;二是有中央給上海的戰略要沖定位;三是有連續多個相關方案提到浦東開發開放的現代化和新區建設的意義;四是有海外同胞的睿智建言;五是有政治家的遠見和引領,能夠把“眾智”集合為“事業”。
31年,天降大任,浦東勇于擔當、奮力前行
1990年4月18日,李鵬同志宣布,黨中央、國務院同意上海加快浦東地區的開發,在浦東實行經濟開發區和某些經濟特區的政策。至此,浦東開發開放的大幕正式拉開。31年,浦東取得了哪些成就,周漢民從“創業時代”“見證時代”“世博時代”“自貿區時代”進行闡述,并總結評價為:浦東是一塊勇于擔當的土地。
浦東的開發開放,首先是立法先行。
1990年4月30日,在黨中央、國務院作出浦東開發開放的決定12天后,上海宣布了浦東開發開放十條優惠政策。但當時有海外輿論質疑,就憑這登在報紙上不過巴掌大篇幅的十項政策,如何讓外資、外企放心和安心?對于這個問題,時任市長朱镕基及時給出了回應,那就是:“我們一定會立法,用法律來保障浦東開發開放以及外國投資者的權益。”到當年9月10日,僅用四個多月時間,浦東開發首批九部法律以中文版、英文版、日文版向世界公布。立法先行為浦東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基石,而周漢民即為立法英文版總審定。
創業時代。1990年5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浦東開發辦公室和浦東開發規劃研究設計院掛牌,標志著浦東開發開放進入實質性啟動階段。隨后上海市陸家嘴金融貿易區開發公司、金橋出口加工區開發公司和外高橋保稅區開發公司 相繼成立。但在這一階段,浦東也面臨著資金缺乏這一大難題,由此開始嘗試“土地批租、滾動開發”的創新開發模式。
見證時代。1994年起,東方明珠、金茂大廈、浦東國際機場等浦東新地標相繼建成,浦東以“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的速度快速發展。2000年8月,浦東新區政府成立,“小政府、大社會”的新體制誕生。在中國加入WTO這一重要歷史時期,浦東迅速推出“應對入世的行動計劃”,周漢民帶隊到美國,向當年撰寫WTO文本的專家請教,浦東加速對外開放,化挑戰為機遇。
世博時代。2001年5月2日,中國提出申辦2010年上海世博會。6座城市,6個國家,競爭空前激烈。中央政府決定,要上海派人作為全職申博代表常駐國際展覽局所在地巴黎,此人即為周漢民。他說:“我覺得,國家的使命就是我的使命,一個知識分子,如果能夠零距離地為國家效力,是我一生無上的光榮。”世博會讓這塊土地上的人們率先實現生活更美好的目標,如今即將舉辦的第四屆進博會也可以看作是世博會的繼續,是源和本的繼續。
自貿區時代。2013年9月,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成立,浦東是其重要組成部分,上海開啟自貿區1.0時代,上海市公布了第一版負面清單。之后經過2.0、3.0版,作為領頭雁,浦東自貿區為其他自貿區建設提供了經驗,迄今,全國自貿區雁陣規模達21個,創造了沿海和內陸自貿區并行的模式,擁有不盡相同的區位和功能定位。
未來,深刻領會“兩個放在”,浦東破浪引領
2020年11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中對浦東新區發展提出了“三個成為、三個展示、五個‘新’”的定位;今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浦東新區高水平改革開放、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意見》發布,浦東自此開始了大步向引領區邁進的新征程。
如何理解“引領區”?周漢民認為,在時代背景層面,要深刻領會“兩個放在”。一是“放在”兩個大局的背景下,把浦東新區的發展放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之下、放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全面考量;二是“放在”科學把握新發展格局的背景下。浦東的發展應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進行。
周漢民指出,中央文件首次提出全域特殊經濟功能區,首次提出比照經濟特區法規授權地方制定法規,首次提出制度型開放試點并同時賦予綜合性改革試點任務,首次提出構建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相匹配的離岸金融體系,首次在中央文件中提出構建經濟治理、社會治理、城市治理統籌推進和有機銜接的治理體系,首次提出建設國際消費中心,首次提出一批高能級的功能性平臺,這“七個首次”是給予浦東的重大支持、重大任務,向浦東高水平改革開放提出了最高要求,給浦東以最重的擔子,最硬的骨頭,充分體現了總書記“兩個放在”對浦東新的歷史地位和使命的要求。
為相應完成政策部署,全面實現發展目標,周漢民表示:“首先要成為創新的新高地,這片土地沒有別的特殊任務,創新為本。二是發展一定要高質量,三是加強國際合作和競爭,四是服務新發展格局,五是以人民為中心,建設人民的城市。”
過去31年,浦東創造了什么?周漢民以為三個詞可以概括:激情、遠見、決心。激情就是要排除萬難、一往無前,遠見就是引領區不能一蹴而就、必須一抓到底,決心就是永遠要相信方法要比困難多。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挑燈夜戰的創業之光,在上海非但不能熄滅,反而還應將前路照耀得更加光明。對于未來的發展,周漢民建議仍要“思想更解放一點,膽子更大一點,步子再快一點”。浦東的發展離不開敢為人先的精神,離不開自主改革的擔當,離不開勇于邁步向前的膽識。這不僅是過去三十多年浦東開發開放的精神,也是未來三十年浦東引領區建設的重要寶藏。(青島日報/觀海新聞駐滬首席記者 胡相洋 文/圖)
責任編輯:劉聰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