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9月9日訊 一個城市經濟活力如何,重大項目是“晴雨表”。
作為項目落地的關鍵一環,為更好服務落實“項目落地年”,市行政審批服務局全面梳理建設項目審批流程,深化流程再造,不斷提高審批效率,社會投資類工程建設項目全過程審批時間減少4個月以上、審批實現“掌上辦”、用“幫辦代辦”“送政策上門”等方式增加審批溫度,在提高企業獲得感的同時,推動一大批省、市重點企業快落地快開工。截至8月31日,今年青島頒發建筑工程施工許可證1865張,同比增加8.18%,合同金額1718.70億元,同比增加16.65%。
全過程審批時間減少4個月以上
“優化建設項目審批不是一般的修修補補,只有自上而下對工作的所有流程進行全面梳理,從企業反映的不順暢、不方便的點段入手,構建屬于青島自身的建設項目審批服務體系,才能真正打通企業辦事堵點。”市行政審批服務局建設審批服務處處長王青煒說。
對此,市行政審批服務局全面梳理原有審批流程,在依法依規前提下對服務時限進行“應壓盡壓”,最大限度縮短企業的等待時間。同時,跟最好的比、向最好的學,對標對表建設項目審批的“深圳速度”“深圳特點”,立足青島實際,進一步壓縮審批時限,社會投資類工程建設項目全過程審批時間由原來的200多個工作日壓縮至75個工作日以內,全省領先。
“針對以往施工單位辦件多個窗口跑、多個材料交、多個單位問的問題,我們全面整合資源,實現‘一個窗口’提供綜合服務,‘一張表單’整合申報材料,制定‘統一辦事指南’,讓企業一看就懂、一辦就成。”王青煒說。
據悉,目前建設項目申請材料由700余件精簡至400余件,80張表單整合至4套表單,表單要素由1606項精簡至718項,每個審批階段申請人只需提交“一套申請材料”,辦事群眾體驗感得到了大大提升。
“沒想到這么快就能拿到施工許可證,給我們項目節省了好幾個月的時間。”金地華章項目經理劉敏懸著的心總算放下來了。劉敏所在的公司今年5月拿地,但相關施工審批手續尚未辦好,若按以往流程去“跑手續”將嚴重影響項目的開工時間。
一直以來,“拿地周期”一直困擾著許多企業,從拿地到項目開工,企業需經過漫長的等待。對此,青島制定“拿地即開工”審批流程圖,通過各審批部門聯動協調,充分利用“拿地周期”,審批部門提前介入并出具容缺預審查意見。待項目用地手續完備并達到法定條件后,審批部門即刻出具正式審批文件,項目單位最快在14個工作日內就可取得施工許可手續,平均提前2到3個月開工,實現了“拿地即開工”。
要“早開工”更要“早驗收”,針對群眾關切的竣工驗收、新房交付問題,青島推行“建成即使用”“交房即辦證”工作模式。通過建立建設工程竣工聯合驗收機制,經聯合驗收現場查驗合格后,建設單位承諾在規定時限內完成竣工驗收備案等相關工作,當場即可允許先行交付使用。規范商品房交付流程、明確商品房交付條件,推行“交房同步交兩書”,對具備交付條件的房地產項目,構建房屋交易、登記、繳稅全程網上辦理服務模式,實現“一手交房、一手拿證”。
“掌上辦”、“承諾辦”為項目保駕護航
“不用跑大廳就好了”“手機能不能直接辦事”“今天忘帶施工許可證了,只能明天一早再來辦”……群眾的呼聲,就是青島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數字化改革的方向。
“目前,青島市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管理平臺已在全市范圍內全面上線運行,市直部門和各區市建設審批服務事項全部在審批管理平臺運轉辦理。申報企業既可登錄網頁進行申報,也可以通過‘愛山東’、‘青e辦’App青島分廳進行辦件查詢、業務咨詢等操作,建設項目審批實現了從‘大廳辦’到‘網上辦’、‘掌上辦’的三級跨越。”市行政審批服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企業在網上申報建設類審批業務時,無需攜帶申報人員身份證原件,只需在辦理業務前登錄“青e辦”APP,通過人臉識別后即可實現“刷臉辦事”。截至目前,1900多家企業利用區塊鏈技術實現“刷臉辦事”。
電子證照也被應用在了建設項目審批領域。1月30日,青島市簽發了全省首張新版電子施工許可證,實現了電子施工許可證在線查看、下載、打印,建設單位通過掃碼即可展示出證照照面信息,實現亮證功能。同時,青島創新實施遠程數字化審查圖紙服務,每個項目平均節約審圖成本約1萬元。
企業申報材料減少、申報流程簡化,對應的是審批部門服務精細化、精準化的補位與完善。對于重點項目落地周期長、籌備材料難、材料修改多的問題,青島以告知承諾制為建設項目高效落地保駕護航。并在此基礎上,配合數據共享等手段,對企業需要提交的材料進一步簡化。
4月27日,中車四方智匯港一期項目拿到了全國首張“零材料”申報施工許可證。“零材料”申報創新性以“告知承諾+數據共享+區塊鏈”相結合的方式,7項申請材料變為“零材料”在線申請,土地、規劃、招投標、建設資金、具備開工條件、身份證明等信息實現“免提交”。
“幫辦代辦”近3萬件,為30余重點項目“送政策上門”
政務服務不僅僅是一張“證照”、一枚“印章”,更能體現城市的“溫度”。在提升審批服務速度的同時,市行政審批服務局始終堅持以幫辦代辦、上門服務、現場辦公等與企業“面對面”真誠互動的方式,讓審批服務更具溫度。
“自我們項目準備材料開始,市行政審批服務局的幫辦代辦專員就主動上門,積極為我們項目出主意、想辦法,指導項目做好審批手續辦理,項目落地的時間大大縮短。”中梁拾光映象項目負責人曹智男說。
據了解,針對省、市重點項目,青島市建立重點項目幫辦代辦機制,成立攻堅小分隊,配備幫辦代辦專員,提供從立項到竣工驗收全程“一對一”幫辦代辦服務。今年1到8月,全市各級行政審批服務大廳共為群眾、企業幫辦代辦投資建設類審批25597件,雙招雙引項目3162件,大大節省了企業、群眾的時間成本和金錢成本。
對于重大項目落地過程中存在的審批決策層級高、環節多的問題,青島拿出了“頂格協調推進”這一方法。今年以來,針對市南區六街口機械停車庫工程、青島大學醫學院地塊閑置房屋盤活利用等需多個部門協調推進的項目,召開頂格協調專題會議10次,為項目排憂解難。同時,建立“進現場、解難題”工作機制,市行政審批服務局會同相關部門,進項目、送政策、解難題,現場為重點項目解決審批過程中遇到的難點、堵點問題。今年前8月,先后為青島國際郵輪母港、青島市第八人民醫院東院區等30余個重點項目提供“送政策上門”服務。(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余博)
責任編輯:王逸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