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9月10日訊 截至今年8月底,山東自貿試驗區已掛牌成立滿兩周年。兩年來,青島海關以自貿試驗區總體方案為指引,以制度創新為核心,以企業需求為導向,圍繞推動貿易轉型升級、促進通關便利化等重點任務,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以監管創新推進制度開放,以制度開放吸引各類要素聚集,打造山東自貿試驗區“引力場”,助其跑出高質量發展“加速度”。
種好“責任田”
近日,青島海關對青島華大基因研究院擬陸續分批進口的一批植物組織樣本完成審核,并提交海關總署進行檢疫許可審批。審批通過后,企業即可根據需要一年內分批分次進口,無需逐批辦理動植物檢疫入境許可手續,實現“一次辦理,全年許可”,大大簡化審批流程,提高樣本通關效率。
山東自貿試驗區總體方案明確“優化海洋生物種質及其生物制品進口許可程序”,青島海關首創進口生物樣本“清單式”檢疫審批模式,改變了逐批、逐類辦理檢疫審批的做法,支持企業按照同一大產品類別實施匯總審批。
青島海關以總體方案為“藍本”,不斷擘畫、延展自貿發展“藍圖”,為自貿試驗區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注入強勁動能。在全面推進總體方案涉及海關25項任務的基礎上,主動出臺28項支持舉措,分解79項擴展任務,逐項研究剖解,制定時間表、路線圖,開足馬力落實推進。目前,總體方案25項任務已全部完成政策準備,具備實施條件;79項擴展任務,69項已做好政策準備。
深耕“試驗田”
日前,一船共10萬噸進口俄羅斯原油靠泊黃島口岸實華原油碼頭,受益于海關“先放后檢”監管檢疫模式,經海關現場檢查符合要求后,無需等待實驗室檢測結果即卸入原油倉庫。
“此前,油輪靠泊后等待檢測結果一般需要2天,會產生幾十萬的滯期費,大家只能‘望輪興嘆’?!鼻鄭u港國際物流有限公司事業部經理曹鵬說,實施新模式后,原油基本即到即卸,在港原油船舶的非生產性停泊時間減少了大約50%。
這一模式由青島海關率先創新提出,海關總署已在全國推廣實施,不僅縮短了進口原油的提貨時間,還大幅提升了港口的罐容周轉效率,有力推動了山東國際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建設。截至今年7月底,青島片區已通過該模式驗放進口原油256船次,惠及企業40余家,為企業節約成本約5.6億元。
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的核心任務是制度創新。青島海關從完善自貿創新制度體系入手,先后探索推出首創性監管創新舉措40余項,5項在海關總署備案,12項入選山東自貿試驗區首批“最佳實踐案例”,占總數的33%。
打造“樣板田”
綜合保稅區等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是自貿試驗區建設的核心支撐和基礎平臺,是“試驗田”中的“樣板田”。青島海關結合片區定位和區域產業特色,實施“一區一策”“精準畫像”,推動有關創新制度在綜合保稅區全面落地。
位于煙臺綜合保稅區內的富士康(煙臺)科技集團建有完整的手機、游戲機等生產鏈,隨著更多的國產商品“走出去”,如何讓他們“回得來”“修得好”成為我國高端制造業延伸產業鏈、價值鏈,更好提供全生命周期增值服務的關鍵環節。
“借助綜合保稅區‘保稅維修’政策,不僅增加了訂單種類和數量,也為我們不斷提升自身產品質量積累了經驗,幫助我們不斷提升客戶滿意度。”富士康(煙臺)園區關務總管何長清介紹,今年以來企業從境外入區維修產品貨值6600多萬元,同比增長77%。
青島海關積極推進綜合保稅區高水平開放高質量發展21項創新支持舉措先行先試。目前,63家企業開展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資格試點,40家企業落地實施倉儲貨物按狀態分類監管,為企業節約成本近1.4億元,促進了企業靈活有效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綜合保稅區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節點功能日益凸顯。(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胡相洋 通訊員 李超)
責任編輯:管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