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21世紀經濟報道消息,9月9日下午,工信部有關業務部門召開了“屏蔽網址鏈接問題行政指導會”,會上,工信部提出有關即時通信軟件的合規標準,要求限期內各平臺必須按標準解除屏蔽,否則將依法采取處置措施。當天參會的企業包括阿里巴巴、騰訊、字節跳動、百度、華為、小米、陌陌、360、網易等。另據報道,此處“限期內”指的是9月17日之前。
各平臺限期解除屏蔽,對于中國互聯網行業來說這是一件大事,也是一件好事。多年以來,各大平臺之間相互屏蔽,已成為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一大弊病,并隨著時代發展日益凸顯。這不符合普通用戶的使用習慣。一般來說,用戶往往會將注意力集中在一個APP上,繁瑣切換耗費人們的精力。尤其是對老年人群體來說,他們使用互聯網本就困難,不同平臺間的鏈接屏蔽更讓人們面臨重重困難。這已成為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橫亙在他們面前。2020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實施方案的通知》,從政策層面要求各單位各部門切實解決老年人在運用智能技術方面遇到的突出困難。如今,工信部推動“各平臺解除屏蔽”,顯然有利于降低使用門檻,極大提升便捷度。這適應了移動互聯網時代以及老齡化社會的現實,也是對民生關切的及時回應。
各互聯網平臺解除屏蔽,對于廣大小微企業也是一個利好。以騰訊、阿里巴巴為代表的互聯網平臺,形成了各自不能互聯互通的生態,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流量黑洞”。這一方面不利于消費者使用,另一方面也在客觀上使廣大小微企業面臨“二選一”境地。屏蔽鏈接的一個典型例子是,2020年3月,釘釘的健康碼在微信平臺上無法被分享,導致使用釘釘的用戶在跨省復工復產時遭遇困難,直至有關部門介入才化解這一矛盾。而在日常經營活動中,因為平臺屏蔽問題,使得各平臺上的商戶推廣效率明顯下降、成本大幅提升。此前《中國消費者報》的調查也顯示,超七成的受訪消費者和商戶表示,應該對平臺違法封禁行為進行規制。
要求各大互聯網平臺限期解除屏蔽,體現了相關部門解決問題的決心,也是依法依規而行。作為反壟斷執法部門,2021年4月13日,市場監管總局會同中央網信辦、稅務總局召開互聯網平臺企業行政指導會,強調應“嚴防網絡平臺企業實施系統封閉行為,確保生態開放共享”。7月底,工信部啟動“互聯網行業專項整治新活動”,重點整治惡意屏蔽網址鏈接和干擾其他企業產品或服務運行等問題。8月17日,市場監管總局公布《禁止網絡不正當競爭行為規定(征求意見稿)》,其中明確表示,經營者不得利用技術手段,通過影響用戶選擇、限流、屏蔽、商品下架等方式,減少其他經營者之間的交易機會。有專家表示,針對“涉嫌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拒絕向競爭對手開放API的拒絕交易行為”,可依據《反壟斷法》第十七條有關禁止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規定來進行規制。就此而言,假如相關平臺逾期不解除屏蔽,恐將面臨執法部門的利劍。
各大互聯網平臺解除屏蔽乃是大勢所趨,對于各大平臺企業本身也并非壞事。市場經濟的活力來自于競爭。互聯網平臺一味沉湎于割據,就會導致畫地為牢,喪失創新精神,致使競爭力滑坡。今年8月份以來,平臺巨頭“破冰”跡象開始顯露,此次工信部召開指導會更是進一步指明了方向。接下來,各大平臺要嚴格按照時間表,拆除割據“圍墻”,同時也要處理好相關問題,比如保護好用戶數據安全等。監管部門也必須有效提升監管水平,優化監管結構,加強網絡治理能力。
互聯互通是互聯網的初心,廣大網民“苦平臺割據久矣”。早日打通微信、淘寶、抖音等各大應用之間的關節,讓網絡得以暢行無阻,讓網絡生態進一步優化,讓互聯網經濟蓬勃發展,這是民心所向,也是我國這一全球最大數字社會的必然要求。(秦鐵)
責任編輯/王學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