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年共此明月光,中秋人間好時節。
歲月流逝,月華輪轉,颯爽的秋風送來了月圓的氣息。中秋之夜,一家人相聚在一起,溫酒對月,品嘗月餅,感受團圓的美好。
不管時代怎么更迭,月餅的花樣多么繁雜,在日照莒縣部分地區,人們還是保留著中秋節打月餅的傳統習俗。進入農歷八月,主婦們便開始忙碌起來——用當年的新麥子磨成面粉,將剛剛收獲的鮮花生加工成餡料,用醇正的花生油和面,將美好的期待和祝福融進一枚小小的月餅里。
精致的造型,吉祥的花樣,撲鼻的香氣,酥脆的甜蜜;莒縣老月餅,每一口都是家鄉的味道、團圓的味道。
媽媽牌月餅,每一口都是家的味道
每年農歷八月一過,莒縣部分地區的老百姓就開始張羅打月餅的事宜。“八月十五月兒明呀,爺爺為我打月餅呀……”這首歌唱中秋節的歌謠,是上世紀80年代初的兒歌,它伴隨著80后、90后長大,一直傳唱至今。
就像歌里所唱的,爺爺為什么是“打”月餅?而不是做月餅,也不是烤月餅呢?
莒地打月餅所用器具是木頭月餅模具,一般用料是棗木、梨木等木材雕琢而成,形狀有圓形、方形、花形等。模具刻畫細膩,圖文并茂,壓出來的月餅胚子才精致好看。做月餅時要把裹好餡料的月餅胚子塞進模具里面,不停地用手擠壓定型,待脫模時要用力敲打模具,使月餅胚從模具里脫離出來。
據此來猜,這或許是打月餅的“打”字來源。
據說,在莒縣很多糕點店,有些婚慶、喜事時,重要的糕餅還是用手工傳統工藝制作的,脫模可都是大師傅最后把關的活,脫不好就影響賣相了。
在尋常人家,打月餅這項神圣的工作,也都是需要左鄰右舍的“巧手”來指導的——餡料炒制的火候、水和油的比例,面的軟硬程度,等等,每一個環節都關系到月餅的口感和美感。
當季花生曬干后炒制,加工成花生碎,加糖拌成餡料。當年的新麥子磨成面粉,水、油各一半的比例和成面團。水油皮多次搟面后做成等份面劑,加餡料團成圓球,進模具壓制。月餅面胚用面較硬,搟面、壓制這個過程會讓人滿頭大汗,非常辛苦,但很多母親還是每年都堅持手工制作。
母親把一枚枚月餅放進鐵鍋進行烙制,細火慢烘,多次翻面,待到雙面微黃時,便有香氣從廚房飄出。等到雙面焦黃時,忍不住口水的小孩,老早就待在門口等著了!母親用盤子托著幾個月餅走到院子里,先敬天地神靈,再分給孩子們“打饞蟲”。
打好月餅之后,母親要挑選一些樣貌好看、圖案精致的月餅,裝盒,待到八月十六那天走娘家,帶去請父母品嘗。
追求精湛技藝的人,也會趁機在這幾天到嬸子大娘家學習技巧,交流心得。
雖是主料相同,技巧不難,但一百個家庭的月餅,會有一百種口味。或粗糙,或精致,或酥脆,或香甜,每一口都是離自然最近的本味,每一口都是愛的潤澤。
金桂飄香,秋菊正黃,中秋月圓之夜,朗月皎皎,秋蟲鳴唱,一家人圍坐天井,賞月品茶話家常,分享一年來豐收的喜悅和幸福。
如今,商場里琳瑯滿目的月餅,口味眾多,包裝精美,卻怎么也入不了母親的“法眼”。她總驕傲地說,“買的那些叫什么月餅?”
千年共此明月光,莒人們孜孜不倦,在歲月的守護中將傳承包含在一粥一飯里,將傳統融進一枚小小的月餅,每一口都是家的味道、團圓的味道。
一塊月餅也是一個時代的的縮影
根據我國的歷法,農歷八月在秋季中間,故稱仲秋,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據史籍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中,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在宋代開始盛行,至明清時,成為我國主要的民俗節日。
關于月餅的出現,據史料說,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太師餅”,可能就是月餅的始祖。直到唐朝,由楊貴妃在中秋佳節隨口改名叫月餅。
據說,宋代月餅是皇家御膳,皇家中秋節吃的宮餅就叫“小餅”“月團”。北宋大文豪、美食家蘇東坡曾賦詩歌頌月餅:“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南宋吳自牧所著《夢粱錄》稱,月餅是菱花形的,和菊花餅、梅花餅等同時存在,并且是“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可見,這時的月餅,不只是在中秋節吃。
明代起有大量關于月餅的記載,這時的月餅已是圓形,而且是約定俗成的中秋節標志食品。
自清代以來,中國人發明出了分層起酥的工藝———用油酥與水油皮反復交疊搟壓,經過烘烤,得到層層疊疊的起酥,一碰掉屑,一咬即可化掉的酥餅。由于不易長途運輸,且容易變質,這種酥餅常常局限于某個地區。在遇上本地特產餡料后,它的名字就變成了蘇式月餅、廣式月餅、徽式月餅等等。
清代老饕袁枚在《隨園食單》里說:“酥皮月餅,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豬油作餡,食之不覺甜而香松柔膩,迥異尋常”。在古代那個時候,能夠吃得起月餅實屬不易,何況堅果和冰糖,這是非富即貴的象征。
經過歷史的演變,小小一枚月餅的發展驗證了時代的更迭,見證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體現了一個飽嘗苦難的民族對團圓生活的渴望,對美好生活的禮贊。
月餅的內涵豐富了,它已不單單是一種食品,而是一種“文化”的象征。吃月餅,實際吃的是一種文化、一種是傳承、一種情懷。
月餅玩跨界的時代,唯有團圓的味道不變
最近幾年,每年中秋節都會出現各種奇葩口味的月餅。不禁讓吃貨們感嘆,只有我們想不出來的口味,沒有商家做不出來的月餅!
各種“創意月餅”頻頻出圈,在“包羅萬象”的道路上越走越火。小龍蝦月餅、香辣牛肉月餅、韭菜雞蛋月餅、芥末三文魚月餅,等等,光是聽著這些名字就夠讓人“上頭”了。
如今,月餅儼然成了吃貨的試驗田,萬物皆可和月餅兼容并蓄“走一波”。
不僅在口味上不斷出新,在外形上更是大膽進行突破,甚至把月餅做成饅頭形狀、韭菜盒子形狀、花生形狀,令你傻傻分不清自己買到的到底是個啥。更有企業想方設法在月餅外包裝上做文章,甚至不惜重金找了與迪奧、愛馬仕合作過的設計師進行設計。
其實,這些奇葩月餅之所以有市場,完全為了迎合年輕一代對新事物不斷追逐的心理。
試想,皮薄餡多、口味正宗的五仁月餅,又有哪個00后肯種草呢?商家們從拼品牌、拼包裝,到拼工藝、拼顏值,再到拼口味、拼創意,可謂絞盡了腦汁,花盡了心思。
近年來,一些大學也適時推出特色自制月餅,持續不斷吸粉并喜提熱搜。今年,他們更新換代再升級,以校徽、校訓為制作圖案,以學校重要標志性建筑為中心,再加上大氣時尚的包裝,口味與口感的多重,月餅顏值與美味完美合一。帶一提這樣的高校文藝范月餅回家分給家人朋友,簡直太有面子了!
隨著人們舌尖上的挑剔程度,商家們肯在月餅上下功夫,月餅圈跨界、混搭的創意更是層出不窮,這或許就是基于傳統的探索和創新吧,或許也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繼承。
明月在心,思念在口。月餅,不管形狀如何,餡料怎樣,記憶中永恒不變的味道,便是團圓。(日照報業全媒體記者 孫立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