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9月14日訊 100:52,48分碾壓式勝利!在今晚剛剛結束的全運會女子籃球決賽中,由中國女籃組成的奧運聯合隊毫無懸念地戰勝江蘇隊,獲得冠軍。
這樣實力懸殊的較量,導致的不僅只是比賽早早失去懸念,更有網友們的一片吐槽之聲。人們紛紛質疑,這樣毫無鍛煉價值的“降維打擊”對中國女籃來說意義何在?
全運會10米氣步槍混合團體決賽現場。
那么,為什么像中國女籃這樣個別項目的中國奧運代表隊會“整建制”出現在十四運賽場上呢?這還要從本屆全運會的規則說起。
按照慣例,全運會比賽一般會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或者行業體協為單位組隊參賽。但與往屆全運會均在奧運會后一年舉辦相比,受東京奧運會延期一年的影響,十四運的開幕之日距離東京奧運會的閉幕之時僅有38天的時間,再加上這期間奧運選手還要接受21天的隔離,集體項目的運動員回到省隊與隊友磨合備戰自然成了奢望,因此也就催生了東京奧運會參賽資格和組合帶入第十四屆全運會的政策。
據了解,這一規定是在東京奧運會前就已確定下來的。國家體育總局競技體育司司長、十四運組委會常務副秘書長劉國永在14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對這一規定做出了解讀,他表示,為充分發揮體制優勢,保持國家隊運動員訓練的系統性和完整性,獲得東京奧運會決賽資格的運動員(隊)可直接獲得第十四屆全運會同一小項決賽資格,東京奧運會2人及以上組合可在第十四屆全運會繼續組合參加同一小項比賽,引導各參賽單位與總局同向發力,備戰奧運會。
其實,不僅是中國女籃,在已經進行的跳水、射擊、自行車等比賽中,已經出現了多個“奧運組合”的身影。如跳水的施廷懋(重慶)/王涵(河北)、陳芋汐(上海)/張家齊(北京)、曹緣(北京)/陳艾森(廣東),射擊的楊倩(浙江)/楊皓然(河北),自行車的鐘天使(上海)/鮑珊菊(河南)等,而在接下來的皮劃賽艇、三人籃球、女子足球等項目中,我們還將看到更多的“奧運組合”,盡管他們的出現讓金牌之爭失去了懸念,但從提高觀賞性和保持隊伍的完整性上來說,無疑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乒乓球隊將不會以“奧運組合”的形式出現在奧運賽場上,陳夢、孫穎莎、馬龍、樊振東等人將回歸各自母隊,在賽場上來一番真刀真槍的搏殺。(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張羽)
責任編輯: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