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茅盾文學獎得主、著名作家周大新最新力作,也是他本人的長篇小說封筆之作《洛城花落》出版,與他以前所有的小說不同,這本書專門寫中國式愛情和婚姻。周大新用“擬紀實”的手法,從一個媒人的角度,用四次離婚庭審的記錄,講述一段婚姻故事中的愛情故事和最后的一地雞毛。

[作家簡介]
周大新,1952年生于河南鄧州,1970年從軍,1979年開始發表作品。先后獲得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人民文學獎、馮牧文學獎、茅盾文學獎、老舍散文獎、“中國好書”獎、中國出版政府獎等。有《周大新文集》19種21卷問世。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周潔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中國人的情感教育小說
《洛城花落》中的男女主人公一個來自山東,一個來自河南,均畢業于985高校,通過相親,二人在北京相愛,奉子結婚。工作壓力、買房壓力、孩子教育、老人贍養……婚姻所有需要面對的問題,一下子沖到兩個人面前,兩個人在不斷克服生活難關的同時,也感受著現實的壓力。
評論家李敬澤說:“《洛城花落》讓人想到福樓拜的 《情感教育》,這是一部中國人的情感教育小說。不是小說家要教育你,而是小說家用一個故事,帶著我們每個人進行情感的自我教育。在這個婚姻觀念多元和沖突的時代,這種情感的自我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
在“審判婚姻”的外表下,周大新想要探究原生家庭帶給人的情感能力,探究智商、情商、財商之外的“婚商”問題。不同于之前的作品更加關注現實困境,周大新在《洛城花落》中關注的是感情的變化,而對一場婚姻來說,生活艱難遠遠不如互相猜忌更有殺傷力。周大新認為,所謂的愛情需要浪漫,婚姻需要包容都是學習的表現,都是提高“愛商”和“婚商”的辦法。不要到了離婚的法庭上,才發現自己很多地方做得不夠好……周大新希望在這部書中融匯法律和人情、偏見和理解,書寫了一部“理性婚姻指南”。
暗含對女性成長的探討
“洛城花落”,書名意象源自歐陽修那首名為《玉樓春》的詩。更多的人熟悉那句“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其實接下來的幾句更讓人傷感:“離歌且莫翻新闕,一曲能教腸寸結。直須看盡洛城花,始共春風容易別。”以這樣的意象結構書名,有愛情凋落的悲劇意味,也暗含著女性成長的代價。
小說的女主人公是山東姑娘,漂亮溫柔,她是家里的乖乖女,也是學校里的學霸、校花。上大學之后,她有了初戀,與社會有了接觸,她不愿意事無巨細讓父母管束,她想主宰自己的生活。與男主人公戀愛中,她不物質不庸俗。然而,結婚之后,她卻無法忍受丈夫忽然的冷淡,她開始猜疑,直至走上離婚的法庭……
周大新借著兩個人的婚姻,把筆墨延伸到歷史上婚姻中的女性成長和男女平等問題等等老問題。然而,在新的故事、新的人物形象刺激下,這些老問題又有了新的意義。當周大新寫到古代女子因想要丈夫忠誠而離婚,卻被家族祠堂阻攔;寫到民國期間女人被家暴想要離婚的艱難,同時也在思考婚姻制度在中國所承載的宗法、文化和法律的復雜性,也在思考上世紀50年代才頒布實施的 《婚姻法》,在多大程度上為婦女獨立、婦女有選擇的權利保駕護航。
如今,“離婚冷靜期”也成了熱搜詞,這些都為現在的婚姻制度,為女性如何確立在婚姻中的位置,提出了新的話題。周大新談到,家庭不是職場,不應該按叢林法則行事,而應該處處充滿愛和安全感,這是女性最自然的訴求。
封筆之作“寫自己,寫生命”
周大新一直筆耕不輟,他喜歡歷史,也關注現實,書寫家鄉,更書寫時代。從獲得茅盾文學獎的《湖光山色》開始,他以每三年一部長篇的節奏,扎扎實實地完成著一個矢志于 “時代書記官”身份的作家的責任。
到這部《洛城花落》,周大新恰好完成了10部(13卷)長篇小說。其中的 《走出盆地》《第二十幕》《戰爭傳說》等等,都得到諸多關注。而近些年的 《曲終人在》《天黑得很慢》,也在“虛構”和“非虛構”之間不斷摸索和開拓。
周大新表示,他以《洛城花落》為長篇小說寫作“封筆”,在這部告別長篇小說寫作的作品中,他選擇了世間最普通也最復雜的“婚姻”作為故事載體,也用“家庭”這個社會的細胞來展現生活的光怪陸離。

李敬澤說:“一個作家的寫作伴隨著自己的生命歷程,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對周大新來說,尤其難。兒子英年早逝,他寫出《安魂》;自己慢慢變老,他寫出《天黑得很慢》;如今,他以一部《洛城花落》宣布長篇寫作的封筆,回到了愛本身。我覺得他不是在寫小說,而是在寫自己,寫生命。 ”
我來薦書
讀書的私人經驗并不具有普適性,卻一定可以點燃一盞燈火,借微光成長,照亮那些曾經迷茫的時刻。早報悅讀周刊今起開設“我來薦書”欄目,邀請讀者分享手頭讀物、心頭所好。可發送圖書名稱、一句話推介等相關文字至“文化青島”公眾號后臺(二維碼附右),擇優刊用。首期“你來薦書”欄目邀請到了方所青島店的幾位圖書負責人進行推介,以他們的從業經驗豐富我們的閱讀生活。(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周潔)

責任編輯:單蓓蓓